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之外的淡水

2015-10-16丁丽洁

检察风云 2015年20期
关键词:面包店老街淡水

丁丽洁

《里台湾》

作者:刘克襄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前几年台湾艺文界最夯的一个名词,大概是“文学地景”了。

有一套以地景为主题的文学选集适时出炉,结果根据编辑作业的统计,作家描写最多的乡镇居然是淡水。次数之多,遥遥领先其他地区。惟多数作家描写的淡水,偏好旅行记述,而非地方作息的感怀。

淡水成为半世纪以来,台湾作家最爱描述的小镇,我一点也不意外。其实,流行音乐对淡水恐怕更善于联想无缘的恋情。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都跟它有关,从周添旺作词的《河边春梦》、叶俊麟填词的《淡水暮色》,到陈明章创作的《流浪到淡水》、五月天演唱的《志明与春娇》,几乎每个世代都藉着淡水,传达恋情消逝的悲伤。这个台北盆地出海口的小镇,对很多人而言,向来适合浪漫约会,也是制造流浪、情伤等生命意境的地方。

大家对淡水的想象也非晚近才论述成形。一百多年前,当北淡线开通,一位常年住在台湾的美国领事礼密臣,描述台湾晚近历史时早就敏感地预见淡水的未来。他侃侃直言,北淡线铁道的开通,虽帮台北找到一处货物的出海港,但日后北淡线最重要的功能,还是在观光旅游。

以偏远小镇作为寄情环境,这种旅游情愁直到一九八○年代以前,仍浓烈地飘散在许多文艺作家身上,形成一种特定的旅行文艺风格,而淡水正是最好的写照。比如,有人会叙述自己背着书包,来到淡水的一间老庙,黄昏时看着余晖在回廊间,映照着历史的沧桑。彼时,老人在下棋喝茶,自己则倚靠在某一古老的廊柱下,悄悄地取出书本,风檐展读。那书还不是泰戈尔《漂鸟集》之隽永小品,而是深厚如《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们》等大部头小说。

还有一种,从台北第四月台,搭最早的一班火车。打从等车,就开始抽烟。上了车,靠着窗远眺,再度抽烟。半途走到车门透气,仍叼着一根烟。最后到了淡海,散步时,空旷得只好再哈一根。回程时,多半会描述自己搭乘最后一班列车。当然不用说,那时抽烟的画面也继续吞云吐雾地上场。好像侯孝贤早期的电影,抽烟是一种必要,强化了文章里自己内心的忧郁和压抑。

此端好景,消失得很快。一九九○年以后,文学创作者的旅行转而充满较多的理性和批判色彩了。比如,每个阶段的小说,几乎都会处理到淡水的朱天心,或者大学时期僦居此地的蔡素芬、钟文音,无疑都是最好的代表。不论座谈或书写,在她们触及淡水的言谈里,大抵透露老街老镇已不复以往。

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回,那天正在河口的7—11 晃荡,才想及《舞鹤淡水》一书。说也奇巧,长住淡水的作者乱发依旧,摇摆着暗灰衣着的身影,走到码头来投递邮件。老友乍见,他一时兴起,暂且担纲向导。在他心里,中正路以北地势较高的淡水,或许还保持着原貌,但接近河岸河口的淡水老街早已变形了。

诚如其言,淡水老街的淳朴早已荡然,但从旅行书写的角度,我还是乐于挑战这种观光气息方兴日盛的小镇。

和舞鹤告别,谛听一个作家的不凡洞见,日后我还是带着快乐的旅游心情前往。只是我的乐趣不在铁蛋、阿给或者鱼丸之类的著名小吃。那是观光客尝鲜的流行,感受不到淡水本地人真正的生活文化,甚至看不到未来的契机。

尽管淡水老街消失了,很多生活里的老淡水仍残存着,现今我们在诸多老旧巷弄仍然邂逅得到。比如走进清水街,沿着传统菜市场穿梭,那种人声鼎沸和阴暗巷弄的人潮往来,才是真正的淡水。一整天只在里面流转,都值得度过。

又或者走在老街,尽管一路尽是新颖店面,也尽管铁蛋和阿给招牌充斥,我们总不能从此不光顾,更何况我们仍会撞见几许老店的风姿。我期待一种新的可能,那不是他地名产的分店,而是具有创意的店面。里面或有小小的思古装潢,但更隐含未来的机会。

比如三年前,有一回寒流之日,我在老街上赫然看到一间红色斜屋顶的小面包店,伫立于洪妈的酸梅汤旁。其外形醒目,加上店名叫红旗德国农夫面包,我因而甚感好奇。进门探访,这才知此店开张不到一年,老板来自德国,目前落脚淡水。

像这样的面包店,我便有一种莫名感动,当下不管好吃与否,阿莎力(台湾常用语,由英文assertive 的日语音译演变而来,有“干脆、豪爽”之意。 ——编注)买了两大袋回家。我的想法很简单,支持地方新的产业型态。更何况,这家面包店充满两个无法取代的意义。

一来,由于养生,欧式杂粮面包逐渐跻身台湾面包市场。马可先生的德国乡村杂粮面包系列受到大城市居民的青睐即为一例。尽管价格不菲,各地仍普设分店。但这家德国面包选择在一个小镇上冒险营业,尝试打开一条活路。作为一个旅游者,我当然乐见新型在地商家的崛起。

二则,我突然想起马偕医师。一百多年前,他从加拿大来淡水传教。初始的宣教行医遭受很多排斥,经过辛苦的努力才赢得北台湾住民的尊敬。或许这位面包师傅远从德国来此开店的想法,难和马偕传教的贡献比拟,但那种远渡重洋的意义,应该是拥有某种相似的生命情境。我是如此看待这间小店在老街的出现。

时隔三年,近日再前往,发现它还屹立着,心头自是兴奋。在老街日益商业化的内涵下,这家面包店的异质存在,无疑很具启发性。又或者如小小的独立书店,有河book 的出现。当我们沿河岸缓慢散步,邂逅的不再是喧嚷的商家,而是一间蓝白的二手书屋,是猫群的慵懒,是文青的座谈空间,另一种淡水的观看情境也悄然诞生了。

只为河边的风景服务,老板夫妇勇敢地在一座观光小镇高擎文学之小旗,虽称不上什么壮举,至少帮淡水增辟了恬静而美好的一角。小众口味难以形成风潮,但在观光之地却是明亮而安静的坚实存在,更清楚提示了某一种生活价值。

除此,淡水还有其他吗?我一直在寻找,在喧嚣媚俗的观光街景彷徨,并非每次都有机会遇见。但撞见了,总如在寒冬之野,燃起一篝火。类似此一开创性的店面愈多地到来,淡水才能让人继续呼吸到憧憬。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面包店老街淡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老街谣
甜甜的面包店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狮子面包店
企鹅大婶面包店
哥俩好面包店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