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日新闻》钓鱼岛争端网络报道批评语篇分析

2015-10-26张丽陆娟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钓鱼岛争端语篇

张丽 陆娟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每日新闻》钓鱼岛争端网络报道批评语篇分析

张丽 陆娟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各大媒体对钓鱼岛争端进行了密集的报道,易导致不明事实的读者产生错误认识,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对相关报道进行CDA研究对于正确解读语篇具有积极意义。

钓鱼岛争端 CDA 文本 话语实践 社会文化语境

一、绪论

批评语篇分析(简称CDA)是西方现代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由福勒等人于1979年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代表人物主要有福勒、费尔克拉夫、梵·迪克、沃达克、克劳斯等,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及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框架是其重要支撑。CDA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如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官方文件等,旨在通过对语篇的语言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批评性分析和探讨揭露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关系,政治新闻因能清晰地体现出文本中蕴含的权利和意识形态而成为CDA研究焦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外有关CDA的研究成果颇丰,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广泛,国内CDA研究起步则较晚,1995年由陈中竺介绍到国内,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CDA研究吸引了语言学界许多学者的注意,研究力量越来越壮大,研究数量上升趋势明显,并得到了权威出版物的认可和支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新闻语篇CDA研究目前几乎全部由语言学领域的学者及英语专业的硕士、博士生进行,研究对象多为英语新闻报道,缺乏解读新闻语篇的专业视角导致过于重视语言学技术分析而忽视新闻语篇的特殊性且对本土及其他语料研究较少,此外具体分析重点仍集中在文本分析层面,对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层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2013年11月23日,中国为应对日本在5月向中国方向扩张防空识别区,宣布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日本各大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密集的报道,易导致不明事实的读者产生错误认识,CDA为从新的视角分析钓鱼岛争端及相关报道提供有力工具。本文拟将CDA同传统新闻学研究结合起来,按照费尔克拉夫的CDA三步骤,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层面对搜集到的8篇“防空识别区”设定相关报道进行CDA研究。这8篇报道选自日本三大报纸之一的《每日新闻》网络版,报道时间为23日至28日,内容上是对该事件发生发展的直接报道。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证明CDA在新闻语篇中的价值,促进CDA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探索新闻语篇背后暗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读者认知的影响,唤起读者的批评阅读意识,增强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此外从CDA视角解读新闻报道对外语教学和新闻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

二、具体案例分析

本文拟按照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式,首先对选取的8篇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总结语篇的话语策略并探讨报道中表现出的倾向性,然后通过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语境解读这些倾向性产生的原因。

(一)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方法众多。限于篇幅,本文将从词汇选择、信源及引语分析、新闻话语结构分析三方面对这8篇报道展开分析,具体如下:

1.词汇选择分析

CDA学家认为不同的人描述同一事物时总会带有不同的立场或倾向,并通过词汇选择体现出来,其主要策略是用带有负面倾向性的词汇描述对方,用褒义或中性词汇描述己方,该报词汇选择有如下特点:⑴使用明显带有偏见色彩的评价性形容词、形容动词、副词、动词等。对中国在东海设立防空识别区,该报报道中频繁使用了如下带有暗示性和倾向性的词汇进行描述,如:「一方的、非难、不当性、不当、挑発、攻撃、侵犯、乱暴、批判、危険、独善、瀬 际政策、无谋、武力、无责任、胁す、威吓」,这些带有负面倾向的词汇暗示了中日双方在钓鱼岛争端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将中国政府塑造成一个顽固蛮横、以强凌弱的政府。⑵选择不同词汇对语篇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命名和描述。该报报道描述中方和日方行动时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将中国、中国领导人、中国军人及中国维护主权的行为分别描述成「地域的覇国」、「富国强兵の国策に浮かれる中国の指导部」、「危険で独善の行动の目立つ中国军」、「露骨な侵略行为、アジアの安全に挑戦する挑的行为」,刻意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强调中国威胁论,丑化中国国际形象,同时该报宣称钓鱼岛为「我が国固有の领土」,钓鱼岛国有化是「平稳かつ安定的な维持管理」,对于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的行为,日本表示「惊愕」,日本只是在实施「警戒、防卫」,亦借美国之名美化自己,如「日本政府の迅速な対応を称賛する、素晴らしい自制をみせた」,把日本政府塑造成一个慎重理智、顾全大局、爱好和平的形象,却只字不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事实,易导致不明真相的读者产生“中国跑到别人家门口耀武扬威”的误识。

