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以求实:在思维共振中飞跃

2015-10-21杭强圣

教育艺术 2015年3期
关键词:言语课文思维

杭强圣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建构和学习体验,我们的课堂,已经不是也不能是凭空腾起的海市蜃楼。只有充分聚合学生既往的经验,立足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量身定做适合本班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教学思路,教师才能跟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伴随、指导、协作、激励他们继续行走于探究新知的康庄大道,有针对性地唤醒脑海中的认知储存,并在思维共振中实现新的飞跃,带来语文课堂的真实、丰实、厚实,馈赠学生“生于斯、高于斯”的语文素养。

一、唤醒经验,无痕“嫁接”

教师不光要关注知识本身,还要关注学习这一知识的主体——学生,在新的认知和学生的旧知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方能架起“温故而知新”的通畅桥梁,有效唤醒“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记得以前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时,面对该课的生字词,我总是在音、形、义上下功夫,千篇一律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含义。重复、单一的劳动,让充满情感温度的母语僵硬地生长在学生认知的外围,而且教师教得苦,学生学着累,更不谈能力的培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到南京晓庄学院第一实验小学姚为中老师教学生字词的片段:“如果让你来报写这一课的生词,你会给大家报哪个?”“你为什么报这个?想检查大家什么?”“课文中这个词是在哪里出现的?”姚老师将检查预习与生字词学习有效融合,并联系课文情境初步感知运用规则,学生真正立于学习的主阵地,拥有了真正的主人身份。这样的让学,也给学生持续地探究注入了热情和动力,在积极参与、主动内化中实现了知识的自然“嫁接”,达到陶行知所说的“成为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适当将此法融于我的字词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学得更主动了,教学效果更好了。

二、关注体验,和谐“共振”

将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与老师、与同伴有感而发,心灵对话,是我们语文课堂追求的至高境界。然而,很多时候,学生对我们预设的情境并不买账,思维游离于文本氛围之外。这不能怪我们学生不善于“披文入情”,而应归咎于老师脱离学生原有体验一厢情愿创设的引领方式。以品读遣词造句、指导准确用词为例,我们常用的方式是换词体会,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里,对“绿”的精妙,我们会不约而同地先让学生交流:“绿”字可以换成那个字?换了以后好不好?最后形成千古不变的统一认识:“绿”用得绝妙,既有色彩感,又有动态感,给人视觉上的形象美。这样毫不尊重学生的原有体验的引领,怎么会让学生和谐共振、引起心灵的共鸣呢?我们与其拘泥于一个“绿”的传奇,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替换,只要他能说出理由,我们都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著名特级教师吉春娅就曾这样鼓励孩子,那是教学《荷花》一课时,吉老师让大家说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是怎么个冒法,很多同学用了“探出头来”“蹦出来”“钻出来”来形容这样的情景,应该说,这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是自己个性体验的真实反映。因此吉老师非常热情地肯定了学生们的发言:“我为你们蓬勃的想象力喝彩!你能用你選的词继续说说这生长的样子像什么吗?”学生很快给出了“仿佛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似乎要向游人展示自己的美”“大概是要和我握手呢”等等童言稚语。试想:如果没有吉老师出于学生现有个性体验的尊重,学生又怎么会为自己的“发现”心潮澎湃?又哪会有后来的精彩纷呈?

三、热情鼓励,积极“建构”

一位好老师,当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鼓励者,做一个坐在路边喝彩的人,为学生的点滴发现、小小进步真诚击掌肯定,其激励作用是久远的。记得在教学《望月》一课第二自然段关于月下江面景色的描写时,我让学生同桌间互相朗读,然后闭上眼睛,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再交流自己仿佛看到的景象。学生有的说“看到了”闪闪发光的湖面,有的说“看到了”月光像一层轻纱,装扮着江两岸,有的说“看到了”跳跃的光点……我微笑着赞美他们是我的“知音”,是课文作者的“知音”,鼓励他们和作者比一比,赛一赛,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我们这里与众不同的门下景色,当然,也可以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相信大家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高更远,更有味儿”。孩子们得到了激励,热情纷纷被点燃。妙语佳句不断闪现。

深入开展“合·实”课堂教学研究,让我的教学思想与语文新课标走得更近。一次次结合具体课例,围绕学生的生活经历、原有的知识水平、原有的思维方式、原有的情感态度、当时的学习感受、在学习时的心理变化等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因素,我的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思维驰骋的舞台,而是让学生走到主角的位置,我只是在将生成转为新的预设,使之成为孩子继续主动学习的资源,从而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精神与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猜你喜欢

言语课文思维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端午节的来历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背课文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