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河沟水库成库条件论证及处理

2015-10-25袁代江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隔水层坝址河床

袁代江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2)

1 工程概况

盘县白河沟水库供水工程位于盘县平关镇冷水沟村,主河道属珠江流域,是南盘江左岸的三级支流。地理位置为E104°18' ~104°23',N25°36' ~25°44',坝址位于云贵两省省界附近相对狭窄的河段上,距平关镇约5 km,无公路相同,交通不便,本工程是一项为解决盘县特区红果供水、农业灌溉及人畜饮水的中型水利工程。

拟建水库大坝坝型为面板堆石坝,坝高62 m,正常蓄水位1 840.00 m,死水位1 824.00 m,总库容1 650 万m3,兴利库容1 083 万m3,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

该工程年供水量可达到2 680 万m3(P =95%),设计水平年按2015年考虑,水库日供水量6.82 万t/d,可保证新桥、余家屯、后山、亦资孔下坝及水厂附近坡地等地881 ha农田的灌溉,需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人口14 239人,牲畜8 110头。

2 水库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层岩性

库区分布地层为三迭系地层,现从库尾至坝址将分布地层岩性简述如下:

三叠系中统关岭组(T2g):紫红、蓝灰、黄绿色泥页岩、砂岩、与黄灰色白云岩、泥灰岩互层;为含水较贫乏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弱含水岩组,厚>450 m,岩溶不发育,主要分布在库尾一带,可视为库区相对隔水层。

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二段(T1yn2):浅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角砾状泥质白云岩;为含水较差的碳酸盐弱含水岩组,厚78.4 ~160 m,岩溶弱发育,主要分布在上坝址两岸,可视为坝区相对隔水层。

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第三层(T1yn1-3):浅灰色中厚层灰岩、泥灰岩、钙、泥质白云岩,为强含水的碳酸盐含水岩组,厚175 m,主要分布在下坝址及上坝址河床,岩溶强发育。

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第二层(T1yn1-2):紫红色、黄绿色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夹泥灰岩,为碎屑岩裂隙弱含水岩组,厚96.3 m,坝址河床埋深70 ~90 m,为坝区稳定的隔水层。

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第一段第一层(T1yn1-1):灰色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黏土岩;为含水中等的碳酸盐裂隙含水岩组,厚81.3 m,岩溶弱发育,上、下坝址均有分布,埋深>150 m。

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黄绿、灰绿、紫、紫红等色岩屑砂岩、岩屑粉砂岩及泥岩,上部夹灰色灰岩及泥灰岩,厚450 ~550 m,为库区稳定隔水层。

2.2 地质构造

库坝区位于平关向斜西翼,岩层产状受断层及褶皱的影响变化较大,其总体走向N10° ~20°W,倾向NE,倾角20° ~40°,局部达58°。库区河谷整体为走向型构造河谷,左岸为逆向坡,右岸为顺向坡,下坝址至上游约100 m河段为横向谷,岩层倾上游偏左岸。库坝区河谷见一组紧密排列的向、背斜通过,总体走向北,呈凸向西的弧形状,自西向东依次称为白河沟向斜、白河沟背斜。

库坝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顺河向展布,河床及两岸分布有F1、f2、f3、f5、f6断层,其发育特征分述如下:

F1逆冲断层由库尾纵贯库、坝区,多在河床一线通过,局部于河岸出露,破碎带宽2 ~5.5 m。钙泥质胶结紧密。

f2、f3断层发育于下坝址左岸,其二断层断距较小,多在0.5 ~1.5 m左右。在上游约150 m与F1 成小角度相交,坝址及下游地带基本成平行排列,其产状分别为:N10° ~30°E/SE∠75° ~85°;N10° ~30°W/NE∠75° ~84°,为压扭性,破碎带宽分别为1 ~1.5 m;0.1 ~0.5 m,大部为钙泥胶结较松散,局部胶结紧密,该二断层间岩体较破碎。

f5、f6断层发育于下坝址右岸,并相交于右坝肩,f5断层走向E,倾向S,倾角80°,断距0 ~2 m,显张性。向东交于F1 断层上。F6 断层走向NE,倾向SE,倾角75°,断距0 ~3 m,显张性。向北东交于f5断层上。该二断层向W、向SW 延伸均不长,长度在60 ~100 m左右,破碎带宽0 ~0.5 m,钙质胶结较差。

