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阳城遗址展示道路的科学探索

2015-10-26李宏伟王景普

丝绸之路 2015年14期
关键词:锁阳沙石铺筑

李宏伟 王景普

(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736100)

锁阳城遗址展示道路的科学探索

李宏伟王景普

(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736100)

锁阳城展示道路是锁阳城遗址确定为申遗点后进行铺筑的。道路全部采用原始人工做法的工艺流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参观考察时的肯定和好评。本文分别从电瓶车道、人行步道、木栈道、柏油路面自然状态的恢复等几种不同的铺筑方法,从道路铺筑的试验、路线选择遵循的原则、材料的选用、具体操作工艺等方面,论述了铺筑的全部过程,探讨当代遗产保护中的高科技经典做法,为今后土遗址展示道路的铺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锁阳城申遗;本体保护;展示道路

本体保护是所有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但本体的展示又是转化为利用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本体保护的另一种形态;本体保护与展示在保护工程实施中都不可或缺,在古遗址古墓葬保护工程特别是大遗址保护中显得尤为突出。野外文物的展示是在不影响对文物本体保护、不破坏原始风貌和对文物保护及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的。野外文物的保护及利用,展示尤为主要,特别是展示道路的铺筑,既要能全面展示野外文物的全部风貌,又要不影响对野外文物本体的保护,还要和周边环境相协调一致。根据锁阳城遗址申遗的要求,我们对该遗址内部及外部的展示道路,采用了原始人工操作的工艺流程,经过反复试验,细致深入探讨,进行了铺筑。

锁阳城遗址总面积1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6.4公里。内城面积28.5万平方米,周回折合4.14唐里(合今2. 33公里)。锁阳城遗址区包含有古城址、塔尔寺遗址、古渠系、古墓葬群。对于这样一个坐落庞大的文物景点,展示道路的铺筑,要做到相得益彰,与环境协调,能不重复展示,又不破坏原始地貌,是很不容易的。

在展示道路的铺筑设计上,我们采用如下做法:远观用电瓶车道。开辟大循环线(从入口→1、2号遗址→西北角墩→西南角墩→南城墙→东南角→塔尔寺→“锁东”公路→入口)和小循环线(绕内城遗址一周),基本全面展示了锁阳城遗址内、外城和塔尔寺的遗址全景风貌,沿途设有(入口处,1、2号遗址,西北角墩,盐豆木,西南角墩,塔尔寺)六个换乘点,方便搭乘。近观用人行步道。从西南角墩换乘点下车,沿人行步道登上西南角墩,角墩上设有观景台。观景台与跨越城墙的木栈道连为一体,和木栈道一样的做法,二者浑然一体。站在观景台上,可一览遗址全貌,并能远眺古垦区和古墓区;下观景台,沿城址内人行步道到北城门出内城,行至西北角墩换乘点搭乘电瓶车。沿途将城内建筑遗迹和景观一览无余。在翻越城墙处、珍稀植物盐豆木(铃铛刺)生长区和塔尔寺地下文化信息尚不明确的地方,铺筑木栈道,保护这些文物信息。

一、电瓶车道

(一)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

电瓶车是一种由电池驱动的轻型机动车,低速、行走里程有限,要求行使路面平坦、路基坚实。因此,结合文物展示的要求,电瓶车道线路的选择极为讲究:一是利用原有的旧路面,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原貌的占用;二是依形就势,选择没有植被和障碍物的较为平缓的地面,尽量保护自然植被和文化层不被挠动;三是尽量确定在外城和内城最佳的观赏距离中间;四是对车道的宽度、车辆在运行中的停靠和会车做周全详细的统盘考虑。

(二)铺筑的工艺流程

将浅表层堆积的浮土,顺地势左右刮平,宽度控制在3.5~4米。尽量避开地表上的植物和文物本体及与之有关的文化信息。选择低洼处植物相距较宽的地方,绕避植物而行。刮平后,洒水碾压,形成路线。

在形成的路线上铺筑0.15米厚的沙石,沙石铺筑时,拉运车辆只在原路线上行驶,不能对路线以外的文物和植物造成影响。将沙石刮平,洒水碾压,形成路基。

铺筑试验选择长约200米的一段路,铺0.15米厚的沙石,沙石中掺入定量比例的黏土与之均匀混合,刮平、洒水、碾压,进行行车试验,看沙石层是否稳定、坚实。试验期间恰巧经历了2012年6月5日百年不遇暴雨的冲刷,试验路段稳定性很好。同时,我们与三合土铺筑的人行步道,在感观、硬度、造价、使用效果等方面做了对比。

