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胞民物与”的关中审美圆融思想建构

2015-10-26

戏剧之家 2015年24期
关键词:关学圆融张载

刘 鑫

(西安工业大学 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200)

“胞民物与”是张载提出的生态色彩鲜明的代表观点。张载在看待人与自然天地之间的关系时,将人与自然天地置于圆融的广阔视阈中进行审视,构筑出人与自然天地共存共生的和谐状态。“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在张载看来,天地与人之间属于父母子女的关系,将自然观引申为融洽的家庭观、社会观,人成为天地之中的一个有机构成。天居上,地居下,人居中,人与人之间均属同胞,万物与人处于相随相伴的关系之中。“胞民物与”的思想观念采取圆融整一的角度观察世界,“胞”与“与”的关系建构将世界万物皆宏阔于整体之下,形成整体之下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共存关系。“胞民物与”揭示了关学思想看待人的生态视角,保持了人与外物的适宜距离,使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胞民物与”观点的提出前提是张载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平等意识,这种平等意识可以追溯为“人”与自然的共原性。“在张载的自然观体系中,包含了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本原的思想。”[2]人与自然之间的本原相同,人与自然有了共生共存的特定基础,共原属于本质上的趋同性,二者的形态差异只是外在表征的不同,不足以影响人与自然的根本相同性。人与自然二者本原同一为圆融看待世界提供了可能性,一原多体的外在表现是圆融统一的坚实基础,因为本原同一,人与万物的关系并非是紧张地相互排斥,而是有机互动存在。关学思想的“胞民物与”思想将圆融整一观念带进关中审美场域之中,使其在展开审美活动之时也能处于审美活动中的各个部分有机统一于审美体系之中,形成关中审美特有的圆融思想。

一、万物共处的整一观念

“胞民物与”思想中,民与物均属于非我的外在世界,民属于非我之人,而物属于非我之非人。我能与民及物之间形成同胞、相与的关系依托于我与非我在原初本质上的和谐整一。人所存在其中的万物能够协调共处,本质上的整体性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人、物并生于天地之间,其所资以为体者,皆天地之塞;其所得以为性者,皆天地之帅也。”[3]既然万物之间的本为整体,内在地具有维系统一的先天条件,更加方便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万物万貌的原因更多的因为各自在整体中的分工与角色差异。

关学思想承认万物之间的差异性,认识到天地自然中人、物之间的不同表现,然后“存异”的基础是“求同”,在天地同一的前提下看待“存异”,“存异”就转变为临时、表面的现象性存在。以“同”为前提,万物皆与我自然相融。“在这个世界里,人民既与我同生于天地,当然皆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既与我同处于天地,当然皆为我同伴党与。”[4]因为共生共存,万物可以超越差异,走向同一,建构整体观念。万物从同一中产生,最终走向同一,殊途同归式的世界存在使得关学思想存有整一的高度建构。关中审美活动的进行,在这样的整一中表现出鲜明的整体观。关中审美场域中,审美主体常常具有一种大而宏阔的审美气魄,将自然万物置于整一的系统观照,久而久之滋养出关中审美场域大开大合的雄浑气魄。大明宫、秦始皇陵等著名建筑的修建,体现了关中审美对于“大”的理想追求,马踏飞燕的雕塑中渗透着对于内在气势之“广”的崇拜。关中审美场域“大”与“广”符号的反复出现,与万物共处的审美整一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万物共处培养了审美主体的“大”视野,这种审美目光有利于捕捉审美的“大”对象,主体与对象在“大”的层面上完成了圆融统一。

万物共处的圆融整一促进了关学思想的体系包容性,也增加了关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张载看来,人类与自然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自然界的儿女,所以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相通、融为一体的。”[5]关学思想体系将存在于其中的各个部分纳入到自己的理论观照之中,消解彼此之间的对立性,突出彼此的融合性,以融合取代对立的思想趋势将理论体系的建构视为动态发展的基本形态。随着“民”与“物”的不断发展变化,关学也不断吸纳包容变化中的“民”与“物”。开放的理论体系增加了理论的生命力,形成关中审美场域的时间延展,万物整一拓展了关中审美场域的空间扩容,万物变化共处的观念从时空二维角度体现出关中审美场域的生态圆融。

二、相生相与的融合趋势

整体上的万物共处培养了关中审美场域的包容气度,使其能够以扩纳的姿态真诚接纳审美对象,与之进行积极地审美互动。关中审美场域将万物广纳其中形成整一体系,同时也注意处理整一之中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有机关系。关学“胞民物与”思想看待整体之中的部分往往建构在将其归为一统的基础上,从“一”出发审视“一”中之“多”。“张载的‘胞民物与’,是从人与物有着共同本原的思想出发,讲人与物的关系是同类伙伴关系,更为强调人与物的平等,”[6]既然万物拥有自生合一的先天基础,拥有可以交流与作用的适宜平台,那么万物之间在和谐交流与作用中也就体现出相生相与的基本关系。

