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三国:士大夫与豪门政治(五)官渡之战:为什么输家是袁绍

2015-10-10张国刚

月读 2015年10期
关键词:董卓袁绍名士

张国刚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不仅是袁绍与曹操的对决,也是三国局面开始明朗、逐渐成型的第一仗。

这场对决,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许多人的预测,包括曹营人士的预测,袁绍取胜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否则,许下都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写信给袁绍,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三国志》所有诸家评论,都肯定袁绍具有政治优势。

袁绍是标准的官N代。高祖袁安以下,四世皆为三公,门生故吏众多,“势倾天下”a。当朝还有叔父袁隗为太傅。袁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名士,“不应辟命”,拒绝出仕。中常侍宦官赵忠等对此很有意见。叔父袁隗命其出山,毋为家祸,袁绍才应召进入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府。这说明袁绍怂恿何进诛杀宦官,是其来有自的。

公元190年,关东盟军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作为渤海太守,势单力薄。他之所以被推为盟主,并不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由于政治优势。董卓任命的冀州牧韩馥,作为渤海太守袁绍的上司,处处为难他,甚至阻止其发兵。那么,袁绍的政治优势在哪

里呢?

原来,袁绍起兵后,董卓诛杀了袁隗和袁氏家族之在京都者。“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a家族的蒙难,激起了各地豪杰的悲情,都愿意追随袁绍起兵。

总结起来说,袁绍为世家子,其家族四世三公,是东汉王朝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袁绍本人是名士,在士林中有一定号召力;袁绍家族被董卓所杀,唤起了大家的同情。

可是,从当年共同歃血为盟(誓师大会)讨董卓,到诸家分道扬镳,乃至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曹操,其间共十年。这十年间,袁绍把自己的政治资本输得精光。

应该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符合汉灵帝生前意愿的,汉灵帝委托蹇硕的,就是这件事,只是蹇硕没有做成。但是,这件事袁绍反对,为此他不仅与董卓闹僵,更与献帝产生了隔阂。

董卓初入洛阳,招纳贤士,重用被禁锢废弃的党人名士,就此而论,这本应是贯彻了东汉党人名士的意志,也符合袁绍的立场。名士王允之所以留下辅政、蔡邕之所以出山b,就有这层原因。及关东军讨董卓,董卓就破罐子破摔,胁帝西迁。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难道真的是为了勤王吗?值得怀疑。因为汉献帝之拥立,并不符合袁绍的意图。在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袁绍有三错:

首先,公元190年,袁绍曾谋划推举幽州牧刘虞为帝,遭到曹操等人的反对,就连刘虞本人也坚决不干。这使人怀疑,袁绍起兵讨伐董卓,无非也与董卓一样,冀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袁绍对于献帝的不忠,昭然可见。假如,你是其时的豪杰,会如何看袁绍的政治

投机?

其次,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大交兵,献帝成为双方争夺的人质,幸而出逃,一路颠沛流离,东向京洛,后面还有李傕、郭汜的追逼。冀州士人建议袁绍利用这个机会勤王,迎护汉献帝。如沮授就向袁绍建议:“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提出西迎献帝,建都邺城,以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讨伐不听王命之人。这本是彰显袁绍政治资本的好事,可是袁绍却听不进去。汝颍名士淳于琼、郭图反对沮授说:“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a袁绍竟然听从了他们二人的意见。假如你是其时的豪杰,怎么看袁绍政治立场的短视?