结论:这种铺筑方法感观效果更接近自然,与周边环境协调,铺筑方法简单快捷,造价更低廉,是三合土铺筑造价的1/3。因此,确定整个电瓶车道用同样的方法铺筑,形成了路基。

把路基两边淤积的沙石,顺地势散开,规整成型,使路基与地貌呈现自然衔接,形成自然状态。

在整理成自然状态的路基上,选约200米长的一段,铺筑直米粒石约3~5厘米厚,洒水碾压,形成路面。经过行车试验和征求专家意见,认为这种路面古朴自然,电瓶车行走不起尘土。同时,便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便将电瓶车道全部按这种方法和要求,铺筑了路面。

换乘点的铺筑,采用同样的方法,使路和换乘点浑然一体。并且,在换乘点增设了凉棚、座椅、导向标志,供游客休息的同时,了解下一步参观路线。

小结:这样铺筑,车道坚实,行车平稳,既不过于破坏地貌和存在的文物信息,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地面上的植物,还不影响遗址的整体景观,行车不起土。与其他的铺筑方法相比,省时、省工、造价低。

二、人行步道

(一)人行步道线路选择遵循的原则

人行步道从换乘点到各个观景台,穿过内城,甚至要跨越城墙。城内城外因地势、地貌、地质的不同,有堆积的沙丘,有沉积的黄土。土遇雨泥泞,干则遇风扬尘了沙随风移动,人走在上面脚会陷于其中。城墙是文物的本体,要很好地加以保护。针对这几种情况,人行步道的线路选择更为讲究:一是选择最重要的参观景观的节点;二是不损害遗址本体;三是不触动遗址的文化层;四是尽量避开所有植物;五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在不同的遗址本体区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步道形式;六是随形就势,因地制宜,路随景转,景、路自然协调;七是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运输、工人行走路线,做合理安排及周全考虑。

(二)人行步道的铺筑试验

在人行步道铺筑前,进行了四种铺筑方法的试验。

试验一:青砖立铺。把青砖侧立起来,铺成“人”字形,宽1.2米。在“人”字形的砖两边,将砖侧起,立两道跑砖,跑砖错缝,以稳定“人”字形的砖。

试验二:三合土铺筑。用素土、白灰、水泥,按比例搅拌均匀,铺10厘米厚,抹平,压实。

试验三:沙石铺筑。选择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混合沙石,铺10厘米厚,碾压坚实。但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由于沙石过大,人走在上面,石子磕绊,不舒服。所以,又在上面铺了3厘米厚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后,人行走平稳、硬实、舒服。但在淤沙地段不适应,原因是基础不稳,只适用于地面坚硬地段。

试验四:木栈道铺筑。选择上好的松木,破成宽10厘米、厚3厘米、长120厘米的木板和10×10厘米的木条。在连接前,对木板进行防裂、防变形处理。将木板分别放在柴油、煤油、清油和盐水中浸泡。柴油、煤油、清油为原油,盐水浓度为10%。用不同液体浸泡的木板,各做了一组,共做了四组。每组长2米。经过对比分析,油料泡的木板,成本太高,且在做旧时不易着色。因此,全部采用了盐水处理。浸泡七天,晾干后将木板等距离放置在木条上,木板与木板之间空10毫米的缝隙,打上眼,用螺杆拧紧。木板做面,木条固定木板。木板与木条之间,打眼,用螺杆拧紧,连为一体。将组装好的木栈道,在确定好的线路上放平放直,用直径12毫米的圆钢,做成“∟”形,钉入地下,固定起来,防止木栈道发生左右移动。

四种试验选择在相邻地段,便于对比。试验完成后,投入使用,观察其性能和变化,分析其特点和优劣,核算其造价的高低。

试验结论:试验一路面稳固平坦,适用于淤沙多的地段,但颜色与原地貌差别太大。试验二路面坚实平整,也适用于淤沙多的地段,存在人工作业费时且占用场地过大,机械作业省时省工,却对环境和植被有破坏,且后者人为痕迹无法改进。不宜用在展示道路的铺筑。试验三路面平稳、坚实,行走舒服。但在淤沙地段不适应,原因是基础不稳,只适用于地面坚硬地段。试验四平稳易行,但成本太高,只适用于重点路段。

