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相的审判室

2015-10-08黄伟

检察风云 2015年17期
关键词:有罪陪审团被告

黄伟

12位普通的美国公民,他们素不相识,却因为一桩刑事案件坐在了一起,组成了断言他人生死的陪审团。被告是一位年仅18岁的男孩,他被指控谋杀了自己的生父,法庭上出具的一系列证据似乎都不容置疑地将这个男孩推向了法律牢笼的边缘。正因为如此,12名陪审团成员最初以11:1的压倒性优势同意对这个男孩作出有罪判决。然而,那个迟疑的、孤立的唯一一位反对者,掷地有声地表达了自己对多个证据细节的疑义。在他的感染下,投票局势被彻底地扭转。整个表决过程经历了七轮跌宕起伏的挣扎,同意有罪判决的成员越来越少,直到最后所有人都认定对被告的归罪无法排除“合理怀疑”,最终被告被宣判无罪。

《十二怒汉》是法律电影史上一座绕不开的丰碑。有人说,它展现了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坚守与张力。也有人说,它的伟大在于让司法正义的理念扎根在美利坚民族的土壤里。然而,在这些迷人的价值理念背后,电影似乎还在传达着更深层面的思考,关于法律与事实的关系,关于人类如何认识客观真相……

法律是一种制度安排,它的本意是为遭受损害的个体提供权利救济,阻吓和惩罚那些侵犯他人权益的个体。自古以来,我们对压迫的反抗和对正义的诉求,都赋予了法律和它的执行者们太多的神圣光芒。我们始终相信,法律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它让真相重见天日,让沉冤昭雪,让奸邪自食其果。然而,历史一再告诫我们,法律并非无所不能。相反,由于使用者的自负,法律时常让我们失望。正如我们终于意识到20年前被立即执行死刑的呼格吉勒图并不是凶手时,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一声叹息。当我们试图通过法律去揭开事实的面纱时,真相总是像镜花水月,看似触手可及,事实上常常是虚无的。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当我们的视力所及还只有几公里时,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通讯工具了解几万公里以外的世界。我们的注意力被撕扯得支离破碎,而我们需要对客观真相作出的判断却越来越多。人们的理智演化远远没能赶上世界复杂化的脚步,大多数时候,我们是盲目、愚昧的。

正如《十二怒汉》中原本投赞成票的那11个人:有的人对他人命运的关切甚至比不上一场棒球比赛,他敷衍一个年轻的生命却丝毫没有羞愧;有的人刚愎自用,对于与自己相悖的判断缺乏审视的耐心,他们不愿相信自己有可能是错的;有的人充满偏见而不自知,他们给不同的人群贴上了刻板的标签;有的人优柔寡断,他没有自己的立场,当其他人都举手认定被告有罪时,他也缓缓地举起了自己的手,以让自己与别人保持场面上的和谐。

影片中由12名普通个体组成的陪审团,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小小缩影。大多数时候,当我们面对与自己不那么相关的事务时,我们冷漠、刚愎自用、充满偏见、优柔寡断、随波逐流。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而总是自负地认定客观的真相唾手可得。因此,与其说《十二怒汉》是对陪审团制度的赞美,不如说它表达了对陪审团制度的深深忧虑。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英雄主义人物出现,这个18岁的男孩将成为又一个人性弱点的牺牲品。我们自认为已经认识了事实的真相,可以快意恩仇地挥动法律的达摩克斯之剑,然而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没有人可以斩钉截铁地断言。

所以,我们为真相保留可错的余地,这大概是世界唯一的真相。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有罪陪审团被告
他们就是“有罪”
双被告制度的检视与重构——基于《行政复议法》的修订背景
直击现场:“我单位成了被告”
回到规范分析:克隆人行为是否有罪的方法论审视
关于建立“人民陪审团”制度的构想
我被告上了字典法庭
大陪审团迷思
俄罗斯陪审团制度:观察与展望
分期还款约定落空 债权人主张全数还款未获支持
应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