2.信源与引语分析

引用新闻事件当事人观点和立场不仅可以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也有助于记者有效规避责任,使读者认为新闻中未掺杂记者个人主观观点而坦然接受,是记者常用新闻语篇策略之一,但引语的选择其实也是话语权的选择,从引语的选择可以窥视出记者的意识形态倾向。笔者选取的这8篇报道中,记者以直接引语为主,辅助使用间接引语,并大多交代了信源,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记者在信源和引语选择上表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信源身份以美国政府官员和媒体为主,其次为日本政府官员,三者占80%以上,引用数量最多且最为完整,显然美日被赋予了更多地发言权和向公众进行解释的机会,报道体现了日本官方的立场和态度。报道中多次引用美国国务卿克里、国防部长哈格尔、驻日大使肯尼迪的发言,内容全部为支持日方的立场,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全然不顾“互补干涉内政”的国际准则,宣称日本是其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同盟国,并公然表示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报道部分引语选自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网络版,记者评价道「欧米メディアがそろって「瀬 际政策」などと中国を批判した」,营造了一种中国政府行为为西方国家所不齿,西方各国都站在日本这一边的的印象,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是中日双方问题,本应由两国自己解决,现实情况是美国因素已渗入其中。此外,报道还引用了首相安倍晋三、内阁官房副长官加藤胜信对侵占中国领土的无耻辩解,其站在受害者立场,用「侵害、あたかも中国の领空であるかのごとき」丑化中国保卫领土的正义行为,否认中国对钓鱼岛主权的正当性,意图侵占中国领土。报道中虽有对中国政府官员秦刚观点的直接引用,但在引用部分后面做出了个人对转述内容的负面评价「中国は防卫ライン「第1列岛瞃」内のあらゆる海洋国と摩擦を抱えることになる」,企图营造中国破坏和平、孤立无援的尴尬氛围。

3.新闻话语结构分析

新闻语篇有别于一般语篇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其会按照新闻价值依次排列新闻要素,这一特征也影响着读者,他们会认为位置靠前的信息更重要。对记者来说,他可以选择报道哪个事实,也可以选择报道这些事实的方式和顺序,这些选择无疑是记者主观判断的体现,可以左右读者理解新闻,文本分析时不能忽视这一特征可能体现的话语霸权。通过分析8篇报道中唯一引用中方观点的一篇报道发现,记者利用了新闻报道的这一特征,将与其立场相符的引语放在了报道前部,与其立场不符对中国政府官员秦刚观点的引用则放在后面,这样的报道顺序安排得十分巧妙,大部分读者对该报道的阅读可能就仅限于首页几段处处透露出对中方不满和贬低情绪、隐含中方应对此事件负责的菅义伟、安倍晋三、克里、哈格尔、肯尼迪、加藤胜信的发言,那么读者的印象便可能是:长期以来中国只是单方面认为钓鱼岛是其领土的一部分,钓鱼岛争端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中国的无理挑衅。

文本分析显示出这8篇报道利用不同的话语策略,传递出了一些倾向性:一是偏向日本政府的国家立场;二是美国高调地介入钓鱼岛争端,希望以此为契机顺利实施美国重返亚洲的安全战略,而日方对此是持欢迎态度的;三是与中国的对立,否定中国钓鱼岛主权、强调中国威胁论等。

(二)话语实践分析

本部分将从新闻属性及事件背景、记者俱乐部制度两个角度解读上述三个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1.新闻属性及事件背景