对于试验一青砖颜色与原地貌差别太大的问题,进行了两次试验:用盐水把黄土搅拌成泥浆,浇在青砖上,遮盖砖的颜色,使人行步道和环境相和谐。但这样的做法,泥浆会随着人的行走,逐渐脱落。第三次试验:在铺好的砖上面,抹3厘米厚的麦草泥。由于草泥与环境中沙的反差太大,同时,草泥在下雨时,会变得泥泞,让人无法在上面行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反复研讨,又进行了第四次试验:在泥上面铺豆粒石,将豆粒石碾压置于泥中。麦草泥既可以稳定豆粒石,又可以与砖铺路基连接成整体。但豆粒石凸凹不平,人走在上面有不舒服的感觉,也存在太过于齐整,不够自然。为了使路面平整、自然,继续进行了第五次试验:在豆粒石上面铺约2~3厘米厚的米粒沙,刮平,洒水,碾压,使路面变得平整、坚实,与周边环境协调,形成自然状态。

经过六次试验和一个阶段的使用,初步确定从西南角墩穿越内城至北门的人行步道,由于城内浮沙堆积严重,地况松软,采用青砖铺筑及其多次完善的方法,既能够形成稳定的路基,又和内城地表基本协调;其他地方地面坚硬,采用砂石铺筑的方法;本体和地下文物信息不明的地方,采用铺木栈道的方法。

(三)人行步道铺筑的工艺流程

根据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最终分别采用了三种做法。

第一种:青砖立铺,上面抹泥,铺豆粒石,再铺米粒沙石。确定地段:从西南角墩换乘点穿越内城至北城门,地表特征是淤沙较为严重的地段。具体做法是将浮沙按地势向下清理至原沙面15厘米,形成线路。在形成的线路上,把青砖侧立起来,铺成“人”字形,宽1.4米。在“人”字形的步道两边,将砖侧起,立两道跑砖,跑砖错缝,以稳定“人”字形的砖,形成步道路况。

在铺好的砖上面,抹3厘米厚的麦草泥。抹泥前,将跑砖两侧的沙子向下清理至5厘米,将草泥填入其中,以稳定跑砖。再在草泥上面铺豆粒石,将豆粒石压入草泥中,以使砖铺路况形成整体。

在豆粒石上铺直径5毫米以下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成为一体,形成坚硬、平坦的人行步道。

然后,将步道两边的沙子依地势散平成自然状态,把米粒沙石撒在上面,既可以防止风吹沙跑,又使人行步道同自然环境色调接近一致。

在铺筑好的人行步道两边,每隔2米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拉上麻绳,引导游客沿路而行。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和石子一色,麻绳做旧,降低给人视觉的刺激。

小结: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材料选用自然,路况处理坚实,完工后与环境协调。行人步履平稳。下雨时,地下的砖,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使路面保持干爽,不影响人行走。

青砖铺筑的人行步道起始

青砖铺筑成功的人行步道

第二种:沙石铺筑。确定地段:原管理用房至西北角墩,北城门向西至换乘点,北城门向西北至标志石。地表特征是这三段均为黏胶土(当地人谓之“澄浆泥”),基础较为稳固,但雨天成泥难行,晴日随风起土,地下也不存在文化信息,所以选择沙石铺筑。

具体做法是选择直径不超过5厘米的混合沙石,在选定的路线上,铺10厘米厚,碾压坚实,形成步道路线基础;再在上面铺3厘米厚、直径5毫米以下的米粒沙石,洒水碾压后,形成人行步道;把铺好的人行步道两边,规整与环境自然衔接。

小结:这样铺筑的人行步道,人行走平稳、硬实、舒服。与环境协调,且造价低,仅为青砖铺筑资金的1/3。

沙石铺筑的人行步道

第三种:木栈道。确定地段:锁阳城遗址东南角跨越内城城墙处和人行步道翻越外城墙处,盐豆木生长区,塔尔寺参观路线。地表特征是本体和地下的文物信息尚不明确。依据不同的地势,木栈道的具体做法略有不同。

木料的准备和处理。按照试验四确定的方法将破好刨平刨光的木板、木条,用浓度适宜的盐水蒸煮一定的时间,以防裂防变形,再用锁阳等六种原料,配色熬成汁,浸泡木板和木条达到做旧,同时防虫蛀。

组装。用木板做面,把木板固定在木条上。将两根木条平行放置,间距以离木板两头15厘米为宜。木板等距离放置在木条上,木板与木板之间留5~10毫米的缝隙,在木板和木条的衔接处打上眼,用螺杆将木板和木条连起来,将螺帽拧紧。为了运输、安装方便,组装成组,每组长短不等,依地势决定每组的长短,或2米,或1.5米,或1米,甚至几十厘米。