3 岩溶水文地质条件

库区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影响,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3.1 岩溶

区内出露地层以碳酸盐岩类较为广泛,其次为碎屑岩类。由岩性所决定,地下水多属岩溶管道水、基岩裂隙水,一般为潜水。其排泄受附近排泄基准面和隔水层的影响[1]。由于构造裂隙切割,地壳间歇抬升以及湿润多雨等气候条件,岩溶发育,据地表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资料,库区及周边岩溶形态众多,其中以溶洞、落水洞、岩溶洼地、暗河、溶沟、溶槽等较为发育,受岩性、构造及地壳运动的影响,在库区主要发育了三大岩溶系统,其特征简述如下,具体分布见图1。

1)腰子沟~草耙洞岩溶系统,进口高程1 845 m,出口高程1 797 m,主要发育地层岩性为T1yn1-3-3灰岩。经钻孔控制,认为该岩溶系统主要顺层面发育,主岩溶管道伸致下坝址右岸坝肩下游侧的岩溶塌陷区,与冷水沟~草耙洞岩溶管道相会合,地下水经向河床延伸的岩溶管道注入河床,在下坝址与上坝址间的河湾地块地带,发育有分支岩溶管道,在河湾地块下游侧延伸出口,现此出口已被含碎石黏土充填、淤塞。本次地表地质工作发现,在高缓坡地带的岩石溶沟、溶槽中堆积有高阶地冲积物(砂卵砾石),成分复杂,有玄武岩成分,磨圆度好,风化程度高,显然为近源的上侧台地上的堆积物补给。由此推断:岩溶管道充填物中的玄武岩成分来源于上侧台地上的高阶地堆积物,其沿着垂向发育的岩溶管道进入主岩溶管道中形成淤塞,并非远源补给。

图1 三大岩溶系统分布图

2)冷水沟~草耙洞岩溶系统,进口高程1 886.3 m,出口高程1 797.0 m,主要发育地层岩性为T1yn1-3-3灰岩,经钻孔控制,认为该岩溶系统主要沿裂隙发育,地下水在近河床的岸坡深部流入溶塌区,再经岩溶管道汇入河床,在河岸形成岩溶泉,其流量12.5 ~17.5 L/s(枯季)。

3)后山头~老虎洞岩溶系统,进口高程1 943.5 m,出口高程1 875.0 m,主要发育地层岩性为T1yn1-3灰岩,经分析认为该岩溶系统主要沿裂隙及层面发育,自东向西径流,在Ⅱ号冲沟左岸出口补给河流,形成溶洞水,岩溶泉流量15.0 ~20.0 L/s。

综上所述:水库库区岩溶发育,成因较复杂,经本次勘察,结合前期地质勘察及物探工作认为:①岩溶管道主要发育于右岸。其形态有溶洞、落水洞、岩溶洼地、暗河、溶沟、溶槽等,其溶洞发育空间规模较大,部分形成塌陷及崩塌。相互连通性较好,发育深度在1 779 m高程以上地段,低于河床约20 m;②左岸岩溶管道相对发育较差,以顺层发育的溶孔、溶隙为主,溶洞较少,发育空间规模小[2]。发育深度近河岸与右岸相当,向岸坡水位增高,比降增大。

4 水库渗漏及评价

4.1 邻谷渗漏及评价

库区河谷横断面为宽“V”型谷,两岸均有基岩出露,成库后坝前抬高水头40 m。河谷左岸为南北盘江的分水岭,山体宽厚雄伟,且有T1f 隔水层从平关至红石岩水库呈带状分布,分水岭区及冲沟切割出露之泉点高程1 875.0 m左右,均在水库正常蓄水位1 840 m以上,水库不存在向左岸渗漏[3]。

右岸:库尾分布有水库相对隔水层T2g1地层,岩溶不发育;水库右岸近顺向坡,沿山脊带状分布T1f及T1yn1-2的砂、泥、页岩,在地形上无渗漏缺口,坝区埋深70 ~150 m,无断裂构造及地形切割破坏,泉点出露较高,隔水层分布连续完整。故水库库水不存在向右岸邻谷渗漏。