不同类型新闻事件,媒体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报道模式,一般而言,出于国家利益优先原则,日媒在报道国际政治新闻时要更多考虑党派压力,会更倾向于采取同政府一致的立场,而钓鱼岛争端比一般新闻具有更加复杂的国际背景,该报作为主流大报在报道中完全不掩饰对中国方面的负面评价,采取支持日本政府的国家立场,将可能危害到两国友好关系的责任推到中方是必然的选择。

2.日本特有的记者俱乐部制度

日本记者俱乐部成立之初是为了让报道时事新闻的记者能够参加国会旁听以及传达政府的声音,促进大众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后来日本政府控制了新闻协会并通过发布消息对俱乐部记者进行管理,为了获取信息,俱乐部成员就要自我约束,按一定规则报道新闻,避免和政府抵触,日媒涉及钓鱼岛争端报道中潜在对日本政府的偏袒和国家立场等也是无可厚非,记者俱乐部在实际上成了各界权力部门控制舆论走向的重要机构,而一部分政治记者的存在更是加深了政治与主流媒体之间的联系。

(三)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社会文化语境分析是分析话语意识形态的最深层次,本部分拟从以下三个角度阐释《每日新闻》报道倾向性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必然性。

1.媒体的经济属性

一般而言,作为商业媒体,日本媒体在市场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读者迎合性。近年来,由于中日之间政治气候逐渐恶化等原因,日本对中国有亲近感的人连续减少。读者希望看到质量上乘又与他们立场一致的新闻,作为商业化的媒体,迎合读者并以此进一步吸引广告商,追求商业利润是日媒的生存法则,这也是其在报道中惯常从问题角度出发,偏好负面新闻的重要原因,对本国政要尚且如此,对一向被视为竞争对手的中国就更是如此。

2.政府控制及美国因素

日本政府通过控制新闻行业协会和提供经费对记者俱乐部进行管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官方信息操纵和控制的对象,日媒涉华报道就处处体现着日本政府对华国家政策影响,作为日本三大报纸之一的《每日新闻》报道有关钓鱼岛争端新闻时往往站在日本政府立场,表达对日本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美国因素与钓鱼岛争端也有着密切联系,多年来美方明显偏袒盟国日本,默认日方主权、突出美日军事合作,这也是日媒报道中对美国官员、美军的活动,美国参议员的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言论等大肆宣扬的重要原因。

3.日本民族文化心理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国土面积十分狭小、大多数资源匮乏、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让日本民族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防范心理,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和强大使日本感到越来越沉重的压力,日本对华态度消极色彩渐渐浓烈,这也是日媒增多了有关中国负面新闻报道,在涉及钓鱼岛争端等触及历史和领土问题报道时民族主义倾向明显,处处传达消极信息,报道角度、材料选择和写作手法上更倾向于负面解读,报道中或充满偏见,或歪曲事实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以上研究表明出于多方面原因,《每日新闻》在报道中利用不同的话语策略传达了一些特殊的倾向性和偏见,读者应保持批评语言意识,解读新闻报道背后的事实真相,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1]刘峥.新闻语篇CDA研究方法初探[D].清华大学,2012(5):14-63.

[2]李千晴.新世纪以来日本媒体的中国形象构建[D].复旦大学,2012(3):94-95.

[3]赵美合.日本三大纸关于日中钓鱼岛争端报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12):65-67.

[4]陈艺.近十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174-176.

[5]秦志勇.关于钓鱼岛争端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7):102-105.

[6]孙惠燕,等.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59-61.

[7]蒋京兰.日本媒体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向[J].东南传播,2010(7):19-20.

[8]魏玮华.日本媒体有关中国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传播,2011(6):199-200.

[9]郭永虎.关于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的历史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12):111-117.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语料库中日媒体报道钓鱼岛的批判性分析”(2013SJB740027)

猜你喜欢

钓鱼岛争端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钓鱼岛问题溯源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