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歌》的叙事学解读

2015-10-26李盛茂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第一人称亨利诗集

李盛茂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一、引言

1964年,自白派诗人约翰·贝里曼出版了《梦歌》的前四个部分并取名为 《77首梦歌》(77 Dream Songs),四年后增补了231首,并命名为《他的玩具、梦以及休息》(His Toy,His Dream,His Rest), 一年以后,贝里曼完成了梦歌的全部创作,并最终将这部诗集命名为《梦歌》(The Dream Songs)。在这部现代西方诗坛影响巨大的诗集中,通过梦的日记的形式,贝里曼叙述了人类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主题,如爱情、友谊、仇恨、疯狂、恐惧、绝望等,以及人类的精神问题(上帝的存在,善与恶的意义以及救赎的作用)。在这部梦的日记中,贝里曼塑造了亨利这样一个人物,赋予他不同的形式:小猫亨利、房子亨利、凯尔特人亨利、犹太人法学博士亨利、无政府主义者亨利、博恩斯先生等。尽管这部诗集人物众多,但都仅仅围绕一个虚构人物(即亨利,但并不是诗人自身,也不是以“我”的形式),而是一个中年美国白人,偶尔以黑人的面孔出现。他遭受了众多无法挽回的损失,分别以第一、第二人称叙述,甚至以第三人称说话。[1]如此众多的人物面目,很容易让读者迷惑,亨利到底是何人?诗人塑造亨利这一虚构人物以期达到什么目的?从叙事学中的叙述声音及聚焦方式有助于揭露“亨利”的真实面目,并显现隐藏在“亨利”背后的主题。

二、《梦歌》中的主题、叙述声音与聚集

任何叙述都离不开叙述者,只要有语言,就有发出语言的人,只要这些语言构成一个叙述文本,那就意味着必然存在一个叙述主体,就会有叙述者声音的存在。[2]216《梦歌》同样属于一个叙事文本,紧紧围绕亨利的人生际遇展开叙述,其中第一首就有好几个人发出语言:“那天亨利怒冲冲地躲了起来,/他的心情难以平静,闷闷不乐。/我看出他的心事,——想把事情说清。/他们以为他们能够成功,这种想法/使得亨利既鬼迷心窍又心灰冷。”[3]133-134

《梦歌》开篇向我们传达了两种声音,涉及到三种类型的人物。第一个声音是亨利的声音,他遭受了委屈却无倾诉对象,他也缺乏勇气把它说清。第二个是我的声音,我仿佛是一个旁观者,是一个观众,看着亨利如笼子里的困兽。在诗中提到的我并不总是旁观者的声音,在诗的第三节中的我指代的是亨利,他回忆他曾经在一棵桑树上放开嗓子高兴地歌唱。在随后的诗节中,诗人经常让亨利以第一人称出现来叙述他所经历的事情。在诗的第一节还提到了一个“他们”,他们是导致亨利生气闷闷不乐的罪恶魁首。而诗的最后一句,“汹涌的海浪冲向大地/而每一张床铺已空空荡荡”隐含亨利受“他们”的折磨而死亡的信息。在第一首诗中,作者为亨利要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作了说明并为整部诗集即将发生的故事作铺垫,诗人以精练、浓缩的语言能力和精巧的设计,在短短的诗行中,诗集要涉及的人物已经就位。

在《梦歌》这部诗集中,作者经常在第三与第一人称之间进行转换,而且在叙事过程中总有第三个声音在客观地叙述事实。这第三个声音无法作一个清楚地界定,这个人时刻活跃在亨利的周围,像是在空中对亨利以及亨利所生活的世界进行高空拍摄,以全知视角出现。第一人称叙述有其有利的一面:第一人称能够缩短读者和文本的距离,产生亲近感,并且使读者相信叙述者讲述的内容。从叙事学的意义上说,叙述者和聚焦是两个概念。叙述者涉及的是“谁说”的问题,聚焦涉及的则是“谁看”的问题。热奈特提出了“聚焦”这一说法,用以专门指称叙事眼光,以此区别于叙述者的声音。[4]102但是,热奈特所指的叙事眼光,基本上是局限于“视觉”和“听觉”等感知范畴之内,含义不免显得狭隘,不足以包括认识、情感、意识等各个方面,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眼光所应该涵盖的内容。继热奈特之后,米克·巴尔借鉴并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聚焦是“视觉和被看对象之间的联系”。[5]98

在诗集的第一部分,亨利给我们讲述他在社会中所遇到的烦恼:“生活,朋友,真讨厌。……/毕竟,天空闪耀,大海思涟,……/我讨厌所有的人,/我讨厌文学……/我讨厌亨利,由于他的暴烈与苦恼/如同阿喀琉斯一样糟糕,//他热爱人和艺术佳品,这些也让我讨厌。……一条狗夹着自己的尾巴跑了/躲进了山林、大海、天空,/撇下我,摇着尾巴。 ”[3]135

这首诗表现亨利尽管喜爱文学与艺术,但也有阿喀琉斯的暴怒脾气与烦恼。而在这里的我,读者可把他当做是诗人的声音在诗中的直接体现。我讨厌生活,尽管有闪烁的天空,令人向往的大海,但我讨厌我生活的社会及我周围的人,连热爱文学与艺术的亨利都让我讨厌。我无法像狗一样逃进山林、大海、天空。只能在这天空下独自默默地忍受这种厌烦、孤独。这首诗表达了“我”对生活的讨厌,不仅表现了自己的孤独,而且也目睹了亨利的烦恼,两者相互印证这个社会给人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空气。在这首诗中,贝里曼让读者跟随“我”的声音,聆听“我”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读者感同身受,通过我了解亨利及他所生活的世界。这种聚集除了直接、生动的特点外,“我”的主导地位极容易使读者对我的描述产生共鸣,而且也能激发读者对“我”的同情,使读者相信“我”的展示。