铺筑。将组装好的木栈道,在确定好的线路上放平放直。遇到地势有高有低时,打踏步。踏步高13~15厘米。踏步用木条做斜枨,把固定木板的木条开斜面,然后锚固。使整个木栈道成为一体。

固定。木栈道铺筑好后,用直径12毫米的圆钢做成“∟”形,钉入地下,固定起来,防止木栈道发生左右移动。

在铺筑好的木栈道两边,距离木板两头7厘米的地方,每隔2米打眼,钉一根直径10毫米的钢钎。钢钎上端焊接弹垫圆环,在圆环里穿上麻绳拉起来。引导游客沿木栈道而行,既使游客不乱跑,也提醒游客防止踏空跌倒。钢钎露出地面40厘米,刷成浅灰色,和石子色泽相近,麻绳做旧,与古环境风貌协调一致。

在木栈道的踏步外沿,钉上铝合金角条,提醒行人沿台阶上下,以防绊倒,同时也能减缓踏步外沿的磨损。

在铺筑木栈道时,地表上有植物的地方,我们将木栈道开窗,使植物露出木栈道,不影响植物生长。锁阳城遗址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试验区,在极其严酷环境中生长的每一株植物都很珍贵,都应得到保护。

西南角墩铺筑完工的木栈道

塔尔寺遗址区正在铺筑的木栈道

根据地势,西南角和外城墙木栈道铺筑1.4米宽,盐豆木生长区铺筑0.6米宽,塔尔寺遗址区铺筑1.2米宽。鉴于有些游客有绕大塔膜拜的习俗,特地在大塔前铺筑了一条0.7米宽的木栈道,绕大塔的前半周,与大塔两边的木栈道连通,形成环形,方便游客绕塔膜拜。并在大塔前设立了3×3米的平台,供游客观景留影。在远离大塔的南侧正前方的木栈道上,铺筑了4×6米的平台,以便游客远距离观看塔尔寺全貌。

小结:木栈道的铺筑,色调柔和协调,成形稳定、坚固,既方便行人,又有力地保护了地表及地下文化信息。木栈道木板防虫蛀、防变形和做旧的效果,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科技成果。

三、柏油路面覆盖

锁阳城遗址入口处有一段柏油路面,这是现代的铺筑材料和铺筑方法铺筑的路面,不符合申遗要求。为了使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对其进行了自然状态的恢复,具体做法是选择约30米的路段,进行试验。在路面两边的路沿砖上抹上泥巴,在上面铺上米粒沙石,再在路面上也铺上一层约5厘米厚的米粒沙石,使其和电瓶车道的色泽保持一致。但路面显得过于规整,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经使用,路面易形成搓板路面。

为了解决试验后存在的两点不足,使路面保持自然状态,车行驶不易形成搓板路,二次试验撬去油路两边的路沿砖,把路面与两边的地表修整成自然衔接,使规整的路面变成自然状态,然后在路面上铺1厘米厚的米粒石,让油路成自然状态,与电瓶车道浑然一体,且车行走不易形成搓板路。

二次试验取得成功,于是将入口处的路面全部按二次试验的方法进行了自然状态的恢复。

在恢复施工中,对路边的植物,全部保护,并对植物生长的空间做了预料,尽量保持原环境不变,使遗址区内的一草一木都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

小结:从外观效果来讲,柏油路面的覆盖弥补了锁阳城遗址现代建筑造成的缺憾,使用效果很好;从经济角度分析,节约了资金。

除了以上展示道路的铺筑外,还对历年来核心区内所有的人为痕迹进行了复原。核心保护区的环境整治复原,使锁阳城遗址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四、结语

锁阳城遗址展示道路的铺筑,均采用了先试验,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结合实际,综合分析,加以调整,再确定方案全面进行施工。在施工中,全部采用人工的原始做法,最大限度地不干扰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及植被。施工完毕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达到了看似简单,实则耐用,与环境和谐,又节省资金的目的。经过联合国专家组实地参观考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K878.21

A

1005-3115(2015)14-0042-04

猜你喜欢

锁阳沙石铺筑
男人的“不老药”——锁阳
沙石中的宝石
撒网的父亲
来自沙漠中的「不老药」——说说锁阳固精丸
公路沥青路面铺筑技术与质量管理探索
铺筑安吉绿色节能之路
锁阳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雌激素样作用研究
锁阳的“舍与得”
桑郎水库大坝RCC斜层铺筑HDPE冷却水管施工技术研究
沙石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