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测定粪大肠菌群对照实验

2015-10-21李雅卓陈欢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17期

李雅卓 陈欢

【摘要】本文采用传统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对水中粪大肠菌群进行比对实验,比较两者监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结果一致性方面相关性好,与多管发酵法相比,滤膜法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的特点,实验过程污染的可能性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关键词】多管发酵法 滤膜法 粪大肠菌群

引言;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是污水处理的重要指标之一,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指导工艺。然而面对每天繁重的监测工作,如何使实验更准确,方法更简便,是我们实验人员更加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测定粪大肠菌群这两种方法,通过实验对照,确定一个最佳方法用于工艺指导。

粪大肠菌群是水质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地表水及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多管发酵法(MTF)及滤膜法(MF)。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利用其可在高温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特点,所以实验过程最终要的环节是严格地控制好温度。

本实验通过采用传统多管发酵法与滤膜法,对大量实际水样中的粪大肠菌群同步检测,进行比對实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一、实验部分

1、多管发酵法

1.1培养基的准备

① 乳糖蛋白胨培养液:称取23.3g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于1L超纯水中,分装于有倒立发酵 管的试管中,120度高温灭菌15分钟。单倍培养液取10ml,准备10支。三倍培养液取5ml,准备5支。

② EC肉汤:称取3.7g EC肉汤于1L超纯水中,分装于有倒立发酵管的试管中,120度高温灭菌15分钟,每管8ml,准备10支。

1.2实验方法

①根据我厂的出水情况,接种量分别为10ml、1ml、0.1ml,接种体积10ml的水样装入3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共5支。接种体积1ml和0.1ml的水样各装入单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中,分别5支。 共15支。

②在37℃±0.5℃下培养24±2h,产酸和产气的发酵管表明实验阳性。

③如在导管内产气不明显,可将实验结果为阳性的发酵管和产气不明显难以确认的发酵管,用灭菌的接种棒转接到EC培养液中,在45℃±0.5℃下培养24±2h,培养后观察结果,发酵管产气则证明为粪大肠菌群阳性。

④其结果查表求得MPN指数,从而计算。

我国目前以1L为报告单位,MPN值再乘以10,即为1L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2、滤膜法

2.1培养基的准备

MFC培养基:称取5.2gMFC培养基于1L蒸馏水中,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待冷却至60℃左右,在无菌条件下倾入灭菌培养皿内,培养基平铺于底部凝固后,等待使用。(9cm的平皿倾注培养基约15ml左右)

2.2实验方法

①将抽滤装置的滤网,胶垫等先用本生灯或酒精棉球灭菌。

②根据我厂的出水情况,直接取100ml水样进行过滤。

③将滤过水样的滤膜置于培养基表面,将培养皿紧密盖好后,倒置于培养箱中45℃±0.5℃下培养24±2h。

④计数呈蓝色和蓝绿色的菌落,其公式为

二、结果与分析

对15 组数据进行统计,制作成数据对照表,“表1”,根据“表1”绘制成两种方法对照图,“图1”。

如“图1”所示:由于15组数据在采样时,水量不同,由1000m3/h~5000m3/h不等,所以测得粪大肠菌群数据时多时少,但都达到我厂出水排放标准。在相同时间相同水量的情况下,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基本相同,并没有出现多管发酵法测定结果总是高于或者少于滤膜法这种规律性现象,结果一致性方面相关性好,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三、结论

由于多管发酵法在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存在准备工作量大,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检测周期较长(需要48小时以上),干扰因素较多等因素,难以满足大批量样品的检测需要。

与多管发酵法相比,滤膜法具有简便快速、结果准确、节约能源与材料的优势,实验过程污染的可能性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出水粪大肠菌群检测时,提倡采用此方法,能够更快速有效的检测水质、指导工艺。

参考文献

[1]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环保总局《水和废水检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 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1(2008.4重印)

[2] 环境工程微生物检验手册/俞毓馨、吴国庆、孟宪庭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