万物共处的原初整一构成提供相生相与的前提,相生相与关系形成之后部分之间的地位则呈现出平等的基本形态。“张载的‘胞民物与’,并不是单纯地讲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而是要从人与物属于同类、互相平等的立场出发,要求根据自然物的特殊性,予以合理的对待。”[7]“胞民物与”思想中万物的相生相与并不认为强势群体可以取代弱势群体,而是将审视的关键落实在“相”中。万物平等,成为整体,整体之中彼此之间的地位平等,由此关中审美场域也对世间万物采取平等眼光,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只有与万物的平等共处中才能健康成长,获得健全人格。“胞民物与”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万物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而不是征服、被征服的关系。”[8]关中审美场域中主体的塑造首先需要对“人”进行去主宰化的思想锤炼,使“人”学会放下姿态,平等看待世界,万事万物才能落入“人”的审美目光,“人”才能由此成为审美主体。

“胞民物与”思想中,相生相与的部分关系处理已经超越了“人”的类属限制,不仅需要人群个人之间的相生相与,还要求主体以平等的眼光审视非人之物。“君子不仅应以同胞关系待人,爱人如己,而且应以伙伴关系待物,兼爱万物。”[9]关学思想中,可以与人成为平等伙伴、同胞关系的不仅局限在“人”的层面,而是站在世界整体的高度将相生相与的关系处理扩大到人与物之间。这种人物相与的关系定位开拓了主体的审美视野,使得审美场域超越“人”的群体汇集,走向了包罗万象的宏阔体系,大大拓宽了关中审美场域的作用覆盖面。关中剪纸、皮影中出现大量拟人化的艺术渲染,可以看作是主体以“人”的标准将社会生活中的物化对象进行类人处理,拉近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甚至最终打破了人与物之间的类属界限,显得妙趣横生。

三、和谐大化的精神旨归

“胞民物与”的思想在万物共处的整一观影响下,关学思想能够平等融洽地看待整一之下的部分关系,促成万物之间的相生相与。立足万物相生相与的良好基础,万物在相生相与中彼此之间的差异性逐步服从于整体之下的统一性,万物统一性逐步彰显,“求同”趋势下的圆融影响力逐渐增强,最终走向和谐大化。

关学思想强调“一”是“多”赖以存在的基础,由“一”看待“多”时,将“多”看作是“一”的衍生变体。“‘气’凝聚起来就会形成天地万物,而当气散化弥漫于宇宙空间,就成了‘无形’,并且强调,有形的万物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10]关学代表人物张载将万物归结为“气”,万物以“气”维系,因此不同的物态只是“气”的不同表现而已。整一体系中,部分之间的不同形态由此可以看作是“气”的不同表征。万物的本质都是“气”,本质同一,以“气”相和。部分的差异随着整体的包容性增强逐渐消解,更加适应于整体机能的有效工作,部分的独立性逐渐被整一性取代。作为个体的“部分”逐步隐退,作为整体之一的“部分”角色逐渐鲜明,在走向整一的整体趋势中,曾经的不同个体表现被看作是一种阶段性的暂时存在,当它进入整体构成其中之一的,这种暂时的个体退居部分整一功能之后。“胞民物与”的最终走向在于“民”、“物”与“我”的整合。关中审美场域中,审美主体与对象、不同主体、不同对象都为整一场域的形成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构成审美场域后,元素的区别性相互交融,形成整体。

“胞民物与”思想的和谐大化走向还表现为关学思想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张载认为,宇宙、世界的整体系统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这是人的参与,所以天道、万物最后都必须要有人心参与其中,天道、万物、人心是相贯通而非互为外在的。”[11]“人”在宇宙中属于连接天地的有机纽带,“人”可以与“天地”上下沟通,因此万物、世界、人心在和谐整一中,有限形态大化为“无”,形成一体,构筑了关学思想中的圆融世界。关中审美场域借鉴了关学思想对于“圆融”世界的理解,首先将审美活动置于天、地、人相通的环境下展开研究,“人”在审美中更多地只扮演着审美主体的角色,但通过将对象与理想串联起来,形成审美活动体系。

[1][宋]张载.正蒙·乾称篇[A].张载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2]乐爱国.为天地立心:张载自然观[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115.

[3][宋]朱熹.西铭解[A].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41.

[4]陈俊民.张载关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22.

[5][8][11]宣朝庆.张载[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121,124,148.

[6][7]乐爱国.为天地立心:张载自然观[M].海天出版社,2013.117,118.

[9]樊小贤.论张载“胞民物与”的生态思想[A].宋义霞主编.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研究[C].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36.

[10]许葆云.中国最后的大儒:王阳明、张载与关中三李[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209-210.

猜你喜欢

关学圆融张载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无尽圆融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圆融中心
稚拙率真 圆融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