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ISM的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关联性分析

2015-10-21黄妍妍张默涵石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4期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制约因素

黄妍妍 张默涵 石亮

摘要 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对主要限制因素如经济结构单一、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地理因素障碍等进行了分析,通过ISM(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各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关联性划分,并提出了促进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制约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34-128-03

资源型城市是因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兴起或发展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城市[1]。我国目前有资源型城市118个,林业资源型城市21个,其中相当数量的城市已经进入资源枯竭阶段,2008、2009、2011年国务院分三批公布了总共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而其中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大兴安岭、伊春等城市均被列为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森林资源型城市是与我国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建国初期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大量的生产木材,同时建设了城市的公路和基础设施,国有林区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是随着多年以来的不断釆伐,森林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蓄积量逐年萎缩,资源日益枯竭,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经难以为继,林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结构性、体制性、社会性等深层次矛盾加剧,多年以来形成的很多积弊都成了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大问题。为了解决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排除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障碍,需要研究和掌握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规律,对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森林资源型城市是为林业资源开发利用而发展繁荣起来的城市,林业产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城市经历了因林而建、因林而兴、因林而衰的3个阶段。林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由于林业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林业产业转型成为森林资源型城市由衰退到振兴的必由之路。传统的林业发展方式致使城市环境破坏严重、高度依赖林区资源、技术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失业下岗严重等方面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经济结构单一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下,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非林业资源性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城市增长方式粗放,单一的林业以采伐、储运、木材加工、营林等对资源依赖性很强的木材粗加工产业,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同时过分依赖森林资源使得产业结构变成单一的木材生产,产业结构缺乏足够弹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林业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产业产品结构单一,企业产品结构单一,林区居民长期固有的“靠林吃林”的传统思想,造成了林业的生产力和劳动效率比较低,导致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期的无序开采导致的资源危机进一步引发了经济危困和生态危机,“三危”问题极大困扰了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1.2所有制形式单一

在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存在着国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现象,我国国情和林情的现状也决定了公有制林业经济“一家独大”的主体地位。新阶段和新形势对林业建设提出了新任务和高要求,原有的“大一统”模式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已经不适应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2]。与之相对应的非公有制林业因其灵活的经营机制、明晰的产权关系,丰厚的利益回报等优势,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有林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仍比较低,经济规模总量很小。全民所有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导致经济活力不足,体制机制僵硬,严重阻碍了国有林区的健康发展。

1.3林管部门与政府协调性差

在森林资源型城市,各级“国有林业局∕林管局”与市县级地方政府行政级别相当, 在林管局内部经济社会管理相对自成体系的“小社会”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二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机制,形成了“互不相干、各干各自” 的窘况,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国有林区统筹发展, 另一方面客观上制约了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建设。

1.4政企合一

林業资源型城市“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是伴随城市的开发建设而产生,又随着城市开发建设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而逐渐完善起来。这种模式是“先有森工企业,后有地区政府”,实行一套人马,二块牌子,即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政府既要抓经济建设,又要管理森林资源,扮演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造成国有森林资源所有者主体缺位,产权虚置。森工企业特别是林业职工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人们“靠山吃山”的思维。随着木材产量的不断减少,林区曾一度陷入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政企功能重合且错位的经营管理体制,导致了政府权威的丧失,企业也丧失了竞争能力,林区职工生活极度贫困。

1.5社会负担沉重

由于政企合一体制的特殊性,森工企业既要承担政府性开支,还要供养企业内部的小社会,由企业独立办社会的资金支出不断加大,经济负担十分沉重。由于森工企业木材产量锐减,收入下降,企业经济的危困就决定了社会的服务能力减弱。职工队伍老化,林区老龄化问题逐年显现,企业的养老金缴费负担过重,资金缺口很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转岗安置及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型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1.6人力资源匮乏

森林资源型城市一直以来都是以林业经济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对森林资源高度依赖,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3]。随着可伐林木资源的枯竭,使得整个林业资源产业出现危机,造成大量文化程度低、年龄结构偏大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劳动力失业。这种集中爆发的结构性失业,对社会稳定和再就业造成极大的压力。另外,由于森工企业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林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流失和匮乏,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资源枯竭型城市民生问题突出,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林业产业系统优化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1.7森林资源过度消耗

森林资源型城市自成立发展以来,主要承担着对国家建设输出大量林业产品、木材燃料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长期以来以木材生产为主具有很强计划经济烙印的林业产业体系,使木材生产一直处于过伐状态,同时相关部门对森林資源保护的针对性不强,措施不够完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了森林蓄积急剧下降,以成熟林蓄积量的下降尤为严重。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致使可采资源已近枯竭,龄组结构严重失衡,这种森林资源过度的消耗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1.8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森林是稀缺性资源,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土、减少噪音污染等功能,是地区环境系统的重要生态屏障,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在经济和生态之间出现了恶性竞争,长期以来一直弱化其生态功能,导致区域系统呈现生态脆弱状态。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毁林开荒,森林和环境承载力过大,物种数量锐减,整体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1.9地理因素障碍

