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年话古陶瓷吉羊

2015-10-21钱汉东

东方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越窑双耳羊角

钱汉东

乙未羊年正欢天喜地地向我们走来。在中国民间传说中,羊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般。普罗米修斯因盗天火给人间而被缚在一个陡峭的悬崖上,羊则为盗五谷种籽给人间而遭天帝的宰杀。因此,羊,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是很重要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在古老的甲骨文中已有“羊”字,而且,祖先在造字时就把“羊”和“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这是通借的手法,就是说“羊”有吉祥之意。许慎以独特的视野,用“祥”解释“羊”,是先民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那个时代先民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尔后的历朝历代,在钟鼎彝器中,常常将“大吉祥”篆铸为“大吉羊”,以表达富裕、祥和、吉利的生活愿景。商朝的四羊方尊,西汉的羊形铜灯等,无不述说着吉羊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以农耕文明为生活方式的中华民族非常重视祭祀。在新石期时代众多文化遗址中,存在着先民用活人祭祖和陪葬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先民意识到人类生命的宝贵,在陪葬时改用陶俑来替代活人,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典型的代表。古人最高祭祀礼仪为“太牢”,最早用的是马牛羊,到清代降为“三牲”,即羊牛猪,而羊作为祭祀时的珍贵祭品从未缺过位。由此可见,羊和日常祭祀礼仪有密切关系。

由于我们的祖先与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成语俗语及其典故,有的蕴涵生活哲理,给人以启迪。诸如:“三羊开泰”、“顺手牵羊”、“亡羊补牢”、“羊入虎口”、“白如羊脂”、“苏武牧羊”、“挂羊头卖狗肉”等。

下面以与羊有关的古陶瓷为例,作一鉴赏。

马家窑文化羊角纹双耳尊

马家窑彩陶是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学识渊博,考古经验丰富,他把马家窑彩陶、半山彩陶、马厂彩陶都划归马家窑文化范畴,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件羊角纹双耳尊是在甘肃洮河流域出土的,是马家窑文化晚期作品,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左右。当年我在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考察时,曾看到窑场留存的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还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等,这些物品印证着先民们创造的文明。在我眼里,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代表着中华早期的主流文化。

此羊角纹双耳尊高16厘米,宽21厘米,古红色,呈马鞍形,羊角中间空白处绘两个太阳,光芒四方,敞口宽带纹,纹饰为 “羊”之象形,非常流畅,两只黑色的长长羊角,自然弯曲,遒劲,飘逸,潇洒。以此造型来塑造羊,在古文字学中称之借代,即以局部代替整体,应该是抽象画的先驱之作。整个器物红黑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红色代表阳光,黑彩寓意黑夜,有着昼夜寒暑交替变化的象征意义。今人总爱说中国画缺少抽象思维,其实看了马家窑彩陶中的蛙纹、羊纹等,可了解先民丰富的、出人意料的抽象思维能力。

看着羊角纹双耳尊,我总会联想到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那时,黄河中游出现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羊,古川彝款识作“祥”,也将祥字写作吉羊,以羊作为图腾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西。”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将羊看作吉祥之物,绝非偶然,羊皮可用来做衣遮体,羊肉可美食强体,造福人类,此也表达着先民的人文理念。

东晋越窑青瓷羊

我国学界传统说法认为东汉时完成了“原始青瓷”向青瓷的过渡,这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上虞小仙坛窑址为代表的宁绍平原东部地区,已经烧制出成熟瓷器。小仙坛、上林湖等地有20余处越窑遗址,可见那里是一个规模庞大的越窑烧制中心区域。也许我们可以说,正是越人率先奏响了成熟瓷器诞生的前奏曲,并最终成就了青瓷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对世界物质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亦有不同说法,有学者将德清原始青瓷定为瓷器。

越窑青瓷羊在东汉、三国、两晋烧造,墓葬里不时出土的实物,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权贵们对此物之偏爱。这尊东晋越窑青瓷羊是安徽宣城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属东晋时期的生活用具。在考察宣窑遗址时,听说博物馆内有青瓷羊,我专程前去观赏。

