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株产3—羟基丙酸菌株的分离和鉴定

2015-10-20吴孔阳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层析微生物学丙酸

吴孔阳等

摘要:通过平板筛选,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菌株Y31,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产物的薄层层析鉴定。结果表明,Y31菌株初步鉴定为短乳杆菌变种,能够以丙酸为唯一碳源发酵生产3-羟基丙酸。

关键词:3-羟基丙酸;分离;鉴定;短乳杆菌;薄层层析

中图分类号: Q939.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381-03

3-羟基丙酸(3-hydroxypropionic acid,别称β-hydroxypropionic acid,简写3-HP)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平台产品,被美国能源部列为当今世界12 种最具潜力的化工产品之一[1]。目前,3-HP主要通过丙烯酸水合法、β-丙内酯水解法等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在生产过程中依赖一些特殊条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2]。而微生物技术方法逐渐成为当前3-HP生物合成的研究热点[3-6],主要是通过自然选育、基因工程或代谢工程技术选育优良的3-HP产生菌。从自然环境中选育的3-HP菌株主要有克雷伯氏菌、假丝酵母、假单胞菌、罗伊氏乳杆菌和红串红球菌等[2,7-10]。为了获得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3-HP产生菌,本研究从不同的土壤环境中分离产3-HP菌株,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以期为丰富产3-HP的微生物资源提供技术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样品土壤样品采集自果园、耕田、化工厂周边污水环境。

1.1.2培养基(1)初筛培养基: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膏10 g/L、琼脂20 g/L,pH值自然,高压灭菌后加入 0.1%~1.0% 丙酸。(2)复筛培养基:蛋白胨20 g/L、酵母膏 10 g/L、琼脂20 g/L、pH值自然,高压灭菌后加入05%丙酸。(3)发酵培养基:蛋白胨20 g/L、酵母膏10 g/L,pH值自然,高压灭菌后加入0.5%丙酸。(4)斜面培养基:葡萄糖20 g/L、蛋白胨20 g/L、酵母膏10 g/L、琼脂20 g/L,pH值自然。 菌落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所用培养基参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等相关资料[11-12]。

1.1.3主要试剂DNA Marker购自北京鼎国昌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aq 酶、dNTP购自TaKaRa公司;3-HP标准品购自梯希爱(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限公司;细菌生理生化微量鉴定管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TLC Silica gel 60 F254硅胶薄层层析板购自Merck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方法

1.2.1菌株初筛与复筛分别将样品少许放入100 mL含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中,轻轻混匀后静置2 h,然后吸取0.1 mL悬浮液涂布于含有不同浓度丙酸的初筛培养基上。涂布完毕后,将平板倒置于30 ℃培养箱中放置24~72 h,用无菌牙签将初筛平板上的单个菌落转接到复筛培养基上,继续培养24~48 h,初步得到能够在复筛培养基中生长的菌株。将复筛的菌株分别接种于10 mL发酵培养基中,在30 ℃、160 r/min的摇床中发酵48 h。发酵结束后,离心去除菌体得到发酵上清液以备用。另外,通过薄层层析初步鉴定产3-HP的菌株进行纯培养,纯化后的菌株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中保存。

1.2.2菌株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参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等相关资料对产3-HP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本研究所进行的生理生化试验主要包括糖发酵试验、淀粉水解试验、脲酶测定、吲哚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VP试验)以及甲基红试验(MR试验)等。

1.2.3菌株的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构建菌株总DNA提取方法参考《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13]。16S rDNA的PCR扩增条件如下:引物使用细菌通用引物(27 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 R:5′-TACGGTTACCTTGTTACGACTT-3′),20 μL的PCR扩增体系包括10×PCR buffer 2 μL、dNTP 0.8 μL、27 F和1492 R引物各 05 μL、模版DNA 1 μL、Taq酶0.3 μL、无菌水14.9 μL。PCR反应条件包括:94 ℃变性4 min;94 ℃变性30 s,55 ℃退火 30 s,72 ℃延伸2 min,进行3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min。

PCR产物送至北京奥科鼎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并将测得结果经由GenBank进行序列相似性搜索,然后采用Clustal X进行序列联配分析,系统发育分析通过软件MEGA 6.0完成。

1.2.4产物的薄层层析为初步确认所筛选的菌株是否产3-HP,通过薄层层析的方法进行检测分析,参照李冰等方法[14]并稍作修改,展开剂由正丁醇、甲酸和水按照 19 ∶1 ∶10 的体积比所构成,显色剂为0.1%溴甲酚绿,点样体积为2 μL。

2结果与分析

2.1菌株的初步分离和形态观察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多轮分离,最终得到1株能够在复筛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株,将其命名Y31,划线分离出单菌落后进行发酵验证。从Y31菌落特征上看呈现乳白色、中间微凸起,48 h后呈淡黄色,不透明,直径小于0.5 mm(图1-A)。菌株Y31革兰氏染色结果呈阳性,油镜观察到的显微形态见图1-B,单个细胞呈棒形球杆状,两端钝圆,单个或成链状排列。

2.2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2.2.1糖发酵测试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指标对Y31菌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菌可利用乳糖、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且不产气,能液化明胶,不能利用棉籽糖、甘露醇(表1)。