袁绍在迎护献帝的问题上,采取了回避态度,再一次失去了高举政治旗帜的机会,拱手把机会让给了曹操。公元196年,曹操迎天子,迁都许下,看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袁绍竟异想天开,想让曹操将天子迁都鄄城,以便密近于己,被曹操断然拒绝。

第三,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称帝,遭到曹操和吕布的轮番打击,不及两年,穷困败落,于是“遣使归帝号于从兄绍”,并说:“禄去汉室久矣!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谨归大命,君其兴之!”b对于这种不靠谱的做法,袁绍居然甘愿接受,还遣长子袁谭在青州接应。袁术途中遭到刘备等人的拦截,吐血而亡。

大约是被弟弟的转让皇位所触动,就在这个时候,袁绍竟然想自己称帝,故授意主簿耿苞,密劝自己登基,又把耿苞之言拿来征求军府将士的意见,结果遭到部下的一致反对。袁绍为了顾全自家面子,乃杀耿苞为自己脱罪。这一做法,不仅使自己丢了信誉,也使那些政治上坚定、真正支持自己的人寒了心。假如你是当时的豪杰,怎么看袁绍政治上的野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官渡之战爆发了。对于曹操的进攻,也就是对汉家朝廷的进攻,《后汉书·袁绍传》记载道:“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转盛,贡御稀简。主簿耿包密白绍曰:‘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不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于是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

这里说得很清楚:一是袁绍虚骄,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了,并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二是耿包(即耿苞)授意启动称帝之议,遭到幕府的一致反对,耿包作为替罪羊被杀,暴露了袁绍的政治野心;三是在这种情况下,袁绍才决议征讨曹操,其实是举兵指向朝廷。

总之,袁绍家族作为东汉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在一系列政治事变中,看不出他的忠诚。相反,他政治上投机取巧,首鼠两端,短视自私的缺点和不臣之心,都暴露无遗。所有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断地削弱其政治号召力和公信力。荀彧是公元192年就离开袁绍的,郭嘉也在此后不久投奔了曹操,我想不能不与这一点有关系。联想到袁绍当年出馊主意,极力劝何进招董卓进京,只能说,缺乏政治头脑,目光短浅,是他一贯的政治短板。

现在袁绍十万大军打过来了,双方实力悬殊,都在争取周边割据势力的支持。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有许多人看好曹操。诸如南阳张绣的谋士贾诩、凉州牧韦端的幕僚杨阜、荆州牧刘表的幕僚韩嵩等。

张绣本来与曹操有仇a,贾诩劝说他归附曹操,理由是:第一,曹操有政治优势,“奉天子以令天下”。第二,归曹后我方的相对优势,“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第三,曹操大度,不会记私怨,“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杨阜的说法是:“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

韩嵩的理由是:“曹操善用兵,贤俊多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移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b

总之,贾诩强调的是政治优势,杨阜强调的是军事才能,韩嵩还加了一条“贤俊多归之”的人才优势。这些人都主张在袁曹之间,选择曹操。官渡战争前夜,人心向背于此可见。

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曹操方面的反应如何呢?“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大约代表惧怕者,他对谋士荀彧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士也,为之谋;审配、逄纪忠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将也,统其兵。殆难克乎!”

荀彧的回答耐人寻味:“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逄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曹操的分析则是:“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曹操和荀彧二人有两点看法,高度一致。一是袁绍兵员虽多,但是部署、调度之法,却不高明。二是政令不一,互相势不相容。只是荀彧把具体人事纠纷讲得更具体罢了。

袁绍用兵不及曹操,这在当时是有公论的。

在关东军讨董卓之际,鲍信就持此看法,坚定地看好曹操。当时,最卖力的是曹操和孙坚。袁绍却在事后利用冀州牧韩馥内部的矛盾,抢夺冀州地盘。同时,在田丰、沮授等人的辅佐下,攻下幽州、并州、青州。袁绍攻打幽州公孙瓒的时候,显得尤其吃力。史称:“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袁绍想休兵讲和,公孙瓒不答理他,照样增修守备,自信地对幕僚长关靖说:“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a从公元191年到199年,双方的杖打了十年,只是由于公孙瓒的内部军事部署有误,才被袁绍有机可乘,公孙瓒失败自杀。这是在官渡之战的头一年。袁绍虽胜,却不能掩盖其在军事上花拳绣腿的本质。

