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力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

2015-10-20欧克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叶枯病

欧克芳

摘要:鉴定了在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公园、月湖公园湿地植物种植区的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叶片上发现的1种病原未知的再力花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从叶片上分离得到病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据病原菌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弯孢菌危害再力花,引起叶枯病。

关键词:再力花;叶枯病;病原鉴定;新月弯孢菌

中图分类号: S432.4+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9-0164-02

再力花(Thalia dealbata)别称水竹芋,原产于北美地区,为竹芋科再力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992年再力花作为观赏植物自日本引入中国[1]。再力花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好,易成活、繁殖快,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湿地[2]。2008年7月,笔者在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公园、月湖公园湿地植物种植区的再力花叶片上发现了1种病原未知的再力花病害,发病率达30%。本研究鉴定了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旨在为做好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病原菌采自武汉市解放公园、月湖公园再力花发病典型的病叶。

1.2症状描述

按常规方法对病株出现的症状进行描述。

1.3病原菌的分离和菌种纯化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分离。切取发病典型的再力花叶片病健交界处5 mm×5 mm小块,用70%乙醇消毒5 s,01%HgCl2表面消毒30 s,灭菌水冲洗3~4次,无菌操作接种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8 ℃培养,培养5 d待产孢后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再转入试管斜面保存。

1.4病原菌致病性的测定及形态观察

将纯化、产孢的病原菌孢子用无菌水配制成106个/mL的孢子悬浮液,选取健康再力花植株叶片,用无菌水将再力花叶片表面蜡粉洗净,喷洒孢子悬浮液于叶片上,以无菌水作为对照;保湿,观察并记录叶片发病情况。将病原菌接种于PDA培养基上,于28 ℃恒温培养箱培养3 d,观察菌落颜色、形状、大小,产孢后观察分生孢子颜色、形态及分生孢子梗形态。

2结果与分析

2.1症状描述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叶尖、叶缘发生多(图1),发病初期叶出现褪绿斑,病斑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周缘有褪绿晕圈。高温高湿时病斑扩展快,叶尖叶缘褪绿成青枯状,叶片卷曲,严重时病斑联合形成大面积组织坏死,导致叶片枯死。潮湿条件下,病斑正面、反面均可产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呈灰黑色霉状物(图2)。田间发病始于4月中下旬,7—9月发病严重。

2.2病原菌培养性状及形态

PDA培养基上菌丝初期为白色,逐渐转为墨绿色至黑色,菌落圆形、平展,周缘整齐(图3)。分生孢子梗褐色,有隔,直或弯曲,顶部呈屈膝状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褐色,大多3个隔分成4个细胞;从基部数第3个细胞向一侧膨大,深褐色,第2个细胞为淡褐色,顶部、基部细胞色浅。分生孢子光滑,弯月形、广梭形、棍棒形或近椭圆形,少数丫形(三角形)。分生孢子大小为(22.5~32.5)μm×(7.5~15.0)μm(图4)。根据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及菌丝形态特征,认定该菌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梗孢科弯孢霉属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3-6]。

2.3致病性测定

接种7 d,用孢子悬浮液接种的叶片均发病,病斑初期为褪绿小点,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中央灰白色有褪绿晕圈,从病斑上重新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遵循柯赫式法则。对照叶片均不发病。

3结论与讨论

再力花是观赏价值极高的优良的湿地挺水植物。近年来,再力花叶枯病在武汉市发生日益严重,叶枯病造成再力花叶片干枯卷曲,影响观赏价值。本研究结果表明,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是武汉市再力花叶枯病的致病菌。朱明旗等对新月弯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生长、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35 ℃,相对湿度在98%以上时,孢子萌发率达78%以上[7]。武汉市7—9月为高温高湿天气,适合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新月弯孢菌在PDA培养基、琼胶燕麦培养基上,采用28 ℃恒温培养,12 h光照和12 h黑暗交替诱导产孢的方法产孢量均很大,说明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形成,符合朱明旗等的结论[7]。戴法超等研究结果表明,干燥是弯孢病菌存活、越冬的首要条件,在潮湿环境下,菌丝不复存在[8]。再力花存在于湿地环境中,其病菌越冬、发生规律、病害循环及防治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军东,史团省,朱世新,等. 引种植物水竹芋捕虫行为的初步观察研究[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29(3):62-65,38.

[2]王骥,张兰英,卢少勇,等. 再力花/菖蒲生物湿地床去除河水中氮磷的试验[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增刊1):408-414.

[3]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560-561.

[4]戴芳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936.

[5]石洁,刘玉瑛,魏利民.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的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479-481.

[6]王晓鸣,戴法超,朱振东. 玉米弯孢菌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 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4):37-39.

[7]朱明旗,赵利平,樊璐.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44-46.

[8]戴法超,王晓鸣,朱振东,等.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8,28(2):28-34.陶宏征,张建春,鲁海菊,等. 抗枇杷根腐病病菌的6株枇杷主干内生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9):166-168.

猜你喜欢

叶枯病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苏铁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研究
不同药剂组合对西瓜生长影响及病害防效研究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条纹叶枯病香粳品种‘沪香粳106’
大蒜叶枯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
硅对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白叶枯病抗性的关系
韶关市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