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自贸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路径选择

2015-10-08李西娜

科技视界 2015年27期

李西娜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自贸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自由贸易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国自贸区建设外要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美国的高标准挑战,内要面临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度改革和转型的压力。从中国自贸区战略全局考虑,建设高标准的自贸区符合中国长远利益,但面临阻力也随之增加。我国需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形成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需进一步加快推进自贸区战略的实施,通过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中国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新贡献。

【关键词】中国;自贸区建设;战略路径

1 自由贸易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1.1 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构,中国自贸区需争取更多主动权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再度抬头, 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影响力, 继续居于全球价值链顶端, 加快了重构国际经贸规则的步伐。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过积极推进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 定 》(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服务贸易协定》(TISA)等谈判进程,重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在环境、劳工、中立、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方面提出更高标准, 以期未来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国际经贸规则的重构对中国外部空间的拓展形成较大压力, 但也要求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重大自贸区谈判, 进一步融入国际规则体系,并争取更大的规则制定主动权。

1.2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中国自贸区的引领作用亟待增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开放型经济已达到新水平。然而,中国的贸易结构仍需升级,利用外资质量有待提升,对外投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因而还需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10多年来,中国的自贸区建设不断推进,促进了与自贸伙伴贸易和投资的增长,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它们的国际竞争力,为它们提供了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 增加了消费者的实际利益, 实现了与自贸伙伴的互利双赢, 对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中国自贸伙伴数量仍相对较少,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尚未建立自贸关系。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实施面向全球的自贸区战略,争取与主要经济体开展自贸区建设, 拓展自贸区网络,搭建开放平台,更好发挥自贸区对开放型经济的引领作用。

1.3 原则制定面临现实压力

长期以来, 中国在自贸区谈判中坚持遵循与世贸组织相一致的原则, 已签订的自贸协定在规则层面均依据世贸组织相关协定的标准。例如,在服务贸易领域采用正面列表的方式, 在贸易救济领域不超出当前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等。当前,在 RCEP 和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中, 一些国家提出了新的规则,例如,要求服务贸易采用负面清单列表方式, 要求给予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 要求采用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要求提高透明度等。中国要接受这些规则和标准还面临许多现实压力。一方面,许多法律法规需要调整,许多行政成本也会因此增加;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可能带来的经济安全风险有待全面评估, 这也导致一些协定谈判因为这些规则层面的因素而陷入困境。

2 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战略路径选择

2.1 完善国家自贸区战略的顶层设计

加强国家自贸区战略顶层设计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明确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内,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尤其是途经国内的主要国际贸易通道。譬如,世界集装箱分跨洲际的主干线,以及主干线连接国家的主要支干线等。尤其是中国要考虑除了传统的国际贸易通道外,还需考虑目前正在推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未来重要的世界贸易通道。第二,要明确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内,流经国内的主要国际贸易通道。重点要将连接长江经济带至新疆至中亚地区通往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俄罗斯东、西线天然气管道,中国至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经济带,中国与缅甸、印度的主要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等纳入其中。第三,要分段标出国内主要国际贸易通道地理位置和地况地貌。

2.2 围绕我国主要国际贸易通道推进自贸区建设

要围绕着我国主要国际贸易通道进行自贸区建设,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要以途经我国的国际贸易通道为基础,实施国家自贸区战略建设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内陆沿江和内陆沿边的开放,自贸区自然成为内陆沿江和内陆沿边的开放重要措施。目前,我们在强调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外段的互联互通的同时,更要重视和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内段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下决心在国际主要贸易通道上建成具有一定流量的铁路交通运输干线;在国际贸易交通干线沿线规划兴建枢纽型城市;要以这些城市为依托建设自贸区,并带动综合物流和货物中转所需要配套的产业发展。自贸区战略是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贸区也是随着国家战略需要而有选择地进行建设的。

2.3 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由于各国国情存在差异,政府在实际运作中采取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国外大多数自贸区均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通过成立国家专门组织,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性。目前,我国自贸区由国务院审批,地方政府经营,难以克服政出多门、政企不分以及中央、地方多头管理的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可以选择单一的管理模式,同时设立自贸区委员会来进行监管,弥补单一管理的不足。在具体实施上,参考爱尔兰香农自贸区“政府主导、服务企业”的经营理念,可由政府或其隶属的组织、企业对自贸区的运营进行统筹规划,简化企业入区审批步骤,定期对区内基本设施进行维护,放松对区内企业的监督。政府发挥其经济职能,凭借税收、融资等手段进行资本集聚,消除私人投资资金链断裂的后顾之忧,以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需借鉴国外自贸区政企分离的管理模式,建立与负面清单相应的监管方式,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度。

2.4 推进外汇和金融管理模式创新

我国自贸区必须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加快对外汇、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在外汇领域,确保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制度相对一致,并对经常项目实施外汇收支完全不核销政策,放宽企业购汇和偿还外汇贷款的限制,让区内外企业享有同等的经常项目购汇权和融资权。同时,外汇局应引进高效的外汇收支、管理、监测系统,简化和取消外汇审批事项,着重建设金融领域的外汇管理、监测预警平台。此外,应鼓励区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为其开通用汇便利通道,并适时允许国外银行和基金公司的介入,为区内货币、资本市场注入新鲜血液。在金融领域,依据“巴塞尔协议”等国际准则,制订全面的金融改革方案,增加期货买卖、财政融资、金融期权和保险、银行咨询以及审计、法律支持等新兴服务。另外,允许在自贸区内设立离岸金融中心,区内企业可推出一系列外汇金融衍生品,提升区内资本市场的活力,加快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促进外资的合理有序流动。同时,适当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自贸区的限制,以发挥外资的累积和空间集聚效应。

[责任编辑:邓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