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马图

2015-10-24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会战神态徐悲鸿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一生所画奔马图非常多,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其中有一幅徐悲鸿早年画的水墨奔马图,原作高68公分,宽110公分。这匹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在宽广的原野上狂奔,从神态、气势看,是一匹骏马,神骏气昂、奋发感人。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穷紫酣畅,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独到处。这件作品不仅从外形显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本质来表现了奔马的驯良、坚毅、敏捷等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比较有名的是他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的《奔马图》。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长沙一度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这幅《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这幅六匹马的《奔马图》,画高3.26米、宽1.12米,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徐悲鸿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这幅画是徐悲鸿亲自跟在六匹马旁边跑,通过观察,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无不栩栩如生。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所画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马,是徐悲鸿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思 考

古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名句,李白“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的诗篇,今有徐悲鸿壮阔的水墨奔马图,这些奔马奋踪扬蹄,神态各异,令人神思飞越,精神振奋。谈到画家,同学们能很快想到徐悲鸿,谈到画马,也是非他莫属。从这个角度看,徐悲鸿虽然短暂的人生也是足够精彩的人生了。其实能在某领域里有较高造诣,较大成就,足以成为该领域最出色的专家,并不容易。希望同学们也能成为某个方面的专才。

猜你喜欢

会战神态徐悲鸿
神态描写有妙用
马恩河会战(下)
马恩河会战(上)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扎实做好双减双抢 坚决打赢三秋会战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库尔斯克会战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