袁绍用兵不及曹操,最重要的表现,是对于战争时机、事宜的把握,“多谋少决,失在后事”。

先说时机。袁绍与公孙瓒打了近十年仗,勉强取胜后,就要去攻打曹操。沮授说,现在时机不对。“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当今之务,“宜务农息民,先遣使献捷天子。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沮授的意思是必须找到一个进攻曹操的政治由头。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后,可采取长远经营,以逸待劳之策,“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舡,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否则的话,现在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们举师南向攻之,“于义则违”,“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袁绍不但不听,反而分解了监军沮授的兵权。

再说事宜。公元200年正月,刘备在追讨袁术的过程中,伙同董承等人谋害曹操的事情泄露,曹操要去讨伐占据徐州的刘备。冀州别驾田丰建议袁绍乘着曹操与刘备连兵未解之机,“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这也正是曹操部将担心的事情。可是,“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两军对决,竟然以小儿子生病,需要照料,放弃进攻的时机,简直不可思议!难怪田丰气得举杖击地,大呼: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生病失去这个奇袭的机会,可惜啊,可惜啊。郭嘉曾经在袁绍手下干过一段时间,他就预料到事情会是如此:“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a

待到曹操击破刘备,还军官渡,袁绍儿子的病大约已经好了,“乃议攻许”。田丰反对说:“曹操既破刘备,则许下非复空虚。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放弃这样一个完全之策,却“决成败于一战”,有这个必要吗?“若不如志,悔无及也。”可是袁绍不仅不听,反而因为田丰强谏、沮众,把他关押起来。难怪“十胜论”说他“是非不可知”b了。

乌巢是袁绍屯粮重地,生死咽喉。当发现曹操亲自袭击乌巢时,他不能听从张郃、高览的正确意见,紧急调遣重兵死命救护自己的命门,却听从郭图攻打曹营的谬计。结果,乌巢被烧,军心崩溃,曹营也没有拿下。用兵之轻重缓急,懵然无知,所谓“兵多而分画不明”,何其

然也!

袁绍用兵不行,还突出表现在用人不行上。他重用的那些高级将领,诸如颜良、文丑、淳于琼等,有匹夫之勇,无统御之才。即使有才华的大将,如张郃,在袁绍手下也表现平平,反而在他投降了曹操之后,成为了一员智勇双全的猛将。

袁绍运筹帷幄的谋士,除荀彧、郭嘉先后离去外,田丰、沮授的正确谋划,他都听不进去;掌管内务决策的,如审配、逢纪专断自恣,郭图嫉贤妒能。学术界已经注意到,袁绍内部存在两个对立的名士集团,即汝颍名士集团和冀州名士集团。比如,审配、田丰、沮授是冀州名士,郭图、淳于琼、许攸是汝颍名士。他们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实际决策上,并不完全按地域分派。如审配、郭图与田丰、沮授不睦,在是否发动对曹操的进攻上,田丰、沮授都持谨慎态度,郭图、审配则支持攻曹。审配自己不干净,还以贪渎之名逼走了许攸,郭图自己的形式判断失误,却气走了冀州名将张郃、高览。“十胜论”中说道袁绍内部“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荀彧分析他们“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绝非虚言。最后许攸叛变出走,完全如荀彧所料。其实,这里不仅有殄域之见,更重要的还是权益之争。而在这个问题上,主帅听断不明,心胸狭窄,才是内部冲突、争权夺利的根本

原因。

总之,袁绍为什么失败了呢?“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政治野心很大,操作的智谋却不够;表面威武,内心忌刻,却没有统一内部意见的足够权威;兵员虽多却不善部署,将士骄横而政令矛盾。

你看,曹操看得多准啊!

猜你喜欢

董卓袁绍名士
于右任:一个做官的“名士”
区广安
三国鼎立之王允计除董卓
眼力与气度
论魏晋名士百态相
袁绍其实不无能
王允计除董卓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李邕题三字半匾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