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科技类纸媒的转型与发展之路

2015-10-24余东平

科技传播 2015年16期
关键词:科技类报纸传统媒体

余东平

河南科技报社,河南郑州 450002

融媒时代科技类纸媒的转型与发展之路

余东平

河南科技报社,河南郑州 450002

互联网的诞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移动互联的发展更是把传统纸媒逼上了绝境,转型已是必须的选择。科技类纸媒由于先天积累不足,转型发展面临不少挑战,但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走融媒之路是科技类纸媒实现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科技类纸媒发展融媒一要保持本真,坚持科技报的专业性特色,二要善于借船出海,充分利用现有新媒体技术创建自有品牌,三是要真正做到心融、制融、人融、事融四者统一,融合发展,做到了这几点,科技类纸媒定能实现“弯道超车”,取得转型发展之路的成功。

融媒;科技类纸媒;转型;发展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它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就没有停止过,由此而引发的争论也一直不绝于耳,不管是美合众国际社原CEO杰姆·亚当斯的“丧钟论”、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改造论”,还是SUN微电子公司的大师级人物杰可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的“统一论”,都激发着媒体人对这一新型媒体形态的思考,并不断的去适应和探索。[1]对媒体人来说,互联网一方面不断蚕食着自己传统的固有领地,让以前独占话语权的媒体不在那么神秘与神圣,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方便快捷的功能,海量的信息和倍增式的传播速度,也带给了传统媒体人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经历了最初的不安、恐惧、困惑、痛苦甚至斗争之后,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握手言欢,和谐共生。但正像传媒大亨默多克说的那样,互联网将摧毁的行业比它要创造的多得多。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短短几年又让曾经风光无限、引领新潮的门户型网站变成了“旧媒体”,更是把传统纸媒的生存逼到了绝境。

1 新技术发展倒逼传统纸媒必须转型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报纸发展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公开发行的报纸有1918种,2013年骤减至1821种。广告业务作为报刊媒体的核心收入来源,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根据CTR的数据,2013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整体增长仅为6.4%,低于同期GDP增速,其中报纸广告同比下降8.1%,6家报业上市公司中,有3家广告收入降幅超过两位数。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网络广告收入超越报刊,2013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了1100亿元。数据是冰冷而又残酷的。[2]

与此同时,据CNNIC2015年2月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间长达26.1小时,80.5%的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77.1%的人通过手机网络看新闻。[3]

尽管说从报纸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技术进步,对报纸的转型都是一次推进。比如在报纸诞生初期,文字是报纸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电报技术的发展推动报纸的新闻文本结构由流水账式发展到倒金字塔结构,照相技术尤其是彩色照相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报纸“读图时代”提供了可能。所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先驱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就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行为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者说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行为尺度。”[4]新技术的发展对报纸转型的推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但这次不同了。传统纸媒依据其长期延续下来的权威性、便携性以及长期培养的用户习惯,在过去尚能同传统门户网站分庭抗礼、同生共存,那是因为那些新闻网站还受制于网络带速、新闻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设备的便携性的制约,对报纸还不具备可替代性。而现在,宽屏手机、各种可穿戴设备的日渐普及,以及移动带宽的不断提速、上网资费的不断降低,已让传统纸媒的优势不复存在。在掌控技术与观念引领优势的新媒体面前,传统纸媒仍想躲在小楼成一统,那是彻底的痴心妄想了。前不久发生的门户网站诉“今日头条”侵权事件与当初纸媒诉门户网站侵权何其相似。正像一位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这些事件,更多地反映了传统媒体(也包含曾经风光的门户网站)在新的媒体形态冲击下的焦虑心态。

毫无疑问,传统纸媒的冬天来了。刚刚艰难度过互联网冲击的传统纸媒,又很快迎来了移动新互联的挑战。而这次的危机无疑更大,以至于很多报人和学者都发出了不转型则死的悲伤论断。

2 科技类报纸转型的挑战

当前,关于传统报业必须转型的观点已是业界共识,但是如何转、往哪里转,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可供大家借鉴的成熟模式。偶有的成功尝试,比如澎湃新闻,也因其自身背景的独特而不具备广泛的复制性。特别是因为全国报纸千差万别,实力对比相去甚远,不同类型的报纸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之路。

比如被定性为专业报的科技类报纸,因为读者对象的固定性与小众性的特点,就要走一条与都市报、党委机关报、娱乐性报纸不同的转型之路。科技报是我国重要的科普宣传阵地,读者多以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为主。据相关调查数据,全国科技报中80%是面向农村的,农民读者占到了50%以上,青少年读者占30.6%,年龄分布范围主要在10-60岁之间。[5]而且,由于国家长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科技类报纸普遍经济基础薄弱,在新媒体建设、发展方面普遍投入不足。这就需要其在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当然,科技类报纸也拥有其他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比如其记者与编辑深厚的科学素养、采挖科技类深度报道的能力、读者对象的精准性、农村及青少年市场的广阔性等,在实现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倘若能够科学合理的加以利用,也是可以独僻蹊径,走出一条独特之路的。特别是对那些面向农村的科技类报纸来说,以往受制于发行成本很难扩大发行,现在大屏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带宽的提速和上网资费的不断降低,彻底解决了这一困境,让数字类信息传播再无鸿沟可言。同时,物流业的发达、农村电商的兴盛和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科技类纸媒迅速占领农村市场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3 融媒是科技类纸媒实现转型发展的最后机会

