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外热像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

2015-10-14邱扬余洁区宝珠梁艳菁陈俞儒卢德伟陈素萍

新中医 2015年2期
关键词:盆腔炎盆腔红外

邱扬,余洁,区宝珠,梁艳菁,陈俞儒,卢德伟,陈素萍

1.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妇科,广东 江门529000;2.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治未病科,广东 江门529000

红外热像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

邱扬1,余洁1,区宝珠1,梁艳菁1,陈俞儒1,卢德伟2,陈素萍2

1.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妇科,广东 江门529000;2.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治未病科,广东 江门529000

目的:使用红外热像检测对女性盆腔炎性疾病(PID)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进行客观量化评估。方法:将PID患者23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8例单纯抗感染治疗,观察组12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并根据红外热像及常规方法进行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红外疗效标准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6%,对照组为88.8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临床标准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43%,对照组为90.7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间红外标准与常规临床标准疗效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红外评估效能与常规临床评估效能相当。治疗后2组△T2值均小于△T1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T’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像评估客观量化地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PID较单纯抗感染治疗更有效;红外热像检测具有客观、直观、量化、对非器质性改变同样敏感等多种优点,可作为PID理想的诊疗评估手段和科研工具。

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红外热像;疗效评估

盆腔炎性疾病(PID)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可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增加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1]。中西医联合抗感染治疗本病,不但能综合利用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也能弥补各自的不足,其疗效也早已有许多研究报导证实,为目前众多医家所推崇。但多数研究从症状体征、炎症指标改善,合并输卵管积液、盆腔脓肿等器质性改变者,或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改变进行疗效评估,尚缺乏较直观的功能性检测手段对疗效进行评估的研究报导。红外热像检测属功能影像学检查,具有客观、灵敏、直观、无损伤等优点[2],相关研究已证实可作为PID诊疗评估的客观依据,即使在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的患者也同样适用[3~4]。本研究中,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PID,并与单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作对比观察,并根据红外热像及常规方法进行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妇科2012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PID患者,共23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7例,年龄18~50岁,平均(31.0±5.9)岁;病程平均(8.6± 6.9)月。对照组108例,年龄21~46岁,平均(29.0±5.4)岁;病程平均(8.8±7.1)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2008年所公布的PID诊断标准[5]。最低诊断标准:①宫体压痛;②附件压痛;③宫颈触痛。满足前述3项中任意1项即满足最低诊断标准。支持PID诊断的附加条件:①口腔温度≥38.3℃;②宫颈或阴道黏液脓性分泌物;③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有白细胞增多;④血沉加快;⑤C-反应蛋白升高;⑥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宫颈淋病奈瑟菌或衣原体感染。特异标准:①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子宫内膜炎的病理组织学证据;②经阴道超声或磁共振显像技术显示输卵管增厚、管腔积液,可伴有盆腔游离液体或输卵管卵巢包块;③腹腔镜检查结果符合PID表现。

1.3 排除标准 ①未达到诊断标准中的基本标准者;②无法排除阑尾炎、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卵巢肿瘤蒂扭转或破裂等情况;③月经期者;④盆腔结核、合并妊娠、合并非生殖器炎症所致的不规则阴道出血者;⑤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2008年所公布的PID治疗规范[5],结合患者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恰当的抗生素治疗方案进行规范抗感染治疗。一般使用头孢西丁静脉滴注加多西环素口服,或左氧氟沙星加甲硝唑静脉滴注等。

2.2 观察组 抗生素治疗规范同对照组。同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颁布的盆腔炎中医临床路径[6]结合本院自身经验优化后的方案进行辨证论治。主要证型有: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寒湿凝结型、脾虚湿瘀互结型。内治法包括:辨证中药煎剂口服,如银甲丸、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理冲汤等;中成药口服,如金刚藤胶囊、桂枝茯苓胶囊、妇乐胶囊、散结镇痛胶囊等;中成药针剂静滴,如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外治法包括:蒲青灌肠液或辨证中药保留灌肠、自制妇青子散敷贴下腹部、红外线照射下腹部、箱灸灸关元穴、神阙贴外贴神阙及肾俞穴、中药封包、沐足等。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采用维恩伟业WNⅢ0805型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进行盆腔红外热像。治疗前检测记录盆腔病变区域与正常区域之间的温差为△T1;治疗后检测记录盆腔病变区域与正常区域之间的温差为△T2;治疗前后温差改变量△T’=△T1-△T2。常规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常规临床疗效评价。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中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评价标准[7]。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减轻,或出现局限性包块。

