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10-14姜文仙

关键词:四市三区江门

姜文仙



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姜文仙

(五邑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江门 529020)

采用人均GDP指标在多个空间层次上综合运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对江门2000—2013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 基本结论是:江门四市三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偏小,但是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不容忽视. 总体上,江门已经形成了以市辖三区为主体的中心区域和以四个县级市为主体的外围区域并存的二元空间结构. 影响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包括地理区位、要素投入、外向化程度、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区域经济政策等. 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必须多措并举,着力缩小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差异、激发二者的内部经济活力.

区域经济差异;区域协调发展;江门

作为一种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客观现象,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在广袤的国土空间推进,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研究者运用不同的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方法对我国多尺度地域单元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并对其演化特征、过程机制以及政策绩效等进行了研究[1-7]. 总体来看,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方法已经比较成熟,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广义熵等. 然而,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成果多集中于对全国、较大的地带区域、省级行政区域等空间层次上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缺少对较小区域空间单元的考察,而这有可能忽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细节特征.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较小空间单元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

江门是全国著名侨乡,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下辖蓬江、江海、新会3个区和开平、恩平、台山、鹤山4个县级市. 自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为地级市至2013年,江门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46倍,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亿大关. 然而,江门在广东区域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占全省经济总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4.2%下降为2013年的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由2002年占全省人均水平的91%下降到76%. 与周边地区横向比较,江门亦呈现出经济活力不足、增速偏慢的特征:同一时期,广州经济总量实现了3.87倍的增长,佛山经济总量扩大了4.67倍,中山同期增长4.64倍,均高于江门的经济增长速度. 在区域经济竞争的格局中,江门日益呈现出向后滑落的危险趋势. 因此,有必要深入透视江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特征,发现制约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为提高江门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提供政策建议,同时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提供一个来自微观空间单元的具体实例.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为了深入剖析江门区域经济差异,本文以三区(蓬江、江海、新会)四市(开平、恩平、台山、鹤山)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四市三区及核心区域(以蓬江、江海和新会为主的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4个县级市)两个空间层次上展开研究. 研究指标为各研究单元的GDP、人均GDP数据等. 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为各年份《江门统计年鉴》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部分数据由笔者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得到. 研究时段为2000—2013共14年. 为了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本文以2000年作为基准年份,将其他年份的统计数据按照2000年可比价进行折算.

1.2 测度方法

1.2.1 极差率

极差率是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率. 本文利用江门四市三区人均GDP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来反映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不均衡程度. 极差率越大,表明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越大.

1.2.2 变异系数与加权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系数、变差系数等,其计算公式为:

考虑到不同区域人口规模的影响,人口加权的变异系数为:

1.2.3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判断区域经济差异合理与否的标准,按照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值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表示差异较大,在0.5以上表示差异相当悬殊,0.4是差异较大的警戒线. 其计算公式如下:

1.2.4 泰尔指数

相对于其他指标,泰尔指数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进行产业结构或空间结构的多层次分解;2)不受考察的空间单元个数的影响,因而可以比较不同区域系统内的差异. 其主要思想是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个国家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总和,权数为各国的收入份额. 基于此,可以构造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泰尔指数,并把江门总体区域经济差异分解成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两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

2 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2.1 四市三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

2000—2013年江门四市三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见表1. 分析表1可知:1)2000—2013年,江门四市三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现出先逐步增大再略有减少的总体趋势. 即,人均GDP的极差率从2000年的1.74持续增加,2008年达到2.94,其后逐渐降低,2013年人均GDP的极差率降至2.32. 2)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的变化也呈现出与之类似的规律,以2008年作为一个明显的时间节点,节点之前的阶段,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持续上升;其后则持续下降. 这反映出2008年金融危机对江门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四市三区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市区的影响更为深重,即显著地抑制了江门市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导致2008年后江门四市三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略有缩小. 3)除个别年份外,江门基尼系数值大多停留在0.2以下,表明江门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偏小.

表1 江门四市三区2000—2013年人均GDP极差率及变异系数①

2000—2013年江门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动态过程见表2. 由表征区域之间差异特征的泰尔指数值可以看到: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以前,四市三区之间总体差异呈现扩大态势,行政区划调整打破了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其后直至2007年,总体差异一直呈现出逐渐扩大态势;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总体区域经济差异又呈现出缩小的趋势.

表2 2000—2013年江门区域经济泰尔指数值及其构成

2.2 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经济差异

由表2,在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具体构成中,中心区域(市辖三区)与外围区域(4个县级市)之间的差异在大多数年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区域内差异仅在2002—2005年占据主导地位;2006年以后(除2008年外),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份额更是高达80%以上. 这表明,江门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是构成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主导因素,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内部各个经济体之间经济水平相对较为接近. 因此,缩小江门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着力于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差异.

