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妙引 打造理趣课堂

2015-10-23惠花

文理导航 2015年30期
关键词:感性模样岩石

惠花

【摘 要】我们的科学课,除了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外,更主要的还要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习惯,这才是科学学习的根。然而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一味追求课堂的“趣”,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孩子们活跃了起来,但却往往忽视了将感性的认识进行理性的升华,学生虽有情感的体验却无深入地思考,思维浮于表层,停滞不前,课堂缺乏“理”性。怎样打造理趣相映,情智共生的科学课堂,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感性体验;理性思维

理想的科学课堂,我认为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进行的一段发现之旅。在这个旅程中,孩子们不仅能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还会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巧妙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获得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的能力。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注重将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情理相融的课堂效果。

背景分析: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第三课。在现行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这一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观看鹅卵石、钟乳石等图片,猜测其形成原因;进行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要求,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从学生主体出发,设计了“思考各种岩石的内在联系”、“探究模样改变的自然因素”、“欣赏风化带来的自然之美”三个主要环节,结合生活现象,以两个模拟实验为主线,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开启思维之门

有效的科学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兴趣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的产生源自于对事物或现象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设计,要从引起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打开学生的思路。

教学片段一:思考各种岩石的内在联系

1.(讲台上摆放着几块比较大的岩石)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板书:岩石)

2.岩石都见过吧?都有哪些模样呢?一起来看看!(课件:各种典型的岩石)

3.好看吗?这些都是从著名的风景区拍摄到的。在平时的生活中,能不能见到岩石?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块岩石(主要是小石子、鹅卵石、沙子),在大家的课桌里,拿出来观察一下!

4.观察好了吗?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交流:(1)这些岩石跟屏幕上展示的有哪些不同?(2)这些岩石之间有哪些不一样?(3)沙子也是岩石吗?它具有岩石的哪些特征?

5.自然界中的岩石真是千姿百态。这些不同模样、大大小小的岩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请小组内开展讨论,并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

只有找准学生的原有认知,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感性需求的活动。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他们对岩石是不会陌生的,因为玩石头是孩子们天生的兴趣,他们会关注到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岩石。但从认知和技能上说,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在学生眼中,岩石都是很坚硬的,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因此,唤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为建立“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的概念服务,是本课一开始就急需解决的、来源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性”呼唤。因此,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我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拍摄于著名风景区的各种漂亮的岩石图片,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小石子、鹅卵石和细沙子的实物,在引发学生赞叹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岩石之间有哪些不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岩石怎样改变模样”上来。当学生被现象所吸引,思维在这里绽放,我们就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巧妙引导,推动思维发展

熟读科学课程标准,纵观小学科学教材后可以发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明显的阶段性要求,而且这种要求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指导,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从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他们思考,并且要能识别学生是否在进行有效思考,从而推动思维的不断发展。

教学片段二:探究模样改变的自然因素

1.岩石可是很坚硬的,要让它碎裂、变小需要力量。讲台上的这块岩石,谁有办法来改变它?(锤子用力敲打、往地上砸、磨……)

2.这些都是靠谁的力量在让它发生改变?(人的力量)大自然中谁来敲它?它可能怎么碎裂?(板书:冷热、风、流水、动物、植物……)

3.岩石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化我们很难观察,但可以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它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些难以用直接方法解决的问题。

4.(出示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作用”的材料)这里,有酒精灯、火柴,还有一杯冷水,可以用它们来模拟自然界中什么样的环境?这个实验怎么做?实验中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观看视频:温差对岩石的作用。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为了证实假设、回答问题而设法收集证据时,教师需要给予指导。模拟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验前要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方法;收集证据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信息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对收集到的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解释。

5.在冷热的作用下,岩石裂开了,可是裂开的岩石棱角都很尖锐,它们又是怎样变光滑的呢?

出示实验材料、交流实验步骤,提醒:留样对比。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摇晃完就停止。

都摇晃好了?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仔细观察了。

(1)把瓶子中的水和砖块倒在这个装置里(下发),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砖块的变化。(学生汇报)

(2)拿掉上面的滤杯,小心地拎起纱布的四个角,把它放在盘子里,看看纱布上有什么?哪来的?这个就是黑板上三个中的什么?(颗粒较粗的沙粒)

(3)再来观察一下水的情况,什么样的?

放置一段时间以后又是什么样的?说明了什么?

自然界中是谁在晃动岩石,让岩石的模样发生了改变?(河流、洪水、雨水)

6.小结:岩石在冷热变化、流水的作用下会改变模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风化。(板书:风化)

“岩石在空气、水、生物等的作用下会发生风化作用。”或许不用上这一节课,学生就能解答“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问题。但这种认识往往来自课外的阅读,至于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产生作用,以及变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态,学生并无感知。从这一点讲,学生并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风化作用概念。这种认识还在学生的认识结构外游离,且极不稳定,因为它缺乏根基。课堂上通过两个模拟实验,用事实作为依据,来帮助孩子建立相关的科学概念。

在研究流水的作用时,我把观察的要点细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与留样砖块比较,观察砖块的变化,第二层是观察纱布上的情况,与生活中的什么一致?第三层是观察水的情况,能说明什么?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诱导学生解答,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开展思考和讨论,充分展开讨论和交流,倾听别人的意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随着思维的不断交流、碰撞和激发,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流水对岩石风化起的作用,有了事实和情感的依据,这样的科学概念才有了根,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拓宽思维广度

当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感受、学习到了缜密的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后,给学生一个仿效这种思维方式的实践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这是思维发展的必然,也是检验思维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教学片片段三:欣赏风化带来的自然之美

1.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现象也会让岩石产生变化,一起来看看!(视频)

2.从视频中,你了解到,还有那些现象会让岩石发生变化?(动物、植物、冰川、风……)

3.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形成许多美丽的景观。课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力量吧!

除了冷热和流水的作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现象也会让岩石产生变化,这些风化作用改变了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形成许多美丽的景观,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高度。虽然没有机会带领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去寻找岩石风化的痕迹和形成的地形地貌,相信当家长们带他们出去旅游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关注到岩石缝中扎根生长的参天大树、岩石上大大小小的裂痕、山脚下崩落的石块、河滩边被流水磨圆的石块……他们的感受肯定和过去不同,当他们带着理性的目光来看待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时,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发展,我们科学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科学课应该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科学课也应该是智慧的、富有理性的。这两者并不冲突: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探究,是盲目的;缺失了思维参与的活动,更是浅薄的。在科学课上如何让学生的感性探究和理性思维共同发展,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奋战在科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以此为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猜你喜欢

感性模样岩石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童年模样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库克岩石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真假月球岩石
冬天
针织的模样
岩石背后伸出的巨爪
感性理性不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