第78首诗:“他眼前发黑,那疯狂的微笑消失了,……/越来越少地让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营养和休息,/……渐渐地/消瘦下去,不像你和你……直到他的上犬牙都/明显可见……/沃尔特‘圆圆的口腔’,黑格尔的三位一体将/糅合成,如果你同意的话,//一位美国诗人的创作技能/尴尬的亨利听说自己是个人物,/而那位年轻的斯蒂芬·克莱恩/记忆力更强……/而亨利的光阴正不断地流逝。”[3]137

这一首诗亨利成了第三种不确定声音的聚焦对象,我们可以以“我”假设这个声音,这个声音属于全知叙述者的外部聚焦,热奈特称之为零度聚焦。“我”仿佛看见亨利因讨厌生活从而充满绝望,不吃、不睡,任由自己的生命白白消耗,直到他的生命停止。在这讲述的过程中,第三种声音和读者还有一个交流:“不像你和你”,“如果你同意的话”,这是“我”在向读者提出反问,并不需要读者作答。读者也会为亨利的身体状况所震惊:与有着鲜活生命的读者相比,亨利眼前发黑,笑容顿失,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形容憔悴,仿佛是一具了无生气、濒临死亡的尸体,这种比较让读者增加了对亨利的同情。亨利的肉体尽管死亡,但他在沃尔特‘圆圆的口腔’及黑格尔的三位一体的熏陶下,就成了一个人物即年富力强、才华横溢的斯蒂芬·克莱恩,这也意味着一个新的亨利的复生,即诗人获得了新生。

死亡是《梦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诗人不仅提到了亨利的死亡,还在第127首诗中提到了亨利的一个朋友的死亡:“又一个朋友的死讯使他呆坐发怔/内心冰凉—女儿得了头奖/老婆朝他横眉怒视/好像还是儿童玩乐的节目/……我的眼光和灵魂一齐抛出,停下来/这些灵魂中有一个并没有死亡/却拒绝回家。”[6]59

在这首诗中,叙述声音从第三种声音转换到了“我”的声音,“我”在这里指的是亨利。聚焦方式也由全知叙述者的外部聚焦转换到内部聚焦。这种转换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亨利得知朋友的死讯,女儿得了奖的消息,老婆对他的横眉怒视以及他写给寡妇的信,都可以由他人讲述出来。但他人却无法描述亨利的灵魂,因此这时候就转为内部聚焦才能令读者信服。诗中这种转换和过渡巧妙无痕,达到了极佳的效果。不同的聚焦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亨利的里里外外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对亨利的肉体及精神都有一个统一的了解,这种不定式聚集也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朋友的死亡对贝里曼影响巨大,而父亲的死对他的影响更是终其一生而不得消解。于是,在描述亨利父亲的死的时候,诗人用第一人称来增强这种影响。“……/我愤怒地站在父亲的坟头……/纪念这位不能来看我,撕碎我生活之页的人……//我朝这位可怕的银行家的坟墓狠啐一口/他在一个佛罗里达的清晨射穿了自己的心脏/……我呻吟,咆哮/我要往下扒,扒开/草下的土//用斧子砍开这棺材……/我们将撕去/这腐朽的墓衣……。”[6]57

父亲的死亡对儿子的影响只有本人才能深刻体会到,因此诗人在这首诗中用第一人称来展示“我”站在父亲坟前的感受,如果这时候仍然像描述对朋友的那样,采用第三人称,通过其他人的聚焦,就无法让读者体味这种切肤之痛。而在最后一节,当亨利用斧子砍开棺材,撕去墓衣,这种行为不合常理,作为儿子通常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因此,诗人通过第一人称叙事,通过亨利成为聚焦的对象,这样就让他这种行为更为可信,同时,这也说明父亲的自杀身亡对亨利所造成的伤害是透入骨髓的。

三、结语

在整部诗集中,约翰·贝里曼根据不同的人生体验,对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人称及聚焦方式进行叙述,在同一首诗中也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亨利这个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是为了更能激起读者对亨利的同情并产生共鸣。同时,也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亨利这个多面孔的形象,从而对亨利有一个更加全面透彻的了解。这部诗集正如约翰·贝里曼本人所暗示的那样:《梦歌》中充满了隐喻,这些隐喻涉及而非常广,有些还是鲜为人知的,《梦歌》中的迷可供学者们猜上许多年,对此他颇感得意:“我感到已临近结束。我的巨著强而有力,它即将问世,使所有的人感到迷惑。”[7]65艾伦·退特说《梦歌》是无法模仿的,而正是通过这些无法模仿的隐喻映射了这个多面孔亨利的白人神话。

[1]John Berryman.The Dream Songs.[M].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69.

[2]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黄宗英.一个代表他自己的别人的声音:约翰·贝里曼的抒情史诗《梦歌》[J].当代外国文学,2003(3).

[4]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彭予.美国自白诗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二十世纪美国诗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第一人称亨利诗集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找找看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大公鸡亨利
诗集精选
找找看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