进一步观察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不难发现二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007年之前,中心区域内的区域经济差异起伏较大,并且差异程度始终高于外围区域,其后则呈现出波动较小、差异程度较小且低于外围区域的变化特征;外围区域在整个考察期内的区域经济差异水平比较稳定,总体上呈献出平稳的小幅下降态势.

2.3 江门与佛山的区域经济差异比较

江门与佛山毗邻,在其发展历程中,一直以佛山作为标兵向前追赶. 因此,有必要以佛山作为参照对象,审视江门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轨迹. 从2000年到2012年,佛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5.45倍,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其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 同期江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75倍,达到亿元,两市的生产总值比值也由2000年的1.90扩大到2.75. 在经历了2002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后,2003—2012年,佛山五区之间的人均GDP极差率经历了先缩小再扩大的变化过程,区域经济竞争活力十分突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区域处于动态变化中(见表3,数据来源于《佛山统计年鉴(2004—2012)》):2003—2004年顺德区位居榜首,2005年禅城区超越顺德成为人均GDP最高区,2006—2010年高明区取而代之,2011年三水区以微弱优势跃升第一. 同期,江门四市三区人均GDP最高的区域也呈现出变化调整之势:2000—2004年江海区居首,2005—2007年新会区居首,2008—2011年蓬江区跃居第一;但是,江门历年人均GDP最高的区域始终集中在中心城区,整个考察阶段无一外围区域跻身第一. 这表明,江门区域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显著. 与江门相比,佛山区域经济较为均衡,五区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人均GDP极差率最高值在1.5左右,且有多个年份落在1.2~1.3. 变异系数的变化轨迹与极差率类似,也呈现先变小又扩大的趋势.

表3 2003—2011年佛山五区区域经济差异

综上所述,极差率、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统计指标反映出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并不严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偏小,但是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较为突出,是构成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力量. 与佛山对比,江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中心—外围二元空间结构. 以蓬江、江海和新会为主体的中心区域和以开平、恩平、鹤山、台山为主体的外围区域之间的经济水平分化明显.

3 江门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理区位、要素投入、经济结构、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差异发展演变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1 地理区位

地理区位反映了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空间联系. “区位决定论”认为,地理区位因素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内生变量,对经济活动和收人水平的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率、生活环境、运输成本及拥有或靠近自然资源(包括水、矿产资源等)的影响上. 虽然宏观视角上江门的区位特征可以统一表述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翼,东邻中山、珠海,西连阳江,北接佛山、云浮,南濒南海,毗邻港澳”,但从更细微的视角来看,四市三区之间以及中心区域与外围区域之间的区位差异依然显著. 中心区域集中在江门的东北部,毗邻港澳,直接受到广州、佛山、珠海以及中山等发达区域的辐射,境内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外围区域除鹤山毗邻广州、佛山外,其他区域与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交往必须以中心区域或鹤山为通道,且境内交通的便捷度远低于中心区域. 以开平为例,其深居江门中部,南面临海,东西北依次被台山、恩平、鹤山包围,对外通达性较低. 区位条件的差异,奠定了江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础.

3.2 要素投入

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导致区域经济非均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4表明,江门不同空间单元上人均固定资产的投资存在显著差异. 总体上,2007—2012年间,四市三区以及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上升态势,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但绝对差异却进一步扩大了. 其中,外围区域和中心区域的比值由考察期初的1.36变成了期末的1.17,但是,二者的绝对差异从2007年的元扩大到元;四市三区层面上,表征相对差异的极差率由期初的4.51降低为期末的1.73,而同期极差值却由增加至.

表4 2007—2012年江门人均固定资产投入的区域差异

3.3 外向化程度

虽然外向性高是江门经济的整体特征,但在不同的区域个体上外向化程度仍有差异. 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可以部分地反映出区域的外向化程度. 若一个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在其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高,表明该区域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大,若其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额较大,表明该区域的资金回报率较高,经济增长有活力. 表5表明,2012年,江门全市的对外开放度将近62%,中心区域的总体水平在68%,比外围区域高了14%. 四市三区的差异十分悬殊,其中鹤山最高,达到80%以上,而恩平仅为20%. 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中心区域吸纳了总量的52%,四市三区中开平和恩平对外资的吸引力显著偏低,仅占总额的5.9%和7.3%.

