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村庄整治规划
——以余干县乌泥镇整治规划为例

2015-10-12刘鹏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建材与装饰 2015年51期
关键词:余干县樟树整治

刘鹏(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浅析村庄整治规划
——以余干县乌泥镇整治规划为例

刘鹏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统筹理念的深入人心,城市近郊区村镇的不断外拓,向城市渗透.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探索城市近郊区村庄整治规划模式,具有典型的普遍意义,本文通过余干县乌泥镇整治规划作为案例分析,探讨了城市近郊村庄整治规划的理念与方法。

整治规划;地域特色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阶段;同时也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对村镇规划更应该有理性地认识,从找到其核心优势资源入手进而确定村庄的发展性质和格局;注重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延续村庄文脉和特色达到真正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余干县乌泥镇整治规划为例从现状资源和现有问题分析入手,对如何利用资源进行规划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乌泥镇概况及资源环境特点

1.1乌泥镇综合概况

余干县乌泥镇位于鄱阳湖南岸、余干县北部,距县城10km,南接昌万公路,东邻京港高速,西至南昌70km,北靠鄱阳县仅15km,境内迎康公路、余信公路贯穿其中。镇辖区面积19km2,总人口10200人。辖乌泥居委会及乌泥、赵家、铜鼓包、港背等4个村委会。乌泥因土地黑乌肥沃而得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古以乡风淳朴闻名,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保存良好,世代以农耕和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盛产“大米、鱼虾、水禽、湖藕、白莲”等特色农副产品,享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

1.2资源环境特点

(1)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乌泥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村内两棵百年古樟,冠盖相连,遒伟壮观,覆荫面积近1500m2。它位于乌泥老村庄到迎康公路大道旁,是乌泥的天然无价之宝、兴旺发达的象征。

(2)独具特色的水田资源

鄱阳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湖清水”,为国际重要湿地,乌泥位居鄱阳湖南岸,其自然生态环境、水质、空气质量都具有较高的品质,优越的人居环境是理想的居住休闲场所。乌泥镇长年的农耕劳作,造就了大片的优质良田,田亩毗连,地势平坦,沟渠纵横,各种鸟类田间嬉戏觅食,给人心旷神怡的美感,令人观之流连忘返。

2 建设现状问题

乌泥镇内部交通贫弱,现状镇区内部道路仅有永安大道、弘正路、创新路、迎殿路及区内承担对外交通的迎康公路和余信公路,整体呈现南北相对较顺,东西联系不畅,且部分道路路面较差、路幅较窄,整个道路网络不健全;同时居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未进行统筹考虑,乌泥镇内拆迁、改建、新建住房混杂,风格各异;布局散乱、无序蔓延,造成整体风貌不和谐协调,同时对未来发展建设造成很多潜在的不利影响和问题。

3 整治措施

如何合理保护和有效更新,如何保留原有村落活力和文化延续的村民认同感,成为我们整治规划设计的重点。

3.1道路整治

规划理顺镇内原有路网,并对原有路面进行硬化,已硬化的道路进行拓宽;步行街巷采用青砖、卵石等铺地,修整破损路面;整治道路排水系统,道路修建采用统一设计模式,主要采用水泥路面或柏油路面(图1)。

图1 道路整治意向

3.2建筑整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但由于建造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大都是自搭自建,建房时多选用落后的建材,使得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非常混乱,破坏了环境美观,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也造成了土地和金钱的浪费。

在规划中我们按照两类建筑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改造措施:

3.2.1传统建筑的保护

目前镇区内存有100余栋传统建筑,其外部特征为,老砖、坡顶、1层、砖木结构,体现了乌泥镇民宅传统的风格。规划对传统民居进行维修恢复,以建筑修缮及内部更新为主,保持原有空间形式与建筑格局,保留原有居民生活的特色庭院(如图2)。

图2 传统建筑

3.2.2新建建筑的改造与整治

新建建筑改造在体现乌泥地方文化特色和以余干传统赣民居风格为原形,按照“节约集约”,以体现简洁,易改造,低投资成本为原则,通过“穿衣戴帽”模式,对民房全面改造。

整治内容包括:外墙改造装饰、门窗仿木改造、阳台花瓶栏杆改仿木栏杆、铁艺栏杆、房顶平改坡等基本内容(图3)。

图3 新建建筑改造范例

3.3重点地段详细规划

乌泥镇独特的景观有大樟树、吴家古宅以及迎康路东南部大片的水塘及农田。规划对这三处重点地段进行了详细设计。突出乌泥独特的地方特色。

3.3.1大樟树景点改造

乌泥镇两棵百年古樟树位于乌泥村弘正路旁,现状场地设施陈旧,环境杂乱。设计清理现状杂木,四周种植色叶树种和花灌木,围绕两棵大樟树形成中心景观,以开阔大草坪为主,拆除现状老式廊架与亭子,增加文化景墙,雕刻乌泥镇的历史与典故,并在大樟树下设置条石坐凳与自然块石花坛供游人休憩。在两棵樟树中间设计特色指引牌,介绍大樟树的历史。使整个樟树下成为乌泥镇的又一处美景,供村民与游人纳凉,闲谈与休息(图4)。

图4 大樟树景点整治效果图

3.3.2吴家古宅环境整治

规划保护吴家老宅,并在其周围采用自然式布局设置一处公园绿地,以吴家庭院为中心,突出乡村景观特色,兼顾健身与休闲功能,为居民提供一处环境优美、宜人,人文气息浓厚的户外休闲空间(图5)。

3.3.3迎康路东南农田水塘环境整治

规划结合现状,整治水塘边环境,清除垃圾和杂草,设置沿水塘边的人行道和沿路绿化。并对水塘对岸的历史建筑进行修复,体现乌泥新村形象,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和意境(图6)。

图5 枝叶园改造效果图

图6 水塘整治效果图

3.4村落整体环境整治

清理道路两侧至民居建筑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闲置场地,场地平整,清理垃圾,村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用具、用品规范摆放,体现整洁有序。

对沿途较大的空旷地,进行植树景观处理,选择本地乡土植物为主和经济性林木为主,在体现绿化效果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

可选择:棕榈、柚子、桃、李、板栗、枇杷等。

较大且复杂场地可以根据场地地形条件整治成台地、斜坡地,力求自然,可以使用石头砌筑边岸,高度控制在0.4~1.5m之间。整理好的场地可以恢复成农田或者菜地。

4 结语

余干县乌泥镇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为其生态农业和农村旅游休闲产业带来了发展空间。乌泥镇整治与建设规划的重点在于挖掘和传承乌泥历史人文的特色资源,以弘正路与迎康路为主轴,串联村庄的各功能组团进行整治,并在在用地布局、道路系统、公共空间、设施配套、建筑选型等方面注重与原生环境的协调和延续,在真正意义上缩小了城乡差别,建立起城乡和谐社会。

[1]张衍毓,刘彦随,王业侨.统筹城乡视角下村庄整治建设的模式与途径:以三亚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977~983.

[2]刘华松,庄飞.新农村建设与规划.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4.

TU982.29

A

1673-0038(2015)51-0100-02

2015-12-1

刘鹏(1982-),男,工程师,供职于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

猜你喜欢

余干县樟树整治
香樟树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香樟树,樟树香
奋进中的余干县第六小学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水稻和两优625高产栽培技术
余干县垦殖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