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表现分析

2015-10-26杨春敏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4期
关键词:体层病理子宫

蔡 超 杨春敏

(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3)

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表现分析

蔡 超 杨春敏

(成都军区总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3)

目的 探讨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子宫肿瘤患者80例,都进行子宫恶性肿瘤PET/CT与手术病理分析。结果 PET/CT检查判断良性肿瘤67例,恶性肿瘤13例;而病理判断为良性肿瘤68例,恶性肿瘤12例;为此子宫恶性肿瘤的PET/CT检查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0%。结论 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并具有一次即可完成体部扫描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子宫恶性肿瘤;PET/CT;手术病理;诊断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子宫恶性肿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恶性肿瘤,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随着妇女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外源性雌激素的广泛应用,我国子宫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严重威胁广大中老年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1]。子宫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手术病理分期,术后根据病理情况决定是否补充辅助治疗,为此对于术前诊断的要求比较高[2]。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仪(PET/CT)是利用正电子示踪剂18F-FDG(18氟-脱氧葡萄糖)选择性反映组织器官的代谢情况,同时利用CT图像对PET图像病变部位进行解剖定位,在临床上的诊断有比较好的效果[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表现,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子宫肿瘤患者80例,纳入标准:PET/CT检查前来接受过放、化疗或其他治疗;随访资料完整;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8.63±4.01)岁;体质量指数最小17 kg/m2,最大28 kg/m2,平均为(24.36±4.12)kg/m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62±6.25)年;临床表现为自觉子宫右侧疼痛,B超发现子宫占位病变。

1.2PET/CT检查:选择西门子 Biograph Sensation 16HR型PET/CT进行检查,PET探测晶体为锗酸铋(Bi3Ge40m BGO,18环),合成试剂为德国ABX公司的药物及配套产品。所有患者检查前禁食8 h以上,血糖控制在8 mmol/L以下,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内。静脉注射18氟-脱氧葡萄糖显像剂,安静、避光状态下休息60 min后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股骨近段。螺旋CT扫描参数:140 kV,80 mA,间隔4.25 mm,矩阵512×512,螺距6∶1,层厚5 mm。随后行PET发射扫描,参数为3 min/床位,层厚5 mm,间隔4.25 mm,矩阵128×128,用低剂量CT作衰减校正、迭代重建得到PET体层图像。

1.3图像处理:所有图像都纳入到系统配套工作站进行分析,得到CT和PET的冠、矢、轴和三维立体图像及其融合图像,在肿瘤最大层面测定其SUV值。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和影像科医学医师在工作站上共同阅片,对PET图像上病变示踪剂浓集程度的进行共同判断采用目测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最后决定肿瘤的良恶性。

1.4病理检查: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等方式获得病理组织,取样的组织经脱水、石蜡浸润、石蜡包埋等步骤,制作成4 μm厚的切片,脱蜡后以HE染色,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判断。

1.5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纳入与分析,进行t或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PET/CT与病理诊断结果:在80例患者中,PET/CT检查判断良性肿瘤67例,恶性肿瘤13例;而病理判断为良性肿瘤68例,恶性肿瘤12例;为此子宫恶性肿瘤的PET/CT检查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0%,见表1。

表1 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临床诊断价值(n)

2.2病例分析:患者女性,46岁,因为感觉子宫腹部疼痛于2013年8月来我院就诊。既往月经规律,其母患宫颈癌、其妹有子宫肉瘤病史。PET/CT检查示子宫底偏前部见放射增高区,向前突出,标准摄取值(SUV)2.7和2.0,左髂血管区见放射性摄取增高结节影,延迟显像SUV分别为7.9、2.3,双侧腹股沟可见轻度放射性增高小结节。考虑有子宫肌瘤恶变的可能,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见淡血性腹水,快速病理结果提示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腹水未见瘤细胞。术后7 d刀口拆线,常规出院。

3 讨 论

子宫恶性肿瘤多为子宫肌瘤恶变发展而来,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也是导致子宫切除的常见病因。子宫恶性肿瘤的病灶大小不等,血液供应丰富,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4]。对于那些患有子宫肿瘤又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肿瘤剔除可作为较常选择的治疗方式,但是手术的效果与顺利实施决定于术前对子宫肿瘤恶变可能性的充分评估[5]。但是目前子宫肿瘤的最终临床诊断依赖于手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因此术前评估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不一致,会给手术的实施带来一定的风险。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扫描 (computed tomography,CT)已广泛应用于对恶性肿瘤的相关评估中,也常用于恶性肿瘤的筛查与鉴别诊断,但临床实际工作中可能也会出现PET-CT误诊的报道。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子宫肿瘤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摄取18氟-脱氧葡萄糖,也有认为健康女性的子宫和子宫肿瘤可以有不同程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的摄取[6]。而在PET/CT检查中,PET能够敏感探测到尚未发生形态学改变的病灶,PET还有助于发现CT图像上不典型的原发病灶。本文PET/CT检查判断良性肿瘤67例,恶性肿瘤13例;而病理判断为良性肿瘤68例,恶性肿瘤12例;为此子宫恶性肿瘤的PET/CT检查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8.5%和100.0%。其中1例有子宫肿瘤病史、PET/CT扫描高度疑似恶性病变的病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子宫肿瘤,而非恶性子宫肿瘤。考虑到与以下因素有关:不除外子宫肿瘤处于癌前病变期;子宫肿瘤的血液供应丰富;宫肿瘤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各种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为此需结合临床及其他影像学表现进行共同判断,不能仅通过病灶的代谢鉴别[7]。

总之,子宫恶性肿瘤PET/CT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并具有一次即可完成体部扫描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1] 赵龙君,杜晓光,李志刚,等.伴眼部症状的淋巴瘤 PET-CT 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4,14(4):74-75.

[2] 蔡胜男,张昌秋,邢忠,等.分析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及PET-CT的诊断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4(9):18-19.

[3] 张敬勉,赵新明,王建方,等.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疗效评价的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67-69.

[4] Chen HJ,Yang JJ,Xu CR,et al.Principles of biopsy in suspected lung cancer: priority still based on invasion in the era of targeted therapy?[J].J Thorac Dis,2013,5(3):93-97.

[5] 程玮,常乃柏,李江涛,等.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淋巴瘤分期和预后评估的作用[J].白血病·淋巴瘤,2012,21(5):110-112.

[6] Futamura M,Morimitsu K,Nawa M,et al.Novel navigation surgery using image fusion of PET/CT and sonography for axillary neoplasm: First experience[J].Int J Surg Case Reports,2013,4(8):719-22.

[7] 李毅红,刘春利,卫建国,等.18F-FDGPET/CT对原发灶不明的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1(8):156-158.

R737.33

B

1671-8194(2015)24-0141-02

猜你喜欢

体层病理子宫
澄清工艺中絮体层的净水效能和运行机制研究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高韧性的陶瓷薄板及其制备方法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驻宁军队医院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仪工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监测及分析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