4.2 红外热像疗效标准 参照正常人群红外热图下腹部温差≤0.5℃[3],将红外热像的疗效评估标准拟为:治愈:△T2≤0.5℃;好转:△T1>△T2≥0.6℃;无效:△T1≤△T2。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红外疗效标准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6%,对照组为88.8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临床标准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43%,对照组为90.7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间红外标准与常夫临床标准疗效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红外评估效能与常规临床评估效能相当。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4 2组治疗前后盆腔红外温差变化比较 见表2。治疗后2组△T2值均小于△T1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T’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2 2组治疗前后盆腔红外温差变化比较±s) ℃

表2 2组治疗前后盆腔红外温差变化比较±s) ℃

与同组△T1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127 108△T1 1.93±0.75 1.91±0.94△T2 1.21±0.56①1.40±0.65①△T’0.72±0.42②0.51±0.57

5 讨论

PID属中医学妇人腹痛范畴,论述首见于《金匮要略方论·卷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其后各家对该病的因机证治多有论述。《女科要旨·卷四》中提到:“寒、热、虚、实、气、食等邪,皆令腹痛。”其病机主要有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血虚失荣、肾阳虚衰等[8]。中医学常应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温经散寒等治则进行治疗,还能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加减,其治疗原理除了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体质及抗病能力。而且除了中药内服之外,中药灌肠、封包、艾灸等多种外治手段可在临近盆腔部位发挥作用,直达病所,起到改善盆腔微循环及内环境的作用,能加速有毒有害物质的清除及炎症的消退,防止或减少盆腔粘连形成,减少复发。现代医学认为,PID可由需氧菌、厌氧菌、衣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及时正确的抗生素药物治疗[1],其优势在于针对性强,起效迅速,但由于女性盆腔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特殊性,且PID常缠绵反复,易形成盆腔粘连包裹,抗生素在病灶局部难以形成理想的血药浓度,故单一抗感染治疗效果常欠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PID,既能发挥抗生素针对性抗感染的优势,又能发挥中医药治疗整体调理、辨证施治、内服外治手段丰富等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观察结果显示,红外标准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PID的总有效率优于单纯抗感染治疗(P<0.05);其治疗后盆腔温差改变量均值较单纯抗感染治疗大(P<0.05)。以上结果客观量化地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PID较单纯抗感染治疗更加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所采用的诊断标准,特别是最低诊断标准,在区分PID再发和慢性盆腔痛时有一定困难,对后者单纯抗感染往往效果欠佳,故对本研究的结果可能造成一定的干扰。

采用红外热像评估疗效,既能弥补临床上依据症状体征评估主观性强之缺点,又比炎症指标检测更直观,又较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对功能性病变更敏感,且能通过反映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温度差,将病变程度量化。其可靠性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本观察结果显示,同一组患者经红外标准和临床标准评估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两者评估效能基本一致。

因盆腔红外热图的形成可能受到腹壁脂肪、疤痕、衣物、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干扰[4],故不能单纯依靠它作为诊疗评估手段,仍须紧密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本研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PID能发挥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各自优势,通过红外热像评估,客观量化地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抗感染治疗更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应当成为PID的主要治疗方法。红外热像检测可作为PID理想的诊疗评估手段和科研工具,值得推广应用。

[1]丰有吉.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5-282.

[2]吴士明,张传富,曾品菊,等.医用红外热像技术临床应用研究[J].激光杂志,2003,24(1):63-65.

[3]钟红雨,梁业安,卢桂森.红外热像图诊断慢性盆腔炎305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5,29(6):424-425.

[4]苏萍,黄东晖,熊承良.红外热像图对盆腔炎的诊断价值[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183-185.

[5]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草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7):556-55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临床路径——22个专业95个病种[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20-522.

[7]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第三册(妇产科)[S].广东省卫生厅,2003:15-16.

[8]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3-298.

(责任编辑:冯天保)

R711.33

A

0256-7415(2015)02-0143-03

10.13457/j.cnki.jncm.2015.02.069

2014-08-04

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20122049)

邱扬(1984-),男,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妇科学。

余洁,E-mail:jie-soul@163.com。

猜你喜欢

盆腔炎盆腔红外
网红外卖
闪亮的中国红外『芯』
8路红外遥控电路
TS系列红外传感器在嵌入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