表5 2012年江门外向化水平的区域比较

注①对外开放度=进出口总额/GDP

3.4 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

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能够产生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因此,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和较高的产业结构通常相伴而生,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由表6,2012年江门总体城市化水平为55.05%,而中心区域以及构成中心区域的蓬江、江海和新会三区城市化水平达到了100%. 外围区域中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的城市化水平依次为26.5%、34.5%、28.6%和33.4%. 在产业结构方面,全市整体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中心区域的三区中产业结构基本上都形成了第二产业占据明显优势、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的产业结构特征;而外围四市中,除鹤山第一产业产值占比在10%以下,其他三市均在10%以上. 其中,恩平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仅为32.82%,远远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在江门“工业立市”的大背景下,恩平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亟需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表6 2012年江门产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

注②城市化水平=年末非农人口/年末总人口

3.5 政策因素

既有的多数研究认同这一观点,“有地区或者是部门偏向的政策和制度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7]. 江门四市三区因为经济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所承担的经济社会功能不尽相同. 自2003年6月,江门明确提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来,各市区都迎来了工业发展的机遇,但是经济基础、地理区位较好的市辖三区及鹤山更好地利用了这一战略契机. 此外,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是园区发展总体蓝图的设计者,也是建设资金的主要投入者. 工业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具备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提升引导,市辖三区由此成为了主要的受益者. 在2009年广东全省实施“双转移”发展战略以来,省级重点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为开平、恩平和台山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三市工业经济增幅居于全市前列,相对缩小了江门四市三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

4 结论与启示

多指标测度分析发现,江门区域经济格局存在的问题是同质区域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偏小,无法有效激发区域经济竞争的活力;异质区域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偏大,难以有效凝聚区域经济合作的合力. 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必须着力缩小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差异、激发中心区域内部和外围区域内部经济体的竞争动力. 导致江门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区位、要素投入水平、经济外向程度、城市化率、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 为了促进江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府应更多关注江门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关联互动,组合出台多样化的政策措施以保障中心区域和外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不致于进一步扩大. 首先,外围地区应该抓住广东省内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承接广佛等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提高产业转移园区的经济效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基础.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搭建通畅的信息平台,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 再次,政府有必要发挥区域统筹的作用,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加大外围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外,可以针对性出台区域财政、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激发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动力.

为了解决同质区域内部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市辖三区和外围四市应找准自身发展的目标定位,明确阻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短板. 同时,确立发展道路上的标兵和追兵,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危机意识,抓住省内产业转移、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大项目建设等机遇,拓展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的改革,通过针对性的制度创新激励各类主体,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此外,做大做强地区经济仍然是江门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主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再仅仅是依靠其内在因素,而是越来越受到周边地区经济增长的关联带动[8]. 江门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动接受来自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提升整体的经济水平.

[1] 潘文卿.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 中国社会科学,2010(2): 72-84.

[2] 彭文斌,刘友金.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 经济地理,2010(4): 574-578.

[3] 杨明洪,孙继琼. 中国地区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实证分析:1978—2003 [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4-89.

[4] 孙继琼,徐鹏. 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基于Theil指数的分解[J]. 财经科学,2012(2): 95-102.

[5]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等.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J]. 地理研究,2013(12): 2244-2256.

[6] 陈培阳,朱喜钢.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 地理学报,2012(8): 1082-1096.

[7] 张吉鹏,吴桂英. 中国地区差距:度量与成因[J]. 世界经济文汇,2004(4): 60-81.

[8] 彭连清.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熊玉涛]

Research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Measuring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Jiangmen

JIANG Wen-x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29020, China)

Using Range Rates,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il Index,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between different districts of Jiangmen during the 2000-2013 period. The basic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within the 7 county 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Jiangmen is relatively small while that between the central areas and the peripheral areas is significant. Overall, a two dimensional structure that include 3 central areas and 4 peripheral areas has come into existenc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disparity are various, including geographical location, factor input, degree of opening up, industry structure, urbanization level, regional economy policy and so on. To realize the goal of coordin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an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of Jiangmen should focus on the gap between its central areas and peripheral areas.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Jiangmen

1006-7302(2015)01-0018-08

F127

A

2014-09-24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人文社科)资助项目(2012WYM-0123);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2c56)

姜文仙(1982—),女,湖北随州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协调发展.

① 文中所有表中人均GDP数值以2000年可比价折算后,再进行相关指标的计算.

猜你喜欢

四市三区江门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江门之心”——东甲立交方案设计
异地用血将有望实现就地报销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广东江门“多证合一”再开全国先河
贺州市召开两广四市联合打击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联席会议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走近江门福彩公益
汽车智能三区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苏州市农民培训状况分析——基于苏州四市三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