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走出初中古诗教学“窠臼”的有效途径

2015-10-17周帼之

教育界·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周帼之

【摘 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重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有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因此,我认为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读,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反复读,有层次地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     音乐美     意境美     情感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是中国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因而,诵读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对于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青少年的灵魂,追求崇高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诗歌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学生不喜欢,老师也觉得难教,而为了应试,学生不得不学,老师不得不教。最后常见的诗歌教学方式就是“一解题,二释词,三理解,四总结”,教得僵化,听之乏味;或是在公开课上运用光、电、声、色等高科技手段,教得炫目,闻之心动,整个是一个技术的天地,而不是诗意的世界。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诗歌教学的“窠臼”,走进诗意的世界呢?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白应该从诗歌中学习什么。目标明确,方能有的放矢,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那么,我们究竟要从诗歌中学到什么呢?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与小说散文相比,它的主要内容不是描写社会现象、人生经历,而是情绪和情感的个性抒发。诗歌较少有细节的描述、价值观念的束缚、个人恩怨的羁绊,几乎纯粹是情绪化的喷发,因而比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更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诗歌是诗人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这个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因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而由己推人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抑或是受某一情景的触发(如苏轼在《浣溪沙》中面对尚能西流的门前流水而生发的乐观情绪),或者是睹物而发出慨叹(如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但读者通过诗人个人的情感切入,感受到的却是人类普遍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人精神生活的底蕴。这就是我们阅读诗歌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另外,诗歌的语言往往简洁凝练,意象独特隽永,通过诗歌来学习语言,也是阅读诗歌的价值所在。

明确了要学什么,我们就大体上知道应该怎么来进行诗歌教学了。我认为,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诗、背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程千帆先生说:“背诵名篇,非常重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有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因此,我认为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读,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读,反复读,有层次地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

一、读诗歌的音乐美

由于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特别是我国古代诗词形式整齐、句式固定、平仄相间,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之说,可见诗的音乐美是读出来的,而且不仅要读,还要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抑扬顿挫地读、深情投入地读,甚至是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席勒就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们应该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诗歌和音乐同源的关系, 让他们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从而爱上诗歌。

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教师的范读和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字,是读“jiàn”呢?还是读“xiàn”呢? 读“jiàn”作“看见”来理解,读“xiàn”则作“出现”来理解,两种不同的读法会造成诗句含义的变化。根据诗歌的语意,此处当作“jiàn”来朗读。 对于这样的诗歌字面出现的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读音,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他们开启理解诗歌的大门。除此之外,我们指导学生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配乐朗读、男女生交叉读、学生自由朗读等。不管哪种形式,都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的共鸣,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并在朗读中琢磨、思索,有所领悟,初步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至少也能通过朗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的积极的精神状态中。

这一过程中,教师是领头人,必须带着学生反复朗读,融入诗歌,才能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而非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也是这样,用心去读,整体判读远胜过于教师支离破碎地讲解。

二、读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意境是指诗歌中“现出的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在感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我们更要进一步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这一意境美。然而诗歌很难把握的一点也就是对意境的揣摩,因此这时的朗读必须结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贴近,体味诗词所蕴涵的意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意象与情感结合书写意境的典范之作。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反复吟诵,把诗歌中几种不在同一时空中的意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情感这条线串起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游子暮秋思归图”,让学生体味诗词多表现出来的那种凄凉、冷寂的意境,边读边想象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睹物思乡、愁肠百结的惆怅;边想象边读这令人拍案的咏怀秋天的小令,从而不自觉地接受了美的教育和熏陶。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的教学仍然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冶性情的快乐,少一些机械被动的理解;多一些个体的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有些诗歌的意思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了,比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成白话,就把它原有的苍凉感,对宇宙、人生、时空的感悟一下子全破坏了,只有读,把意境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因此读也是我们感悟诗歌意境的有效途径。

三、读诗歌的情感美

“诗言志 ”,诗歌往往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 “诗如其人” , 诗人的性格、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表面文字, 追寻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 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古代诗人各有特征, 他们或年纪轻轻就想金榜题名, 或瞑目之际还望国家统一; 或因生性乐观而闲适, 或因看透人生而旷达; 或醉心于田园, 或沉迷于山水; 或因老友分离而忧伤, 或因故知相遇而狂喜。每个诗人的性格不同, 经历也各异, 于是诗歌中就流露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感悟它们,我们就可以体味世间百味人生。而要走进诗人的情感,诵读是最佳途径。通过诵读,我们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和古人展开了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我们可以感知古人的喜怒哀乐,审视古代历史的兴衰演变。

当然,这时的诵读较之前的两次应该有所提升,应该是带着诗人情感的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把这种“有感情地朗读”称之为“美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美读如赋予作品以生命,以美读通情,以美读传情,以美读激情,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品味洋溢在作品中的情感,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从而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与作者感情共鸣,心灵相通,将那种不可言传的情感“言出来”。

要做到“美读”,我们就应该对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社会时代、生活背景做必要的讲解。这样就能够缩减学生和诗人间的情感距离, 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 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比如读陶渊明的《饮酒》,之前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了音乐美、意境美,现在教师再介绍他由仕到隐的人生轨迹,学生对该诗的理解就更进一层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就自然会带着陶渊明的这份皈依田园的淡泊宁静来朗读了。

叶圣陶先生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切身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我想我们的诗歌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达到这种境界,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而要达成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应该就是——读,读千遍也不厌倦,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丁莉娟,赵志昇.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2]郑桂兰. 语文有效教学观念· 策略· 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3]王敬波. 中学生古典诗歌分类鉴赏读本[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5).

[4]刘平平. 初中语文教学攻略大全[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5]江淑燕. 以古诗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 台声·新视角,2005(06).

猜你喜欢

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