表1糖发酵测试结果

糖类结果乳糖+葡萄糖+麦芽糖+棉籽糖-鼠李糖+甘露醇-明胶+注:“+”表示能利用或能液化;“-”表示不能利用。

2.2.2其他方法测试淀粉水解试验、吲哚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呈现阴性;脲酶测定试验、接触酶试验、甲基红试验为阳性(表2) 。生理生化测定结果结合形态学观察,并对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发现Y31菌株与短杆菌相似。

表2其他方法测试结果

试验结果淀粉水解-脲酶测定+吲哚-过氧化氢酶+VP-MR+注: “-”表示该试验为阴性;“+”表示该试验为阳性。

2.3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按照《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所述方法,提取Y31菌株的基因组DNA,然后利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该菌株的16S rDNA,经测序获得该菌株16S rDNA序列,片段大小为 1 430 bp。选择Genbank中与Y31菌株16S rDNA序列相似性较高的已知菌株的16S rDNA序列,并构建邻接树(N-J 法)。结果表明,菌株 Y31的16S rDNA序列与短乳杆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二者在以N-J 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聚为同一簇群(图2),而通过生理生化试验指标分析发现,该菌株能够利用鼠李糖,不能够利用棉籽糖,另外该菌株能够在以丙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这与多数短乳杆菌有所不同,结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初步鉴定菌株Y31为短乳杆菌变种,命名为Lactobacillus brevis Y31。

2.4发酵产物的鉴定

将发酵液离心后获取发酵上清液,然后进行薄层层析分析,结果见图3。通过测量点样原点处到显色斑点中心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距离,得出每个斑点的比移值Rf。计算得出发酵液和对照3-HP的Rf值接近,符合薄层层析定性要求,因此,初步确定Y31菌株所产的酸为3-HP。

3结论与讨论

目前,化学法合成3-HP具有经济可行的优势,但从长久考虑,微生物法生产3-HP更加绿色环保。从相关文献来看,微生物源3-HP的研究主要通过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技术构建3-HP的生物合成途径,并证实了某些微生物体内存在的3-HP代谢途径[1,15]。相关试验尚处于试验阶段,与生产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另外,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的产3-HP菌株几乎都面临产物的毒性、耐受性问题,甚至构建的工程菌也存在相同的难题,有些基因工程菌还需依赖价格高昂辅酶B12[16]。

迄今已发现多种微生物能够利用不同的碳源产生3-HP,本试验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1种新发现的产3-HP菌株Y31,为该菌株的进一步选育创造了条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初步鉴定Y31菌株为短乳杆菌变种,为微生物源3-HP代谢网络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1]Kumar V,Ashok S,Park S. Recent advances in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J]. Biotechnology Advances,2013,31(6):945-961.

[2]Lee S H,Park S J,Park O J,et al.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from acrylic acid by newly isolated 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LG12[J].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9,19(5):474-481.

[3]Thorgersen M P,Lipscomb G L,Schut G J,et al. Deletion of acetyl-CoA synthetases Ⅰ and Ⅱ increases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ate by the metabolically-engineered hyperthermophile Pyrococcus furiosus[J]. Metabolic Engineering,2014,22:83-88.

[4]Lee P,Subramanian M R,Zhou S F,et al. 3-Hydroxyisobutyrate dehydrogenase-Ⅰ from Pseudomonas denitrificans ATCC 13867 degrades 3-hydroxypropionic acid[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4,19:1-7.

[5]Kim K,Kim S K,Park Y C,et al. Enhanced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from glycerol by modulation of glycerol metabolism in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4,156:170-175.

[6]Jung W S,Kang J H,Chu H S,et al. Elevated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by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the glycerol metabolism in Escherichia coli[J]. Metabolic Engineering,2014,23:116-122.

[7]Dishisha T.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bio-based chemicals[D]. Lund:Lund University,2013.

[8]Arasu M V,Sarkar R,Sekar B S,et al. Isolation of a novel Pseudomonas species SP2 producing vitamin B12 under aerobic condition[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3,18(1):43-51.

[9]范俊英,方慧英,诸葛斌,等. 3-羟基丙酸高产菌株的筛选及诱变选育[J].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1355-1362.

[10]Wang X,Sa N,Wang F H,et al. Engineered constitutive pathway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for 3-Hydroxypropionic acid produc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decoupling glycerol dissimilation pathways[J]. Current Microbiology,2013,66(3):293-299.

[11]周德庆.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2]杜连祥,路福平.微生物学实验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3]奥斯伯F M,布伦特R,金斯顿R E,等. 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M]. 5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李冰,裴疆森. 3-羟基丙酸产生菌株的筛选及鉴定[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36(4):28-31.

[15]Valdehuesa K N,Liu H W,Nisola G M,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microorganisms for the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as C3 platform chemical[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3,97(8):3309-3321.

[16]Bisaria V S,Kondo A.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3-hydroxypropionic acid from renewable sources:a green approach as an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chemistry[M]//Kumar V,Ashok S,Park S. Bioprocessing of renewable resources to commodity bioproducts. Hoboken,USA:Wiley,2014:381-407.

猜你喜欢

层析微生物学丙酸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犬细小病毒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食品中丙酸钠、丙酸钙测定方法的改进
A族链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应用
K/γ-Al2O3催化丙酸甲酯合成甲基丙烯酸甲酯
2-18F-氟丙酸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
新型B族链球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临床应用评价
H3PW12O40/Y-β催化丙酸异戊酯的绿色合成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