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口北支水域浮游动物季节变化

2015-10-20蒋建飞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9期

蒋建飞等

摘要:2011—2013年,在长江口北支设立5个采样点,对浮游动物进行了2年的生态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50种,其中节肢动物43种,占种类总数的86%;环节动物4种,占8%;腔肠动物、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各1种。2011—2012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35种,其中节肢动物29种,环节动物4种,腔肠动物和线虫动物各1种;2012—2013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门27种,其中节肢动物24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1种。2011年、2012年周年密度分别为11.75、11.52 ind./L。密度最高出现在2011年夏季和2012年秋季,分别为28.21、20.88 ind./L;最低均出现在2011年和2012年冬季,密度分别为0.9、4.17 ind./L。中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在4个季度中均采到且均能为优势种。

关键词: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周年变化;冗余分析(RDA)

中图分类号: S91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370-04

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敏感脆弱[1-2]。浮游动物是河口水域重要的生物类群,在河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3-6],因而是河口生态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有关河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6-8]、群落特征[9-10]、环境因子对其群落结构的影响[11-12]等方面已有相关研究报道。长江口是中国最大的河口,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水利工程的建设、长江口港口和航道的建设造成长江口环境改变[13],因此长江口生态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4-20]。近年来,长江口北支由于受长江流域水利工程的影响,入支长江径流流量和时间都发生了变化[4,19],泥沙含量也发生了改变[18,21],影响了长江口北支水域的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对浮游动物产生一定影响[19]。为了探讨三峡水库175 m蓄水完成后,规律性的水利调度对长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定位和每月1次的连续采样和分析,以期阐明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生物群落变化趋势以及种类、密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长江口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地点与样品处理

2011—2013年,对长江口北支的浮游动物进行季度采集,共设有5个采样点:S1、S2、S3、S4、S5(图1),采样方法完全按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程》[22]中浮游生物的采集方法进行。用50 μm的浮游动物网过滤采集30 L水样,并在现场将所过滤到的样品用浓度为5%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带回实验室后进行分类分析。水化指标包括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硝态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以及氨态氮含量等的测定则根据《水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相关内容进行,水温、盐度、pH值、电导率、溶氧量以及溶氧饱和度等指标则在现场通过 YSI 85型手持式野外水质检测仪进行测定。叶绿素和浊度指标的测定则是通过采集1 L水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

1.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Canoco 4.5进行RDA分析,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由每个种的优势度值(y)来确定[23-24]。

y=niN·fi 。

式中:N为样品中所有种类的总个体数;ni为第i种的个体数:fi 为该种在各站位出现的频率。

2结果与分析

2.1种类组成与分布

共采集到浮游动物50种(表1),其中节肢动物43种,占种类总数的86%;环节动物4种,占8%;腔肠动物、线虫动物和软体动物各1种。2011—2012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35种,其中节肢动物29种,环节动物4种,腔肠动物和线虫动物各1种;2012—2013年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门27种,其中节肢动物24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1种。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其优势种组成有所差异,2011—2012年春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y=0834)、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y=0.025),夏季的优势种为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y=0449)、四刺窄腹剑水蚤(L. tetraspina,Y=0.069)、中华哲水蚤(y=0.054),秋季的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 dorrii)(y=0.183)、 中华哲水蚤(y=0.160)、中华窄腹剑水蚤

(y=0.065)、球状许水蚤(S. forbesi,y=0.049)、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y=0.048)、长腹纺锤镖水蚤(Acartia negligens,y=0.035),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窄腹剑水蚤(y=0.326)、中华哲水蚤(y=0.267)。2012—2013年,优势种种类发生一些改变,其中春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y=0.243)、双毛纺锤水蚤(A. bifilosa,y=0.231)、克氏纺锤水蚤(A. clausi,y =0.164)、中华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 sinensis,y=0.055),夏季的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y=0.387)、球状伪镖水蚤(Pseudodiaptomus forbesi,y=0.184)、中华哲水蚤(y=0.177),秋季的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vocalanus parvus,y=0.027),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y=0.249)、四刺窄腹剑水蚤(y=0.248)、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y=0.171)、长日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olstitialis,y =0.035)。

2.2浮游动物密度变化

2011—2012年,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1175 ind./L,其中冬季密度最低,为0.90 ind./L,夏季最高,为28.21 ind./L,密度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012—2013年,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11.52 ind./L,冬季密度最低,为4.17 ind./L,秋季最高,为20.88 ind./L,密度季节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图2)。

2.3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将采集到的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密度与溶氧量、悬浮物、浊度、水温、pH值、三态氮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盐度和叶绿素含量等环境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图3、图4),2011—2012年中华哲水蚤与火腿许水蚤主要与溶氧量呈正相关,而与温度呈负相关;汤匙华哲水蚤、捷氏歪水蚤和长腹纺锤镖水蚤与盐度呈正相关;中华窄腹剑水蚤、四刺窄腹剑水蚤和球状许水蚤与盐度呈负相关,与温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2012—2013年,双毛纺锤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和中华咸水剑水蚤与盐度呈正相关,与温度呈现一定的负相关;中华哲水蚤与溶氧量呈正相关。

3结论与讨论

盐度影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及种类数。在长江口夏、秋季由于受到长江冲淡水的影响[25],盐度较低,浮游动物多以剑水蚤为优势种的低盐类群为主[26];而春、冬季节由于海水倒灌以及雨量减少等原因[18],盐度升高,浮游动物多以纺锤水蚤为主的广盐类群为主[26];说明盐度对浮游生物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在对黄河口[27]以及珠江口[28]的调查中均有体现。而近些年随着工程建设的增多,北支分流从1958年的8.7%