转型才能生存,融合才能发展,但在不具备技术引领优势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只能被动地跟随新媒体的脚步起舞,或开微博、微信公共账号,或自制APP新闻客户端,只能在他人的平台上依据他人的规则带着镣拷跳舞。虽然我们也想创新,但就目前而言,这可能是传统科技类纸媒体唯一的选择了。对没有技术储备与观念创新优势的传统纸媒来说,要其做出一个类似于“今日头条”这样的新产品来,那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技术与观念上的短板是传统纸媒转型不可逾越的障碍,科技类纸媒必须承认并且接受这一现实。

那么,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科技类纸媒体转型是不是就真的无路可走、束手待毙了呢?答案是当然是否定的。虽然是在别人的舞台上跳舞,但倘若能够顺应时代,跳出特色,则一样可以“扬名立万”,立于不败之地。在不具备技术优势与创新观念的条件下,传统纸媒体唯有充分挥发挥自身特点,切实好融媒之路,转型之路定会一片光明。

4 融媒之路如何走

《三国演义》开篇讲到“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道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科技的发展让主流媒体有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区分,但科技的发展又让这几种主流媒体形式有了融合统一的可能。杰可布·尼尔森(Jakob Nielsen)在一篇专栏文章《传统媒体的终结》中表示,未来的5到10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它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取代。[6]今天看来,他的这个预言并非不可能实现。那么,融媒之路到底要如何走?

1)保持本真,不改初心。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报纸也好,互联网也罢,只要是媒体,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这些媒介所承载的内容的价值。不管载体多么花哨,内容依然为王,新闻的内容决定了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价值仍为根本,新闻传递出的价值,决定了新闻的“存亡”。 对媒体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简单依靠科技就能制胜的时代。科技作为传统媒体能够顺利转型的重要辅助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善于利用科技,将会给竞争下的媒体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优势不等于优胜。媒体存在的最大价值,还在于媒体传播的内容的真实和价值的大众认可。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逝世前所发生的乌龙事件,就对新媒体所应承担的道德与责任,提出了拷问。国内一家媒体针对这件事发出了“谨防科技‘乱心’,更当谨防乱花‘迷眼’”的告诫,这个提醒不无道理。在这个新闻竞争空前激烈、信息源愈加复杂的时代,媒体坚守“本心”愈发重要。

对科技类报纸来说,保持“本真”与“初心”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那就是要恪守自己专业报的“专业”性。内容要专、对象要专、服务要专,用专业的内容和专业的服务来服务特定的人群,以深度增强黏度,以精度博取广度。专注做好一个点,围绕这一个点做内容、做服务、做经营,一样可以创出一方天地。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少。《河南科技报》创刊60多年,历经多次变革而不改初衷,一直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办报方向,不管是在都市报崛起专业报式微的过去,还是在新媒行体盛行旧媒体衰落的现在,都一直围绕科技服务“三农”做文章,他们开通“科技110”热线,建设中国科技110、中国农技110网站,开设官微,创办河南农业手机报、新三农微信、农企对接联盟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该报社还在整合上述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集线上线下农业科技信息咨询、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三位一体的中国农业科技110协作网,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7]这可以说是专业报围绕专业性做文章,各种资源融合发展一个范例。

2)借船出海,厚积薄发。发展融媒体,技术不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基于新技术新形态之上的创新能力传统媒体更不具备。对传统科技类纸媒来说,想要想出一个全新的媒介形态,是勉为其难的。但所幸的是,互联网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共享的精神,任何一项信息技术的进步都为媒体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机遇。在自身的技术短板不能补齐之前,借船出海,借鸡生蛋就是不二的选择了。当前,网站、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各种新技术和基于新技术之上的新应用层出不穷,充用运用这些新技术,做好自己的新产品,不失为当前最为现实的选择。一些媒体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形成了一些新品牌,比如侠客岛微信、学习粉丝团微博,还有问答型网站知乎等等。科技报转型发展融媒,理应放弃不切实际的技术创新幻想,还是应立足现有技术平台,结合自身特色,创出自己的新媒体品牌来。

3)心融制融,人融事融。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新型媒体集团,为媒体融合发展增添了动力。国内一些具有先天资源条件的传媒集团,纷纷开始行动。2014年10月河南大象融媒正式成立,湖南、上海等地的文广集团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发展融媒。发展融媒,并不仅是几种媒体形式的合纵连横,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产品制做、管理体制、传播渠道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融合,简单的来说,就是要做到心融、制融、人融、事融。这对先天性资源缺乏、经营积累并不丰厚的专业性科技类报纸来说,做到这些尤为重要。