林业资源型城市基本处于丘陵、山地地带,高温高寒的恶劣气候条件使得其开发建设成本高,空间分布也远离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津冀大都市圈等,同时也远离沿海和省会城市,使得林业资源型城市被边缘化现象明显。林业资源型城市因其地理区位的劣势使得该区域的人力资本、资金等各要素不能形成有效集聚,其相关替代产业发展难以为续。分散在城镇中的林场(所)普遍存在“ 小、 散、 破”的问题,居住空间及其分散、生活成本高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关联性分析

2.1分析方法的选择

ISM (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即解释结构模型) 方法是管理学中常用的用来分析复杂要素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数学方法把离散、 无序和静态的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利用图形和矩阵揭示出来,按照一定的运算法则对矩阵进行分析运算,从矩阵的运算结果中推导出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将ISM方法应用于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的关联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

2.2制约因素关联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为经济结构单一S1、所有制形式单一S2、林管部门与政府协调性差S3、政企合一S4、社会负担沉重S5、人力资源匮乏S6、森林资源过度消耗S7、森林生态功能减弱S8、地理因素障碍S9。结合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的特征,通过建立解释结构模型来分析上述9个制约因素两两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当要素Si对Sj有因果影响关系时,则矩阵元素aij为1;当要素Si对Sj没有因果影响关系时,则矩阵元素aij为0。按照以上规则进行判断,得到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关联关系的9阶矩阵A:

2.3可达矩阵的建立

从一个矩阵要素到另一个矩阵要素是否存在连接的关系通常用可达矩阵表示,其计算方法为:逐步计算(A+I)2,(A+I)3,…,其中(A+I)2=I+A+A2,I 为单位矩阵,如果矩阵M满足(A+Ik)-1≠(A+Ik)=(A+I)k+1=M,那么M为系统A的可达矩阵。分别计算(A+I)2 ,(A+I)3 ,(A+I)4 ,可得(A+I)2=(A+I)3,由此得到表示要素关系的可达矩阵M:

2.4各因素层级关系的确定

为了分析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制约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首先要对系统因素进行层级划分。经过划分,最顶层因素表示系统的直接原因,下一层因素为上一层因素的影响原因。为了划分系统的层级关系,需要找出可达矩阵各因素的可达集合和先行集合。可达集合 R(Zi)为可达矩阵要素Zi对应的行中,包含1的元素所对应的列的集合;先行集合Q(Zi)为可达矩阵要素Zi对应的列中,包含1的元素所对应的行的集合[4]。交集A(Zi)= R(Zi)∩Q(Zi )。层级划分的规则如下:若A(Zi)= R(Zi)∩Q(Zi)= R(Zi),则Zi 为该层级的节点。 由表1~4可知, 因素1级节点为L1=[3,4,5,6,8]。在表2中划去第3、4、5、6、8行和第3、4、5、6、8列,继续对层级进行划分,可得2级节点L2=[2,7],3级节点L3=[1],四级节点 L4=[9]。

由此可得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限制因素的多级递阶解释模型(图1)。根据ISM 结构模型的层级划分,地理因素障碍是限制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结构单一是限制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次根本原因;所有制形式单一和森林资源过度消耗是限制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间接原因;林管部门与政府协调性差,政企合一,社会负担沉重,人力资源匮乏和森林生态功能减弱,是限制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直接原因。

3建议

与一般城市相比,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分析研究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转型的障碍因素与约束条件,以下建议。

3.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地理因素障碍是制约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长期受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政策的影响,资金、科技、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很难向这类城市集聚。为了降低地理因素对森林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阻碍,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这两大主体,通过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关系,最大限度地理清发展瓶颈来实现转型。探索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扶持机制、林地与城市异地置换机制,积极拓展城镇化建设空间,结合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逐步实现林区人口的异地城市化。通过制定一系列新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衔接国有林区与地方政府之间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配套及户籍制度等各方面的规划,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有效弥补区位劣势。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3.2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单一是制约森林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次根本原因,由于林木资源采伐和初级加工行业受到国有林区全面禁伐政策的影响,经济已经处于危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行业比重较小,新兴替代产业规模不大。要实现转型必须构建产业生态化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引进资金、高新技术、人才,在拉长林业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同时培育优势的新兴产业,对经济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首先,要增加对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林木精深加工业;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绿色产品及医药等相关产业;三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区域内经济的内生发展能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3.3促进林区职工的就业

促进国有林区职工充分就业,不仅对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坦,促使市场主体——国有森工企业“轻装上阵”,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整个社会也能够和谐稳定[5]。在实行全面禁伐政策之后,要做好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国家

猜你喜欢

解释结构模型制约因素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种粮大户扩大农地规模意愿存在盲目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