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筝魏”的古今故事

2015-10-24秦晗

中华魂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传人魏国蜈蚣

文/秦晗

“风筝魏”的古今故事

文/秦晗

国家级非遗传人“风筝魏”制作的风筝,吸引了中外游人驻足观赏

天津市鼓楼北街是京津地区闻名遐迩的古文化一条街,街上经营古董字画、各类工艺品的商铺林立,与钟鼓楼、老教堂、明清老宅等文物级古建筑一起,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流连驻足。站在钟鼓楼前的广场上仰起头,几只飘飘摇摇的“金鱼风筝”映入眼帘,它们在微风中似动非动,有种把天空幻化成平湖的魔力。

忽然,有只“金鱼”向记者“游”过来,一“摆尾”,落在一个高个子男人手中。“你好,我是魏国秋,‘风筝魏’的第四代传人。”

走进魏国秋专卖店,墙上挂满了造型各异、五彩斑斓的风筝,其中也不乏他刚给记者放飞展示的龙睛鱼风筝。“我们‘风筝魏’的风筝骨架选用的是四川产两年以上的毛竹,韧性好,易定型,放飞时‘吃风’和‘卸风’都比较好。风筝绢面选用的是天然蚕丝织就的南方一等白绢,轻盈耐用易着色,放飞时可以让风筝看起来更轻灵飘逸。”

扣人心弦的历史

“风筝魏”最早创立于1892年,创立者是魏国秋的曾叔公魏元泰。魏元泰小时候曾在私塾读书,后来因家境贫困而退学,16岁时便在天津老城北门里的天福斋扎彩铺当学徒。由于心灵手巧,他很快就掌握了风筝制作的技巧,做出来的风筝百分百能放飞。很快,邻里就传开了——“天福斋姓魏的小孩,风筝扎得特别好!”

“风筝魏”设计制作的风筝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人一出名就容易惹麻烦。据魏国秋说,当年有几个玩儿风筝的地痞,趁天福斋老板不在时去找魏元泰,点名让他扎一个一丈八的大风筝(相当于五六米长)。地痞耍横说:“给你四天时间,你要能做得了就做,做不了,就拆你的招牌!”魏元泰一看这架势,不答应也不行,便应了下来。可是,那时普通风筝不过几尺大小,一丈八的风筝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老板回来知道这事后也犯愁,魏元泰只得自己回家苦思冥想。“我曾叔祖正琢磨时觉得手背痒,伸手一摸发现是一只蜈蚣,于是灵感来了,决定参照蜈蚣的身形做一只长风筝。”

四天以后,地痞找上门来。魏元泰拿出做好的风筝,只见勾勾连连特别长,看不出扎的是什么。

地痞问:“介(这)是嘛?”

魏元泰答:“蜈蚣。”

“蜈蚣?”地痞斜眼瞧着小伙计:“介(这)个能上天吗?”

魏元泰面不改色,一指门外:“咱出去试试。”

几个人出门迎风一放,一丈八的大蜈蚣呼地就飞起来了,引得行人各个仰头,全看呆了。而这几个准备刁难魏元泰的地痞,也彻底被他的手艺折服,不仅没拆店里的招牌,还老老实实付钱买走了大蜈蚣。从此,魏元泰名声大振。

后来,学徒期满的魏元泰,在天津老城东门里租了一间大约18平方米的店,开了自己的“魏记长清斋扎彩铺”,主营风筝,人送称号“风筝魏”。

清末民初时期,“风筝魏”享有很高赞誉。1912年,魏元泰的11只风筝在天津河北公园展出,获得国家级的直隶出品展览会金牌;1914年,“魏记”风筝作为展品被送到在美国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地区万国博览会,获得奖章和奖状。

如今,在当代作家冯骥才参与主编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一书中,对魏元泰的9项风筝秘技作了清晰记载,揭示了传奇故事的基石——“他把竹材的热弯冷定、木工的找眼儿扣榫、锡焊工的铜箍连接、鸟类的飞行平衡、风力的机械传动、古代建筑彩绘、民间绘画技法、动物的仿生、数学的黄金分割线等多种技艺融为一体,运用到风筝的制作中。”

引人赞叹的今天

“风筝魏”成名后,在魏元泰之后的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第三代传人魏永昌、魏永珍、第四代传人魏国秋的继承和不断创新下,发展经久不衰。至今,已经拥有了1000多个品种。还曾多次出访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天津与世界各国民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和纽带。

“我从小对美术感兴趣,几岁时就开始自己临摹小人书里的人物、场景,我的临摹画受到了祖父(‘风筝魏’第二代传人魏慎行)的称赞,他开始教我绘制风筝图案,等我再大些便开始跟父亲(‘风筝魏’第三代传人魏永昌)学做风筝,扎、糊、绘、放一一学起。因受父亲与祖父的熏陶,我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将‘风筝魏’这门儿绝活儿发扬光大。”