综上所述,库区两岸均有较完整的隔水层分布,近坝库岸无低邻谷,泉点出露高程较高,所以无邻谷渗漏问题。

4.2 库首渗漏及评价

水库库首由于隔水层未与坝址形成封闭,F1逆冲阻水断层纵贯库首,地下水在断层两盘的拖拉褶曲内(断层影响带)汇集,溶蚀加强,岩溶发育。导致两岸地下水位低平,与水库渗漏条件关系较大的为库首右岸形成的腰子沟口(S5)~坝址草杷洞(S1)纵向岩溶管道系统。

根据以前及本次钻探及物探资料:发育地层岩性为T1yn1-3、T1yn2灰岩,为顺河向岩溶系统,且连通性较好。综合分析原因如下:

1)库区顺河向主要出露地层为T1yn1-3、T1yn2,为透水岩组,顺河向上游及下伏T1yn1-2隔水层,限制了地下水深部循环,岩层倾向河床,可溶岩呈薄~中厚层状,地下水沿可溶岩层间裂隙运移、溶蚀加大,为地下水提供了储存运移空间。据此,推测该岩溶系统为纵向岩溶系统。

2)据钻孔ZK8 在高程为1 779.31 ~1 781.13 m处揭露溶洞,高1.82 m,宽6 ~10 m(电法勘探证实),低于河床20 m,低于河床基岩面3.6m(ZKC6),但与河湾下游侧河床基岩面高程相当。溶洞为半充填,充填物为淤积、洪积的河砂、灰黑色淤泥夹卵砾石,砾石成分为灰岩、砂岩、白云岩、玄武岩(岩石磨片鉴定)等,砾石磨园度好,与河床冲积物类同,砾径一般0.5 ~3.0 cm居多。据分析:其充填物来源于上侧高阶地堆积物。据此,推测该岩溶系统有垂向岩溶管道相通,将上部表层阶地堆积物带入主岩溶管道中。

3)为查明该岩溶系统的分布情况,前阶段在上坝址右岸作了物探工作,据物探资料分析,该岩溶系统为顺河向分布,揭露长度近120 m,宽6 ~10 m,深8 ~10 m,发育深度在1 779.31 m高程以上地段。

4)本次在下坝址上游右岸河湾地块一带施工了3个钻孔,发现深度在1 785.78 m以上深度段均有岩溶发育,但均高于下游侧ZKc6 控制的河床基岩面高度(1782.885m),其溶洞、溶隙均为夹碎石黏土全充填。由此可见,岩溶的发育深度基本受该河流最低浸蚀基准面的控制。岩溶水均补给河水。局部溶洞低矮处为洞内迭水冲蚀而成。

此外,在20 世纪70年代,下坝址下游坝段爆破筑坝,想淤积泥砂造田,后被洪水冲垮,现在河床已被砂砾堆高夷平,已改变了原有自然状态下的河床形态。

水库建成蓄水后,水头抬高,压力增大,有挤走、淘空岩溶管道内的充填物造成库水沿岩溶管道渗漏的可能;为使水库建成后能正常蓄水,施工期对右岸T1yn1-3岩溶洞穴、岩溶含水层进行了慎密的防渗处理,据水库蓄水初期情况看,水库防渗处理效果较好,没有发现渗漏问题。

5 结 语

综上所述水库区近坝库岸无低邻谷分布,沿两岸山脊均有较稳定的隔水层分布,泉点出露较高,不存在邻谷性渗漏;库两岸岩溶发育受河流浸蚀基准面的控制,发育深度在1 779.31 m高程以上,库首由于隔水层不封闭,顺层岩溶发育,规模大,埋藏较深,经慎密的防渗处理后水库具备较好的成库条件。

[1]曾立新. 苏河水库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08):34-35.

[2]吴攀,鄢贵权. 贵州岩溶地区地下水成库与开发利用[J].贵州科学,2006(01):66-67.

[3]许杰民. 太原市三给地下水库库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3(06):22-23.

猜你喜欢

隔水层坝址河床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河 床(外一首)
浅析步亭水库坝址、坝线的方案比选
犬木塘水库工程各比选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选择
新疆北疆地区某水库坝址方案比选分析
大西沟水库大坝设计方案综合比选分析
西藏阿里结则茶卡湖西隔水层的赋存状态及渗透性研究
义马东部矿区含水层与隔水层地质条件分析
缱绻的回眸诗歌
河床与浪花(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