此尊青瓷羊于1986年1月在宣城市西郊石板桥狮子冲东晋墓出土。长18厘米,宽15厘米,高13.6厘米。昂首,大弯角,睁目,抿嘴,颌下有须如钉状,跪伏状,腹侧刻划两翼纹饰,角上饰有斜线纹,头顶有一圆孔,用以安插蜡烛,尾巴微微上卷,器身通体施青色釉,眼珠点黑色釉,整个器物造型优雅,美观生动,堪称一绝,可以说是越窑鼎盛时期的杰作。

《春秋繁露》云:“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其意思是:小羊在母羊身边吃奶时是跪着的,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比感谢。因此,羊,成为仁慈之象征。这尊跪伏着的青瓷羊,就向世人传递着这样一种伦理美德。

另一尊东晋越窑青瓷羊为上海博物馆之藏品,造型亦为跪伏状,浅青色釉面,纹饰清晰,饱满雄厚,手法夸张,是受观众喜爱之展品。

宋代登封窑吉羊

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较高,推崇素雅清净的釉色,于是,五大名窑应运而生,各大民窑群星璀璨,开创了中国制瓷史上名窑林立的鼎盛时代。河南登封窑是中原的代表窑口之一, 始烧于唐代,北宋为其繁盛时期,终于元代。登封窑主烧白瓷,兼烧黑瓷及三彩陶器,器型主要有瓶、枕、罐、洗、碗等。吉羊,在宋代登封窑作品中较为罕见,故弥足珍贵。

这尊宋代登封窑吉羊淡雅纯净,厚实稳当,工艺娴熟;底露胎骨,胎为灰色,釉不及底,挂釉痕迹明显,底部还有一出气洞,与当时的烧制工艺一致。它高10厘米,宽10.5厘米,通体施白釉,微泛黄,用化妆土敷底,釉面布满开片细纹,大大的羊角自然弯曲,双耳垂直,嘴巴微张,鼻梁露孔,目点褐彩,脖颈粗壮。

吉羊虽屈膝呈跪伏状,但眼睛却眺望着远方,生动有趣,给人无限遐想。它与南朝宋《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祥”的人文理念是统一的;同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儒家核心文化也从它身上展露,可见,当年工匠的良苦用心。工匠们将自己的伦理追求,寄托于吉羊身上,呼应着中华传统美德,让人看了既亲切又警醒。

明嘉靖景德镇窑青花羊碗

明代嘉靖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5年,此时的大明王朝正逐步走向衰落。嘉靖皇帝癡迷道教,致使瓷器上八卦、云鹤、葫芦、八宝、如意、老子讲经、缠枝莲托八宝等纹饰风靡。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民窑精品与官窑器之间的差别缩小。这一时期,瓷胎质虽仍然细白,但含有杂质,胎体较为厚重,明显不如永乐、成化时的洁白细腻。嘉靖青花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品种远远超过前朝。

嘉靖景德镇窑青花羊碗,为宫廷御用瓷器,今为故宫博物院藏品。此青花羊碗,高10.5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5厘米,呈仰钟式。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用青釉料为当行流行的“回青”。底部书有青花“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字体流畅,外围双圈。碗内绘制神兽麒麟,辅以松、石、花草作为点缀。外壁绘有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看上去羊大羊肥,则美则善,惹人喜爱。三羊之间,松、竹、梅及杨柳、芭蕉等图案错落有致,妙笔生花,为吉祥之兆,寓意“三羊开泰”。

“三羊开泰”谐音“三阳开泰”,为同音替代,出典《周易》。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三阳交泰,日新惟良”。人们常用“三羊开泰”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宋元以后羊塑像和绘画图案较为少见。究其原因,宋代盛行程朱理学,人们更喜欢用玉壶春瓶、葫芦瓶、象耳炉、双耳三足炉、象首三足炉等来表示礼仪和喜庆,有的干脆直接用 “福”、“寿”、“康”、“宁”、“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寿无疆”等祈福文字和词语来粉饰太平,缺乏艺术想象,缺少审美情趣,吉羊塑像和绘画与民众越来越远了。

愿乙未羊年给世人带来大吉羊!

猜你喜欢

越窑双耳羊角
轻叩双耳好处多
轻叩双耳好处多
越窑青釉直颈瓶
美一男子获准戴羊角拍证件照
轻叩双耳好处多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宝鼎
万金散尽为越窑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
萃珍雅集(二)越窑瓷器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