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博白县七木田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2015-10-21郑超君

科技与企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矿床成因铅锌矿

郑超君

【摘要】作者通过分析区域地质背景,综合研究矿区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及物、化探异常情况,初步探讨了矿区铅锌矿与热液和断层密切相关的成矿规律,预测了矿区的成矿有利地段。

【关键词】铅锌矿;矿床成因;找矿预测

1.区域地质概况

广西博白县七木田矿区在区域上位于云开台隆西南缘与博白拗陷过渡带的拗陷区一侧,黄凌背斜南西倾伏端北西翼。区域出露有奥陶系第三、四、五组,志留系第一、二组,泥盆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地层。岩浆岩仅有安山玢岩出露外,未见有其他岩浆岩产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近北西向次之,其中北东向的博白—岑溪深大断裂带是桂东南一条重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带内已发现有佛子冲、下水、陆发水、东桃、文龙径等一系列大、中型铅锌多金属矿床。本矿区即位于博白—岑溪深大断裂带的西南段,与东桃铅锌矿区具有类似的成矿背景条件,区域上开展了1/5万航空磁测,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激电测量,均显示该地区有铅锌矿异常。

2.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

本矿区位于博白—岑溪深大断裂带的西南段,总构造线受博白—岑溪深大断裂带控制,主要构造有黄凌背斜和热水塘断裂(F1)。矿区断裂构造发育,呈北东向大致平行分布,均为走向断层。岩层褶皱、挤压强烈,并有倒转现象。出露地层有奥陶系第五组(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等)、志留系下统第一组(片麻岩、绢云母石英千枚岩等)、志留系下统第二组(石英千枚岩和石英岩、绢云母石英千枚岩)、泥盆系中统(中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夹深灰色中层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第四系(亚粘土、亚砂土、粗砂、砾砂等)。详见图1。矿区地表未见岩浆岩出露,据前人资料显示在距地表约390m处发现石英斑岩。

矿区内已开展了1:10000的土壤化探剖面测量,圈出Cu、Ag、Pb、Zn、W、Mo化探异常一批。其中Cu、Pb、Zn是矿区最主要的异常,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出异常大致相符。共圈出Pb化探异常6个,主要分布于测区F2、F4断层之间,异常多呈北东东向长条带状,少数呈椭圆状、不规则状展布。Pb一般含量为40~200×10-6,极值4000×10-6,有3个异常区有浓集中心,且与断层分布大致相吻合,经槽探工程揭露证实异常为Pb矿(化)体所致,地表槽探工程中含Pb为0.20~0.65%。礦区内共圈出Zn化探异常10个,异常多呈北东东向长条带状、不规则状展布。Zn一般含量为60~100×10-6,极值477.8×10-6,其中3个异常区有浓集中心,且与F4断层分布大致相吻合,经槽探工程揭露证实异常为Zn矿(化)体所致,地表槽探工程中含Zn为0.15~0.50%。Cu化探异常较低,且没有明显的浓集中心。矿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在矿区开展了激电测量,圈出激电异常一个,异常位于志留系下统第一组中。异常走向北东,呈长条带状分布,长约5km,宽约1km,自南西向北东,ηs值逐渐增高。异常ηs背景值8%,下限值为10%。南西端ηs值高达18%,中部ηs值高达24%。异常带断续出现几个高异常,它们皆呈椭圆状,透镜状包容于10%等值线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反向ηs差值大,剩余电位也大,晚期衰减慢。所以推测异常为一个埋深不大,向北倾斜的贫富不均的黄铁矿或铅锌矿体引起。

利用测深曲线可在中梯平面等值线图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极化体的存在及其埋深。如测区12线中梯异常强度变大,且出现双峰,反映下伏有两个极化体,但从测深断面图看,却有三个极化体存在(详见图2)。这可能是由于浅部极化体在中梯测量时未反应出来的结果。测深断面图反映低阻高极化较明显。在25、30两个测深点,其曲线拐点不明显,转折点的AB/2等于65米,说明两个深部极化体埋深均约65米左右。

3.矿(化)体地质特征

经调查,发现断层F4地表铅锌矿化比较连续,矿化体规模较大。其中在断层F4南西端褐铁矿体内发现的铅锌矿(化)体规模最大,其特征如下:

1)褐铁矿体地质特征

褐铁矿矿体赋存于F4断层中下部,为雁行排列的透镜体,在走向上不连续,在倾向上变化也较大,控制长650m,厚1.80~6.57m,品位TFe44.15~48.40%。矿石呈褐黑色、棕红色,斑点状、葡萄状结构,致密块状、峰窝状构造。矿物成分以褐铁矿为主。矿石化学成份:TFe40~50%,S0.088~0.22%,P0.173~0.346%,SiO24.85~13.47%,经光谱分析,伴生有益CO、Ni元素,其化学分析含量Co<0.017%,Ni<0.065%,属低磷、低硫、富铁矿石。褐铁矿中局部可见到黄铁矿的风化残留体,一般长2~4m,宽0.8~1.0m,黄铁矿均呈粉砂状,并夹有灰色泥质物,S含量30%左右。