减至1999年的4.3%[29],再到目前的不足1%[4],造成北支盐度逐年升高[20],对北支浮游动物群落造成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此次调查发现,浮游动物优势种与种类数较以往均发生了变化,这与盐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潘海洪等在1990年对长江口北支的调查中测得盐度在5%~18%之间[30]。孙亚珍等在2003年时对北支的枯水期与洪水期分别作过调查,在他们的调查中盐度一般维持在5.40%~19.25%之间,洪水期时的盐度最低,为0.3%[31]。2005年胡菊香等也对北支盐度进行过测定,测得盐度为13%~26%之间[32],这与之前潘海洪等的调查结果[30-31]相差较大,盐度有明显的升高。而此次调查的盐度范围也明显高于之前,为8.03%~25.66%之间,说明长江口北支盐度正在逐渐升高。而随着盐度增大,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郭沛涌等曾在1999年对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进行过调查,当时其优势种主要为虫肢歪水蚤(T. vermiculus),且生物密度在79.07~300.89 ind./L之间[14]。而徐兆礼在2003年进行调查时发现,其优势种变成火腿许水蚤,生物密度也有所降低[19]。本次调查发现,上述物种均有出现,但已不是主要优势种,且生物密度在1152~11.75 ind./L 之间,较以往有明显降低,一些广盐物种如纺锤水蚤成为优势种[26]。由此可见,盐度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造成盐度发生变化一方面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工程建设以及人类进行大范围的人工养殖有关,在今后的人工养殖期间要进行适当的生态修复,提高其生物多样性,以便维持其生态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宇峰,王庆,陈菊芳,等. 河口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6,26(2):576-585.

[2]孙涛,杨志峰,刘静玲. 海河流域典型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J].生态学报,2004,24(12):2707-2715.

[3]郑重. 河口浮游生物研究[J]. 自然杂志,1982,5(3):218-221.

[4]高倩,徐兆礼,庄平. 长江口北港和北支浮游动物群落比较[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9):2049-2055.

[5]张宇,钟俊生,蒋日进,等.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季节性变化[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2):252-259.

[6]朱延忠,刘录三,郑丙辉,等. 春季长江口及毗邻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海洋科学,2011,35(1):59-65.

[7]Muha T P,Chiaro L. The effect of distinct hydrologic conditions o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an estuary under mediterranean climate influence[J]. Ecohydrology and Hydrobiology,2012,12(4):327-335.

[8]Vieira L,Azeiteiro U,Ré P,et al. Zooplankton distribution in a temperate estuary (Mondego estuary southern arm:Western Portugal)[J]. Acta Oecologica,2003,24:S163-S173.

[9]Moderan J,Bouvais P,David V,et al.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highly turbid environment (Charente estuary,France):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J].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10,88(2):219-232.

[10]Froneman P W.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mass in a southern African temporarily open/closed estuary[J]. Estuarine,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4,60:125-132.

[11]Das K,Ray S. Effect of delay on nutrient cycling in phytoplankton-zooplankton interactions in estuarine system[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8,215(1/2/3):69-76.

[12]吴玲玲,朱艾嘉,郭娟,等. 珠江口夏季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J]. 海洋通报,2012,31(6):689-694.

[13]胡菊香,郑金秀,方艳红,等.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轮虫的影响研究靠[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10):39-42.

[14]郭沛涌,沈焕庭,刘阿成,等.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 生态学报,2003,23(5):892-900.

[15]郭沛涌,沈焕庭,刘阿成,等. 长江河口中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变动及主要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2008,28(8):3517-3526.

[16]徐韧,李亿红,李志恩,等. 长江口不同水域浮游动物数量特征比较[J]. 生态学报,2009,29(4):1688-1696.

[17]徐兆礼.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J]. 生态学杂志,2005,24(7):780-784.

[18]陈吉余,陈沈良. 长江口生态环境变化及对河口治理的意见[J]. 水利水电技术,2003,34(1):19-25.

[19]徐兆礼. 长江口北支水域浮游动物的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41-1345.

[20]郑金秀,胡菊香,彭建华,等.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1,20(6):1102-1106.

[21]赵德招,刘杰,张俊勇,等. 新情势下长江口泥沙资源的供需关系及优化配置初探[J]. 泥沙研究,2011(6):69-74.

[2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海洋监测规范[S]. 2007.

[23]徐兆礼,王云龙,陈亚瞿,等.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J]. 中国水产科学,1995,2(1):39-48.

[24]陈亚瞿,徐兆礼,王云龙,等. 长江口河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Ⅰ. 生物量及优势种的平面分布[J]. 中国水产科学,1995,2(1):49-58.

[25]黄备,吴健平,唐静亮,等. 杭州湾浮游动物群落与水团的相关性研究[J]. 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32(1):170-175.

[26]王琼,陈辰,吴惠仙,等. 洋山港浮游桡足类群落的周年变化特征[J]. 海洋科学,2013,37(2):61-69.

[27]马静,陈洪举,刘光兴. 2007年夏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5):74-80.

[28]吴玲玲,朱艾嘉,郭娟,等. 珠江口夏季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J]. 海洋通报,2012,31(6):689-694.

[29]罗秉征,沈焕庭. 三峡工程与河口生态环境[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30]潘海洪,杨和荃. 长江口的轮虫分布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意义[J]. 海洋环境科学,1993,12(2):40-43.

[31]孔亚珍,贺松林,丁平兴,等. 长江口盐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海洋学报,2004,26(4):9-18.

[32]胡菊香,郑金秀,方艳红,等. 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口轮虫的影响研究靠[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