APP下载

错位与复位

2015-10-26舒少华

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农科现代化人才

舒少华

摘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缺乏实践性的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农业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培养的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对农科人才的需求,从而造成了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错位。针对这种人才的错位进行了现状、原因和措施的分析,旨在同时解决农业现代化人才缺乏和农科人才就业难的双重问题。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人才错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5006303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更离不开农科人才的培养

培养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用型、复合型农科人才,才能有效带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T(1+1]1[2]错位:农业现代化缺乏人才,同时农科毕业生就业难

1.1农业现代化缺乏人才

农科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农村缺乏大量的农科人才。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曾一春指出,从总体来说,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仅占3.9%;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农民年龄严重老化,平均46岁以上;农业科研和人才投入不足GDP的0.8%,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比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缺乏推广服务经费、缺少条件手段、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

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农业从单一经营发展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传统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入城务工人员数量持续高涨,农村剩余劳动力锐减。与此同时,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机械化生产日益发达,从播种、耕种到收获几乎全部实现机械化操作。单纯的农业经营模式正在被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所代替。在这种集约化生产模式中,更加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指导,需要农业技术的推广;二是农业从单纯的生产转变到产供销一体化。为了提高收入,扩大农业生产渠道,农村的种养大户、产业化企业逐渐增多。因此,农业现代化要求产供销一体化,即在研究生产技术的同时,也要懂得营销手段,找到产品销售的渠道,实现农民的增收。因此,在传媒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懂得营销管理的复合型农科人才

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高校农科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指出,实施人才培养科技行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当前,人才缺少是农村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农科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培养出一批引领农业改革之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能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事科学研究,为实践操作指引方向。又能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将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实用人才。同时懂技术、善于管理,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目标,带领农民发家致富3,4:。

1.2农科毕业生就业难

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比较普遍。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农科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数据,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离开的主要原因是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工作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差、工作太辛苦;另一方面,农科毕业生难以胜任农业相关的工作。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大,但是农业实用人才的供给有限。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能达到岗位需求,理论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与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 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由于农科人才就业难的现状,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学农不爱农的思想,导致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2) 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在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操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室试验,通过实验仪器[CD*4/5]进行实验分析[CD*4/5]得出实验结论。实验结论与实际的农业生产之间的对接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实验基地试验,由于多种原因,实验基地的实验效果不尽人意,由于实践操作机会少,导致了学生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3) 知识结构单一,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变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已经覆盖到世界每个角落。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微商、电商已经成为新的营销模式。因此,农科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具备相关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但是,农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管理类的课程开设太少,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管理知识。

2造成人才错位的原因分析

2.1[2]农科人才就业前景不明确,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复合型的农科人才,但是农业工作岗位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和发展空间无法满足农科人才的要求,造成农业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没有好的前途,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为农的现象普遍存在。

2.2农科学生实践机会少,实际动手能力不足

1) 校内基地减少。如今,大学校园规模日益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为了满足教学需要,不断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及师生宿舍楼,然而学校里的土地资源有限,原本的校内实验基地不断减少。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实验基地的减少意味着实践动手机会的减少。

2) 校外基地存在着各种问题。在校内基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各农业院校开始寻找校外的实验基地,一方面弥补学生动手机会少的缺陷,另一方面增强学生与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但是在校外实习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成本高。学生在企业实习,需要给企业缴纳一定的费用,这部分实习费用相当于学费,同时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自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是学习效果难以保证。在企业实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的实习效果却不尽人意。有的是为完成任务,有的想认真学习但是受实习时间的限制,只能学到皮毛。并且由于在企业实习缺少教师持续的关注和指导,也会影响实习的效果; 三是实习基地不稳定。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学生企业实习的地点是不断变动的。有的是由于企业的原因,不能持续接受实习;有的是由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变动导致企业实习的机会减少;有的是由于学生的原因,出现了安全问题等,不能继续选择该企业实习。

2.3[2]农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缓慢,不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不断进步,为适应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变化,需要农科院校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湖北工业大学的成功案例说明了这一点。该校2013年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学校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该校针对70%左右的学生,实行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实行培养一专多能、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实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校园招聘会上获悉,该校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青睐。

[BT(1+1]3[ZK(]复位: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农科人才的路径[ZK)][BT)]

[JP3]改变当前农业现代化缺乏人才而农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才能有效避免人才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

3.1政府提供就业保障,吸引农科人才就业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从宏观上来说,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不断增强。从微观上来说,个人献身农业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因此,农业是值得投入的事业。为了吸引大批优秀的农业人才献身三农,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农业工作的收入,提高农业相关工作的地位,增加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改善农业工作的条件,吸引农科人才投身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中来6:。

[BT(2+1]3.2[ZK(]培养农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ZK)][BT)]

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农科人才,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尤其是对学农的认识。哲学上提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学生的教育中,客观的外界条件要通过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只有学生自己转变转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兴趣,真正掌握现代农业的知识技术。虽然很多学生进入农业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既来之则安之,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培养对这个专业的学习兴趣。学校要提供历届学习标兵和模范给新入学大学生参考。同时要提供长远的职业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T(2+1]3.3[ZK(]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农科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ZK)][BT)]

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极为重要。校内实验基地的减少,需要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规划学校建设的同时,要保留学生的实验基地。针对校外实验基地的不稳定问题,一方面需要寻找长期合作的企业,保证实习的持续性,同时杜绝企业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和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并不断加强监督7:。

同时,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需要在大学的教学环节期间,不断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为学生从事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做准备8:。

3.4调整农科人才培养目标,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经营管理类课程,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在传授经营理念的同时,增强对现实成功案例的分析。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的生产技术基础上,懂得经营理念,懂得现代营销手段,特别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一体化营销模式9:。

在学校学习的同时,学生可以进行产供销营销模式的尝试,借助传媒工具,如互联网技术下的淘宝、微店等传媒技术,一方面可以开始创业之路,另一方面也积累起农业的产供销模式的经验,为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10:。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李轩微博卖土鸡蛋的成功案例证明:农业现代化需要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复合人才。

[JP3]总之,加强农科人才的培养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环节。只有政府、企业和农业高校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农村人才缺乏和农科人才过剩的错位,提供农村真正所需要的农科人才,同时保障农科人才的顺利就业,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艺.基于实践育人视界的农科人才培养规格与途径J:.广东农业科学,2014,(3):224227.

[2] 韩文瑜,丁洪浩,梅士伟.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7):63

猜你喜欢

农科现代化人才
以新农科理念为导向的生物农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新农科背景下“线性代数”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守百年强农初心 育一流农科人才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科种猪
我的女巫朋友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