褐铁矿体的分布受断裂破碎带严格控制,透镜状矿体呈雁行状赋存于断层破碎带下盘。矿石呈斑点状、蜂窝状,且有黄铁矿残留体,并已发现铅锌矿化,表明褐铁矿是由热液充填型铅锌黄铁矿氧化次生淋滤富集而成,系硫化物矿床的氧化物。因此本区具有较好的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

2)铅锌矿(化)体地质特征

铅锌矿(化)体赋存于断层F4内,断层内为断层角砾岩,角砾岩及其顶、底板岩石均呈半松散状,质软,风化较强烈。角砾岩呈灰黑、深灰色夹褐红、褐黄色,角砾状构造,角砾间不均匀充填铁锰质、铅锌等矿化物,局部夹浅褐红色千枚岩或黄铁矿透镜体。经槽探工程取样揭露,铅锌矿化品位Pb0.21~0.68%;Zn0.13~1.56%,属氧化带铅锌矿化体。角砾岩顶、底板岩石具方解石化现象或轻微褐铁矿现象。与已知物、化探异常相吻合,找矿潜力较大。

断层F2、F3、F4、F5同位于区域性大断裂热水塘断裂(F1)南东侧,并与热水塘断裂平行展布,与矿区内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所圈出的Cu-Pb-Zn综合异常大致吻合,也与矿区内的激电异常分布完全吻合。综上所述,断层F2、F3、F4、F5是本区找矿的有利地段,尤其以断层F4最具找矿潜力。

3)围岩蚀变

矿区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和大理岩化。

硅化:主要出现于断裂带两侧围岩,表现为石英重结晶现象,裂隙发育,沿裂隙见石英细脉充填,石英脉呈灰白、烟灰色,细脉状、对梳状、网格状等,脉宽0.5~5cm,岩石致密坚硬。

黄铁矿化:主要出现于断裂带内,残留有黄铁矿,黄铁矿呈暗灰色立方体,大小1~5mm,立方体解理完全,解理面平整光亮,硬度大于小刀,呈集合体出现。

褐铁矿化:主要出现于断裂带内,呈褐红、紫红、棕红色,次角砾状结构,团块状、蜂窝状、肾状构造,主要由角砾与铁锰质胶结物组成。角砾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石英等,次棱-次圆状,砾径约0.2~2.0cm,含量约60%;铁锰质含量约40%。岩石表面呈蜂窝状。

大理岩化:出现于断裂带两侧,呈白色,粒状变晶结构,粒度一般为中-细粒,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含量90%以上。滴酸强烈起泡。

4.找矿前景预测

1)矿床成因初探

目前在矿区所发现矿(化)体赋存在F4断层中,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也非常明显,总体受博白—岑溪深大断裂带控制。经钻探资料证实,矿区深部隐伏有石英斑岩,预测有一定规模,但其形态及产状不明。推测该侵入体为燕山期产物,与成矿作用有一定关系。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产生破碎,岩层发生断裂,断裂主要起了上下贯通以及提供成岩、成矿空间的重要作用,地下熱水溶液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溶解了各类岩石中的Pb、Zn元素及岩浆热液中的Pb、Zn元素,形成富含Pb、Zn的卤水热液,含矿热液沿压应力较小的破碎带、层间裂隙、孔隙充填、交代成矿,形成Pb、Zn矿床。

2)矿区成矿预测

通过对前人资料及区域地球化学、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在矿区内均有物、化探异常,并在矿区进一步开展了土壤化探剖面测量及激电测量,所圈定的异常一致显示异常与断层密切相关,并与施工槽探工程作进一步的验证,在断层F4中已发现有铅、锌矿(化)体赋存,这说明异常是铅、锌矿(化)体所致。根据矿区地质特征,预测本矿区最有利的成矿地段有:(1)断层F2、F3、F4、F5、断层的延伸地段,特别是在物、化探异常区内的断层地段,其中断层F4是最主要的工作对象。(2)断层间的层间裂隙带, 特别是在物、化探异常区内地带。

综上所述,矿区所处的断裂带是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地区,根据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在已取得地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槽探工程揭露断层的特征,用钻探工程进行深部揭露,有望在矿区找到小-中型规模的铅、锌多金属矿床。

猜你喜欢

矿床成因铅锌矿
铅锌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的研究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湖南衡阳柏坊铜矿控矿因素与找矿方向分析
安徽省潜山县水吼岭碎云母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木本植物吸收特征
郭家屯铅锌矿矿石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铅锌矿在矿产勘查方法方面技术探讨
利比里亚大巴萨州扎恩砂金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抛刀岭大型斑岩型金矿特征及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