作为家族第四代传人,魏国秋一直心系风筝,不论世事变幻,始终心无旁骛地投入、钻研。1979年,技艺扎实、深得家传的魏国秋,进入了天津工艺美术厂进修。忆及那段学习生活,他很兴奋,眼神中依然昂扬着斗志。“那时候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做风筝除了要有份对风筝执着的爱,还要有十分认真的态度。我常常为了做出一个好风筝,一整天茶饭不思!现在有些学做风筝的人,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传统艺术本身的喜爱,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对技艺学习的结果。”

带着这份执着,魏国秋传承、创新并举,取得的成绩并不输给祖先。21岁时,他用传统“风筝魏”手法制作的“锣鼓燕”风筝夺得“天津市国际风筝赛”硬翅组金牌。此后,他的作品又先后获得过全国风筝邀请赛金牌、天津中华民间工艺绝活博览会一等奖等奖项。他本人亦和祖先一样,被入选了《中国民间名人录》。而他所创造的传奇故事,更是引人称奇赞叹。

“1989年,我受邀到北京慕田峪长城参加法航公司的联欢活动。当时我带去了一个3米多高的大鹰风筝,在长城上放飞。结果刚放出去没多久,奇迹出现了。一大群鹞子、小鹰等鸟儿从四面八方围过来,围着我的风筝转。当时现场那些外国客人都惊呆了,他们觉得这一幕简直太神奇了。然后,那位法航老板当时就买下了我那个风筝,还和我签订了礼品订购单,把我们‘风筝魏’的风筝作为他们航空公司送给世界各国客人的礼物,当时我感觉特别自豪,特别激动。”

2008年,魏国秋为中国奥运会创作了他做过的最大风筝,一只1000米长的巨龙。“放飞的时候我们选了一个拆迁的空地儿,用了200来个人。当风筝飞上天时,我们高兴极了,因为这表达了我们对奥运的祝贺!”

不仅大风筝做得以假乱真,魏国秋做起小风筝也一样栩栩如生。有一次,他信手拈来地做了只和实物大小一样的小蜻蜓拿出去放,刚升起来就有小孩子用网子扑,急得他大喊:“别扑,那是风筝!”

一心想建风筝博物馆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除了在专业技艺上精益求精,魏国秋还身负传扬发展的责任。

“虽然‘风筝魏’中外知名,但我们还是家庭作坊式制作,所有人加起来也不过五六个,不仅产量少而固定,接班人也岌岌可危。”

和同在天津的杨柳青年画一样,传承人难觅也是近年最困扰魏国秋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们一个个玩儿电脑、打游戏成迷,很少有能静下来学这些精细耗时的传统技艺的人了。”为此,魏国秋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我有时候会参加走进幼儿园、小学校园的活动,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喜欢做手工,我每次去教他们做风筝都倍受欢迎。所以我觉得,传承传统民间技艺,应该从娃娃抓起,从手工课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一些,了解一些,也许他们长大未必来干这个,但希望他们知道这个,了解我们祖先创造出的这么好玩的一个玩意儿,这也是一种传承。我们希望把传统的民间艺术传下去,不要在我们的后代失传,但现在我感觉这块儿工作做得不够。”

他又坦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还存在其他问题。“我感觉现在最积极的是建各地的‘非遗’中心,都在加紧做申请,报的项目越多越好。因为报得越多、批下来的越多,他们的资金也越多。可这样循环下来,‘非遗’的赢利味道日益明显,文化涵养却不见增加。所以我想请问,非遗资金扶持的项目效果如何?有没有增加传承人和影响力?我认为这些信息都应该更加透明,这才是对非遗项目更有效的保护。”

展望未来,除培养接班人和继续精研手艺外,建一座“风筝魏”博物馆也是魏国秋长久以来的心愿,只是苦于资金短缺,至今未能实现。“我的想法很大,希望能成立一座集制作、教学、展览为一体的小型博物馆,它还可以作为天津的旅游景点,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这里了解天津民俗,自己动手参与制作风筝,这样不仅对‘风筝魏’来讲是一种很理想的传承,对天津文化来讲,也是生动而有意义的宣扬。”

猜你喜欢

传人魏国蜈蚣
超级秀场 我不是蜈蚣
Crossing the Atlantic by Balloon
天 敌
余光中——李白的嫡系传人(节选)
“非遣”传人的行业担当
抱薪救火
蜈蚣
蚯蚓与蜈蚣
围魏救赵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