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2015-10-13

人间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中道幸福观亚里士多德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陈丽娜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本篇论文首先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提出的哲学依据,并着重论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看法,幸福是善本身,是最高善,是自足,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实现活动。要获得幸福就要保持“中道”,要思辨,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最后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善本身;自足;中道

“任何民族的伦理传统的根源都是一种关于人性的看法”[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本性的认识就是其幸福观提出的哲学基础。第一,他承认作为人,肯定摆脱不了动物的本性,赶不走动物的欲望,“人天生有某种反理性的东西与理性对立着、搏斗着。”[2]所以,人性在于人的无止境的欲望。第二,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使人成为了人,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灵魂具有一种向恶的倾向,是一切生物具有的。而理性的部分是人所特有和必须有的。第三,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拥有理性的认识能力,这样人才能约束非理性,践行德性,选择至善的生活,追求幸福。第四,人与其他生物相比,更具有政治性,在社会群体的生活里,人的个人和国家的幸福才更有可能实现。第五,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

在《伦理学》的开篇,亚里士多德提到,“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3]人需要获得外在之物,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人们追求财产、名声、荣誉,并以其为目的。而这一切追求外在之物的表现的实质是在追求幸福。即行为各种各样,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必然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目标,因为“不可能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他物,如果这样就会陷入无穷后退,一切欲求就会变成无益的空忙”[3]p4而善就是人们各种活动所追求的最终目的,那么善的顶点又是什么呢?“从名称上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就是幸福”[3]p34。因为首先,“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他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4]而幸福就是人类一切行为和活动的最终目的,人们就是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的,所以幸福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最高善,是善本身;其次,幸福是自足。亚里士多德认为完满的善应当是自足,但是他所说的自足不是在人的个体性上说的,而是指人的本性是社会性的,自足是有父母、儿女、妻子以及朋友和同邦人。幸福的生活是“自足”“无待而有”,已经到达至善的幸福的人,即使再给他增加幸福,不论名利,都不会感到幸福感的增加。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不是幸福,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在这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德性论。他所说的德性不是人的肉体的德性,而是人的灵魂的德性。他从人的活动的功能上把德性分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在人的灵魂中,欲望合乎理性的那部分是伦理德性,理性对应理智德性,他用理性解释德性,用德性解释善。他认为德性是人获得幸福的前提,所以要将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结合起来,只有那些有德行、行为高尚的人才能拥有幸福。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灵魂合乎伦理德性的是低层次的幸福,而合于理智德性的才是高层次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2]p25。“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必须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即需要理性的判断。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部分,伦理德性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人的灵魂中非理性灵魂接受理性灵魂知道的那部分。理性可以指导我们选择相对于我们的适中。幸福是需要履行“中道”的。所谓的“中道”也就要求人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达,不过也不不及,保持恰到好处,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对适当的人,由适当的动机和适当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感觉。例如,慷慨是吝啬和挥霍无度的中道,自重是傲慢和自卑的中道,温和是暴躁和漠不关心的中道。

智慧有实践智慧和理性智慧,前者是面向伦理德性,与日常生活有关;后者是纯粹的理性、认识、知识,与日常生活并不相关,而这种智慧就是沉思。“理性的沉思活动,则好像既有较高的严肃的价值,又不以自身之外的任何目的为目标,并且具有他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愉快,并且具有自足性,悠闲自适,持久不倦,和其他被赋予最高幸福的一切属性都是与这种活动相联系的,如果是这样,这就是人的最完满的幸福。”显然,思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自足性,而且动物没有思辨的能力,思辨的幸福是人所特有的,具有持久性。可见,哲学家是幸福的,是因为存在于思辨的生活之中,而幸福在于思辨。沉思的生活最持久,人们不断思辨,能获得“以其纯净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2]p234。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说,沉思是最幸福的生活,从事思辨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不仅在伦理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直到今天,对于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生活领域,仍起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促使我们在当今社会的形式下重新思考幸福。当今社会中,有不少人片面追求自身的快乐,使人们私欲膨胀、纵欲无度。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则教育我们要追求单纯、高尚、适度的快乐,通过理性、自制、节制、中庸的制约使人们的快乐符合德性。幸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与片面追求快乐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要注意思辨。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除了追求物质幸福这种低层次的幸福外,还应注重精神幸福这种高层次的幸福,静心思辨,用理性指导物欲,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拥有真正的幸福。第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促使我们要注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个体幸福与整体性的关系。人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的,而幸福不仅仅是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整个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要注意建设社会幸福,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敦华.《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5。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3。

[3]亚里士多德—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4。

[4]王世朝.《幸福论——关于人·人生·人性的哲学笔记》.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11。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45-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B502.233

猜你喜欢

中道幸福观亚里士多德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