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与实践

2015-10-26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日本

叶 磊

盐城工学院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教育模式分化和转向的结果,它顺应了“教育——科技——经济——社会”互动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时间上看,我国直至20世纪末才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的概念。相比之下,邻国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起步时间则要早得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立足于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深入分析、总结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经验,对于创新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历程

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就其演变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了全面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1]为此,文部省按照一县一大学的原则将各地的专门学校及实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地方国立本科大学,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肇始。随着50年代和60年代两期理工扩大政策的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模获得了极大扩充,地方本科院校为产业社会培养了大批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受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影响较深,战后近五十年来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始终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的习得而非职业技能的训练,这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对立也因此成为了战后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以前。如前所述,由于战后大学侧重于教授专业基础理论,因此职业应用技能的培养主要是由企业担当。然而,自9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萧条期后,企业再已无力投入更多的财力对新雇佣的大学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企业所需要的是毕业即能上岗的“即战型”人才。为此,产业界强烈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以往的通识教育模式,强化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产业界的推动下,日本政府陆续颁布“科技立国”政策和“应用性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积极推动大学尤其是应用型院校与企业的协作,从而极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个阶段是2003年以后至今。经过上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权由企业回归至高校,而应用能力、即战能力的培养也因此成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文部科学省于2003年起进一步实施了“特色大学资助计划”,有意识地鼓励应用型院校突出自我特色,或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或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特色大学资助计划”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最为明显的作用就是明确了研究型院校与应用型院校之间的界限,应用型院校不再向研究型院校看齐,不再盲目地追求综合化和尖端化,而是坚定不移地将应用型特色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办学的首要目标。

二、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经验

(一)突出行业与地方特色

由于日本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各府县地方的国公立及私立大学,因此较为注重对行业与地方社会经济的服务功能,在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并不追求大而全的综合化发展方向,而是走少而精之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学科、专业,并且时刻依据地方产业与行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调整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使之与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为例,该校办学数十年来只设有一个本科工学学部(学院),[2]设置单一学部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为长冈市的生产制造行业培养工学专门人才。再如长野大学,该校作为一所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至今也仅设有保健学、环境观光学、企业情报学三个学科。[3]由于医疗保健和旅游观光是长野县的支柱行业,因此该校保健学和环境观光学这两个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到了全校在校生数的四分之三左右,充分反映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突出行业与地方特色的教育特点。

(二)重视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性强,致使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呈现出复杂化和交叉化的特点。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现代职场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日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授本学科专门知识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多学科交叉复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训练。例如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所实施的综合化课程教育就十分典型,该校的课堂教学并不采用标准通用的课程教学体系,而是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按照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重组,从而开拓了许多综合性的交叉研究方向,如生产计划工学、机械材料工学、多媒体教育工学等。[4]这一做法使得技术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建立起了整合关系,在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和综合能力方面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产学协作共同培养人才

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倡导的产学协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派遣本科高年级学生赴实际的生产现场进行长期实务训练。实务训练的周期往往长达半年时间,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通常会被企业赋予具体的生产任务,从而切实体验到生产的责任;[5]二是依托于技术课题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实践性合作研究,其中以工学院大学国际工程学部的ECP课程最具代表性。所谓的ECP课程就是由企业提供研究课题,学生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展研究,研究最终成果提交合作企业进行市场化研发。ECP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课题研究必须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教师与企业技术指导人员虽然从旁提供建议,但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学生在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独立解决问题,由此培养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6]由于企业提供的课题大多源自前沿领域,研究难度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学生不断地加强业务学习,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不断的尝试积累经验,进而成长为合格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加强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

为了保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日本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加强质量管理,积极推进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当前日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基本上是通过内外两套监控系统来进行保障。内部监控系统主要通过学校内部设置的独立的自我评估运营委员会及教学研究会定期对各专业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外部监控系统则是通过申请大学基准协会评估以及JABEE、ISO14001进行专业评估认证[7],其中JABEE评估是日本最具权威的工程教育评估认证方式,评估内容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师能力、学生能力等方方面面。截至目前,日本已有164所高校的401个专业申请参与了评价认证,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占到九成以上,[8]由此足见日本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三、对创新中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启示

(一)明确目标定位,面向地方办学

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高校类型、结构、功能的分化,以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9]因此,不同类型的院校应有不同的办学定位,通过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升格、定位不明、特色迷失等问题,[10]不同高校的同质化发展趋向严重,千校一面而毫无特色。日本经验告诉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于地方来打造应用型特色,依托于行业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科、专业设置应尽可能贴近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专业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特色应用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

如前所述,现代社会工作技能的交叉复杂化特点决定了当今高校必须不断地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均未能摆脱学科导向教学模式的束缚,课程设置过精过专,缺乏跨学科交叉,没有很好地从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能力素质培养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而导致职业应用技能十分薄弱。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考虑采用综合化的课程教育,即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和界限,根据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的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内容重组,从而建立起各学科、各门课程之间的整合联系。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视野和综合性的能力。

(三)推进产学协作,联合培养人才

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联合体是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成功模式,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实践,一是建立起稳固的校企实训平台,通过长期化的企业实务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产责任意识;二是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应用型合作科研,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中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尽管也强调产学协作,但由于文化传统等原因,高校与企业大多貌合神离,在人才培养、项目研究等方面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从而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日本办学经验表明,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走校企紧密联系的道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应该也不可能单独由高校完成,而是应当打破围墙与企业、行业联姻,按照企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这既是国际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经验,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评价指标

加强教育质量监控管理是日本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虽说也已基本建立起内外结合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但却普遍存在着重视学校整体评估而忽视专业评估、偏重数量评估而轻视质量评估、不同类型院校评价指标体系区分度不够明显等突出问题。借鉴日本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健全、完善注重质量与特色评估的外部监控体系,在开展学校整体评估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专业评估,并细分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指标体系,通过分类评估等形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办出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经历数次改革后,真正肩负起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面向地方办学、校企深度合作、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和质量监控管理等特点,有关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但需要指出的是,经验总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日本所有的成功经验都适合于我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把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质,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切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1]小塩隆士.戦後日本における人材育成:失敗の構図と改革の方向[J].政策·経営研究,2009(2).

[2]長岡技術科学大学·教育と研究組織一覧[EB∕OL].http://www.jabee.org/accreditation/program,2014-2-29.

[3]長野大学·学部と学科 [EB∕OL].http://www.nagano.ac.jp/faculty/index.html,2014-4-11.

[4]张云辉,沈滢.谈工程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叶磊.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J].职教论坛,2014(16):84—87.

[6]王立人,顾建民.国际视野中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74—175.

[7]汪辉.日本近现代工程教育研究[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6.

[8]日本技術者教育認定機構.認定プログラム一覧[EB∕OL].http://www.jabee.org/accreditation/program,2014-4-24.

[9]潘懋元,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10]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0.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日本
“留白”是个大学问
日本元旦是新年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探寻日本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黄金时代》日本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