所谓的心融,就是思想意识上的融合。传统报人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融媒意识,要认识到发展融媒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要认识到融媒是科技类报纸转型发展、绝境重生的最后一次机会。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管理和经营这些报纸的人都一些老报人,在对新媒体的认识上或多或少是不够深刻的,抵触的心理和篾视的心态都多多少少的存在,认为发展新媒、搞自媒体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者也大有人在。所以,发展融媒,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大家的认识问题,让大家搞清楚融媒是什么,让“心”首先融进去,否则带着思想上的疙瘩去做融媒,结果可想而知。

所谓制融,就是管理体制上的融合。当前纸媒的普遍管理模式是行政色彩浓厚的条块分割、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要建网站了就成立一个网络中心、要发展新媒体了就成立一个新媒体中心,这些中心有的从属于某个部门之下,有的平行于报社传统主业,与报社的报纸出版、发行与经营三大主业基本在两条线上,基本是从属于、服务于报社的主业的。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是不适合融媒的发展。融媒需要的是层级尽可能少、结构更加扁平化的运营体系,这样才能在抢新闻成为常态,文、图、音、影立体报道成为常规,深度报道、链接式报道成为特色的融媒时代,抢得先机,赢得用户。

管理体制上的融合,国内不少媒体已经先行一步。2014年《中国经营报》率先在全国报界中取消广告部,实行项目制;浙报集团旗下的《瑞安日报》大胆革新,于今年3月取消广告部与发行部,推行采编与经营线的全面融合转型,将原来的采编、广告、新媒体技术和策划执行等业务人员,混编为场景化事业部;《燕赵都市报》(冀中版)更是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将广告部、新闻部、发行部和新媒体混编成不同的事业部,而且将事业部公司化,公司股份化,报社持小股,员工持大股。这样的融合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人融,就是指人才使用和人力调度上的融合。融媒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全媒体运作能力的全才。“全媒体记者要有新闻聚合的头脑,适合各媒体的特点,发挥不同载体的不同组合产生的效应。全媒体记者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互动传播的‘新闻眼’,挖掘受众的新闻资源,善于与受众互动。还要会写文章、能拍摄、擅互动,熟练进行电脑、手机制作发布。”[8]科技类纸媒不缺抢抓新闻热点、撰写深度报道的记者,但在融媒时代,要求记者写得了报道,拍得了照片,编得了段子、剪得了视频、用得了新技术,这就对媒体的老记者们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大规模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太现实的情况下,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合理的调度成为必需。纸媒要打破以往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报纸编辑、网络编辑的划分模式,全部变身为全媒体记者或者融媒记者,报纸要编,微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也要做,彻底打破过去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这样才能促使大家站在全媒体的角度去思考工作。

所谓事融,就是工作上的融合。融媒发展必须打破以往传统媒体工作中的条块分割状态,不仅要把新媒体、旧媒体形态融成一体,还要把采编、出版、发行(推广)、经营等工作融为一体,用全媒体的视角统领新闻报道、广告经营等具体工作。新媒体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报社主业的一个补充而存在,而是应该真正融入到新闻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你我不分的境界。通过融合,报纸过去的单一阅读模式升级为全媒体立体互动阅读模式,直接影响受众呈现倍增的效应,形成一个全新的多维传播网络。在发行上也要一改传统思维,立足于把报纸订户变为新媒体用户,建立订户数据库,报纸要订,手机客户端要推,形成“订户+手机客户端”的新模式,实现报纸订户和客户端用户的一体化,从而形成影响力的叠加,产业能力的放大。

事融更包括经营工作中的报商融合。《河南科技报》在2014年开展“寻找小麦种植王”经营活动时,充分调动报纸、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媒体,各自发挥自身特点,以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短新闻等形式,进行立体宣传,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读者参与,有效地扩大了冠名企业的知名度,使宣传效果到了一个倍增的效果,也使报社获得了数倍于以往同类经营活动的广告收益;《河南科技报》建设的集信息服务、技术推广与农资销售三位于一体的“中国科技110协作网”,在河南全省已发展80多个县级服务中心、1000多个乡级服务站,近万名科技联络员[9],商业前景不可限量;《瑞安日报》的区域电商、文创园区、电商园区、众创空间、教育培训、会展活动、技术研发等项目做得风声水起,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燕赵都市报》搞房产、做商贸、卖酒水、玩金融,甚至包括律师事务所和骨科医院,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都是报商融合、跨界经营的成功案例。

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全社会强烈反响。对传媒业来说,融媒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的结果。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一场关于媒体的革命,科技类报纸虽然起步较晚,实力较弱,但只要能够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契机,站立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这个“巨人”的肩上,切实让自己融入时代,一样可以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获得跨越发展。

[1]谭天.试论因特网冲击下的传统媒体[J].电视研究,2000(5):21.

[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2014.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4]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1964.

[5]中国科技新闻研究.2004(1).

[6]吴廷俊,张明新.试论网络背景下报纸的异化[J].2003(4):30.

[7]余世春.从“科技110”到“农技110”[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2-27.

[8]栗平.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J].新闻爱好者,2012(11).

[9]余世春.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做文章 坚持以贴心的服务促经营[N].河南科技报,2010-32-6.

G2

A

1674-6708(2015)145-0146-03

余东平,毕业院校: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现任河南科技报社社长、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科技类报纸传统媒体
月度荐书单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