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公开课后的几点思考

2015-10-16谭明芳

散文百家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电解水一堂课公开课

谭明芳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一堂公开课后的几点思考

谭明芳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

笔者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水的组成》,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老师们提出有以下四个问题超难超出课标要求,完全不应该讲。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不能完全赞同,我觉得有必要将这四个问题写出来供同行们探讨:

1.讲氢气的性质时讲到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氢气的爆炸极限),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要验纯,对这一知识我做了以下两点安排:

(1)出于安全教育,给了学生两个温馨提示:加气站、加油站、油库、煤矿等地方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如果达到它们的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所以一定要“严禁烟火”。尽量避免购买廉价的有安全隐患的氢气球。要有安全意识!

(2)为了拓宽视野给了两个建议:上网收看《原来如此》中《气球危情》。上网搜索氢气爆炸实验的视频并观看。然而老师们觉得我偏离了主线,增加了学生负担,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在安全教育上面花点时间也是应该的,让他们看《原来如此》中的《气球危情》是想让他们多感受课堂上没有做的氢气爆炸的实验,让学生能深切体会。

2.电解水实验结束后,我根据实验现象设计了两个计算题,题目如下:(1)电解水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氢气的密度为0.09g/L,求电解水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计算出mO2:mH2=8:1,又因为mO2等于电解的水中mO,mH2等于电解的水中mH,所以水中mO:mH=8:1,设计此题出于以下考虑:学科间知识联系且为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做铺垫,并且让他们避免将体积比和质量比混淆。

(2)氢、氧原子的相对质量分别为1和16,求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

设水的化学符号为HxOy,水中mH:mO=1:8。

x:16y=1:8

∴x:y=2:1,所以水的化学符号为:H2O。设计此题出于以下考虑:不希望根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就直接告诉学生水的化学符号,我希望能培养他们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能力,但是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可能会对部分学生不利,我课后去教室统计了一下,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和接受,我还是觉得这两个计算题有些拔高了,我有些急于求成了,所以以后一定汲取教训。

3.关于教材上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即水分子分解示意图的处理,我又进行了知识的升华,告诉他们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的个数比。我的目的是为高中化学作一个简单的铺垫,但是告诉他们这不要求掌握,解释一下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了解。老师们当然还是觉得不该提这个知识,说不必为高中作那么多铺垫,说这样教初中老师会很辛苦,我当然承认会辛苦一些,可是希望顶尖的学生有一些收获,这个设计不是针对所有学生,所以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我也说不清楚了。

4.在习题方面,我现场演示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然后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让学生观察该实验的现象,说明有什么新物质生成?从这个实验中能知道酒精中含有什么元素吗?

结论是酒精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有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推测酒精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于有氧气参与反应,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有氧元素,只能说可能含有氧元素,要想确定是否有氧元素,只能等学了质量守恒律后可通过定量计算方可确定。评课的时候好几位资深化学教师提出这种题应该在五单元才出现。确实这种类型的题一般是在五单元出现,但本身这一课题已经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探究了水的组成,设计的这个题的目的是做一个同类型的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巩固加深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探究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笔者认为这并不超纲超难,也不是绝对不能讲的,课后统计数据证明,学生是能掌握的,并且掌握得很好。

部分同行对我这一堂课的评价是超难超高容量太大,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我也承认仅从课来看是有一些难度,容量是比一些老师的大,可是我也并不觉得一堂课必须怎么上而不能怎么上,哪怕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一堂课也一样,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思路和上法,不能说我上课花样不多较为传统就一定是失败的。至于难与不难还是要视情况而言的,只要我的学生能够动动脑筋能够接受并有收获,能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那么这一堂课就不应该被绝对的否认。

猜你喜欢

电解水一堂课公开课
酸性电解水对早期番茄晚疫病防治具有良好效果
赢创全新膜技术有望降低电解水制氢的成本
雄一电解水的稳定性研究
电解水农业技术的开发推广与应用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