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2015-10-19黄贤进

新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肠梗阻腹部显著性

黄贤进

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乐清325600

中医综合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

黄贤进

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乐清325600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健康指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干预。采用卡氏行为状态评分表(KPS)、BPH生活质量量表(QOLS)、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评估2组患者KPS、QOLS、MUNSH评分,并观察肠梗阻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总发生率实验组26.47%,对照组58.8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KPS、QOLS、MUNSH评分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干预能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腹部手术;中医综合干预;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

10.13457/j.cnki.jncm.2015.02.057

粘连性肠梗阻属于普外科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表现为腹部内脏器官粘连而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针对行腹部手术患者而言,若出现粘连线肠梗阻,往往需进行二次手术,易对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故早期预防对减轻患者病痛、改善其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临已证实,早期中医综合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达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2]。笔者采用中医综合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共68例,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2~74岁,平均(45.32±2.17)岁;胆囊切除手术11例,胃部分切除手术13例,阑尾切除术7例,肠囊切除手术3例,胃部分切除手术13例,阑尾切除术7例,肠段切除手术3例。实验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4~76岁,平均(47.25±2.27)岁;胆囊切除手术10例,胃部分切除手术14例,阑尾切除术8例,肠段切除术2例。

2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其技术发放相关健康知识手册,并积极组织健康知识讲座,告知其粘连性肠梗阻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案,提示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而树立治愈信心,及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处理。

2.2 实验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综合干预。①中药汤剂:给予少腹逐瘀汤,处方:蒲黄、乌药、杜仲、续断、干姜、香附、五灵脂、肉桂、延胡索、当归各10 g,香附、陈皮、柴胡各15 g,丹参、薏苡仁各30 g,川芎6 g,小茴香3 g,水煎服,每天2次,14天为1疗程;②中药灌肠剂:予以中药灌肠剂,配方:败酱草、当归各15 g,莪术、鸡血藤、三棱、丹参、蒲公英各12 g,泽兰10 g,川芎25 g,保留灌肠,每晚1次,14天为1疗程。

2组均观察14天。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患者相关肠梗阻症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腹胀、腹痛、呕吐、恶心及有无排便排气;②观察2组患者功能性锻炼后的生活品质与活动状态,经由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估患者功能性锻炼后活动状态,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健康指数越高;利用情感平衡理论(MUNSH),评估患者幸福指数,并借助生活质量评分表(QOLS),评估其生命质量。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4 结果

4.1 2组肠梗阻相关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总发生率实验组26.47%,对照组58.8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2组肠梗阻相关症状发生情况比较 例(%)

4.2 2组患者QOLS、KPS、MUNSH评分比较 见表2。实验组KPS、QOLS、MUNSH评分均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QOLS、KPS、MUNSH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患者QOLS、KPS、MUNSH评分比较±s)分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n 34 34 QOLS 25.68±3.07①18.92±2.10 KPS 85.32±2.68①70.57±1.35 MUNSH 25.68±3.07①13.55±2.74

5 讨论

在临床上,肠梗阻多表现为腹部肿胀、疼痛、呕吐、恶心、无排便排气,从病因与病机出发,主要划分为三类:一是血运性肠梗阻;二是机械性肠梗阻;三是动力性肠梗阻。目前,腹部脏器粘连诱发的机械性肠梗阻较为常见,基于人体解剖结构遭受外界侵人而引起破坏,最终引起浆膜、腹膜机械性损伤,诱导炎性液体渗出,最终诱导肠管(或肠系膜)粘连,形成粘连性肠梗阻[3]。一般而言,若对粘连未进行快速处理,病情易由单纯性肠梗阻进展为绞窄性肠梗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针对肠梗阻而言,临床上多应用手术治疗手段作肠粘连肠段解除处理,而就腹部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根阻患者而言,经由第二次手术修复易增大创面,导致机体功能恢复困难[4]。此外,打开腹腔,易增大手术感染风险,故手术治疗亦为诱发粘连性肠根阻的重要因素。

本观察结果提示,实验组KPS、QOLS、MUNSH评分及肠梗阻相关症状出现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中医综合干预能有效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并发症,改善患者活动状态,保证其生活质量。依据中医学认为,腹部手术后患者易显现血行不畅,引起气滞瘀阻,进而形成肠管粘连,而予以少腹逐瘀汤、中药灌肠剂,可达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具体而言,方中蒲黄、乌药、杜仲、续断可活血祛瘀、甘温补益;干姜、五灵脂、肉桂、延胡索、当归可止血化瘀通淋、行气止痛;香附、陈皮、川芎、柴胡可抑制肠管收缩、解热镇痛;丹参、薏苡仁活血祛瘀、除湿通经;小茴香、败酱草、当归、泽兰可清热解毒、祛瘀排脓;莪术、鸡血藤、三棱可积散结、补血行血、破血祛瘀。诸药联用,可实现标本兼治目的。结合健康教育,可预防粘性线肠梗阻并发症,改善患者活动状态,保证其生活质量。

中医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调整其活动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1]柯玉峰.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3(14):374.

[2]申洪波.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1(2):53-54.

[3]于小川.中医综合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23(9):63-64.

[4]刘军平.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13):367-368.

(责任编辑:马力)

R574.2

A

0256-7415(2015)02-0119-02

2014-10-05

黄贤进(1957-),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内科。

猜你喜欢

肠梗阻腹部显著性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