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地方军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简史

2015-10-08李宗蔚

重庆行政 2015年4期
关键词:讲武堂区队学制

□李宗蔚

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地方军校
——云南陆军讲武堂简史

□李宗蔚

在我国云南省有一所军校,在创办之初它就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为“清末三大讲武堂”。在民国时期它又与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并誉为“民国四大军校”,它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一、创办背景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办是在清末“新政”军事改革的历史前提下,在云南新军中下级军官缺乏的地方背景下,在云南留日陆军士官学校学生归来的人才基础下“应运而生”的。

(一)历史前提。二十世纪之初的中国,时值清朝末年。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清政府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改革,俗称清末“新政”,其中军事方面变革主要有两项:一是裁撤地方绿营,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式陆军(简称新军)36镇;二是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要求地方各省于省垣设讲武堂。

(二)地方背景。以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为契机,时任云贵总督的丁振铎在云南昆明成立督练处,筹办新军。经过数年努力,云南新军于光绪34年(1908年)编成,列为陆军第十九镇。云南新军编成后,面临着中下层军官缺乏的情况。据1910年呈报的《陆军第十九镇报告表》统计,十九镇全镇官佐缺编六十名,其中与军事指挥直接有关的军官缺编二十四名。

(三)人才基础。清末“新政”以来,云南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受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云南留日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选择入读日本军事类院校。据统计,在1907~1911年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云南籍学生共26人,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李根源、唐继尧、张开儒、谢汝翼、庾恩旸等。这批云南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多数返回云南,并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

在清末“新政”军事改革的历史前提下,在云南新军中下层军官匮乏的地方背景下,在云南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返回云南,并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的人才基础上,1909年9月28日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式开办,以李根源为监督(后任总办),张开儒为提调,唐继尧、谢汝翼、庾恩旸等为重要军事教官。

二、发展沿革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至1935年停办,共办学26年,招生二十二期,培养中外学员9000余人(含正式班、培训班),共分为三个办学时期:

(一)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期(1909~1911年)1909年9月,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分甲、乙、丙、附班、特别班等班次招收学员,史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期、二期、三期。

第一期招生对象为陆军第十九镇在职军官,学制1年,共招生两次,分为甲班一期、二期。其中甲班一期登记在册学员66人,二期登记在册学员49人,分步、骑、炮、工、辎重等五个兵科教学。

第二期招生对象为云南巡防营军官(陆军第十九镇外其它云南地方军队),学制1年,共招生两次,分为乙班一期、二期。乙班一期登记在册学员61人,二期登记在册学员33人,分步、骑、炮、工、辎重等五个兵科教学。

丙班(第三期)招生对象特殊,由社会16岁以上具有中等文化年轻才俊及陆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学生组成,共339人,学制2年半,分步、骑、炮、工、辎重等五个兵科教学。1910年5月,云南陆军讲武堂又设附班,招收优级师范毕业生27人入学。同年7月,为尽快培养云南新军军官,又从丙班中挑选100名学员组成特别班,提前分兵科教学,学制2年。

(二)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时期(1912—1928年)辛亥革命后,云南建立“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1912年,时任云南军都督的蔡锷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至1928年为止,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共办班16期,史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至十九期。

第四期开班于1912年,编为甲班,招生对象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期丙班因参加云南辛亥起义而未能正常毕业的人员,约有学员120人,学制14个月。

第五期开班于1912年,编为乙、丙两班。乙班招生对象为滇军现役下级军官,丙班招生对象为学生。两班约有学员150人,学制2年。

第六期开班于1914年,又名将校班,学制半年,招生对象为随军北伐入黔的滇军中下级军官及各省军校学员,共有登记在册教官38人,学员119人,分两个区队,步、骑、炮、工四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78人,骑科12人,炮科17人,工科12人。

第七期开班于1914年,又名将校班,学制半年,招生对象与第六期相同,共有登记在册教官27人,学员133人,分两个区队,步、炮等两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117人,炮科14人,分科不明2人。

第八期开班于1915年,招生对象为云南陆军测量局学员,共有学员150人,分编两班,学制半年。

第九期开班于1915年,招生对象为云南警察学校学员,共有学员50人,学制3个月。

第十期开班于1915年,学制一年半,招生对象为中学以上学历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35人,学员419人,分三个区队。不分科教学。三个区队人数分别是一区队182人,二区队180人,三区队57人。

第十一期开班于1917年,毕业于1918年2月下旬。招生对象与十期相同,为中学以上学历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32人,学员216人,第十一期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67人,骑科40人,炮科47人,工科62人。

第十二期开班于1917年8月底9月初,共开设普通班、将校班等两个班次。普通班学制两年半,招生对象为中学以上学历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49人,学员141人,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73人,骑科16人,炮科25人,工科27人。将校班开班招生对象为滇军中下层军官,学制半年,共有登记在册教官21人,学员229人,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163人,骑科19人,炮科20人,工科18人,分科不明9人。

第十三期开班于1917年12月10日,1920年4月毕业,学制两年半,,招生对象为中学及以上学历者及滇军中下层军官,共有登记在册教官68人,学员239人,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五个区队教学,其中步科一区队65人,二区队65人,骑科三区队35人,炮科四区队48人,工科五区队26人。

第十四期开班于1919年,学制两年半,招生对象为中学及以上学历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69人,学员427人。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六个区队教学,其中步科一区队80人,二区队82人,三区队78人,骑科四区队34人,炮科五区队84人,工科六区队69人。

第十五期开班于1921年,学制2年半,招生对象为中学及以上学历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82人,学员375人,共分两个区队,实行区队内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

第十六期开班于1922年3月,学制半年,招生对象为滇军中下层军官,共有登记在册教官51人,学员435人,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350人,骑科19人,炮科31人,工科35人。

第十七期开班于1923年,1924年8月毕业,学制2年,招生对象为滇军中下层军官、青年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54人,学员226人。共分三个教授班,实行教授班内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

第十八期开班于1924年,1925年5月毕业,招生对象为滇军中下层军官、青年学生,共有登记在册教官84人,学员313人,分步、骑、炮、工等四个兵科教学。其中步科232人,骑科15人,炮科49人,工科17人。

第十九期开班于1928年,同年6月毕业,招生对象为滇军中下层军官,共有登记在册教官112人,学员584人,分八个区队教学。其中一区队57人,二区队58人,三区队49人,四区队73人,五区队71人,六区队120人,七区队109人,八区队47人。

(三)云南军官教导团时期(1929~1935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勒令地方各省停办军校。云南省地方政府因国防需要,在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下,特别开办云南军官教导团三期,史称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十期、二十一期、二十二期。

第二十期开班于1929年1月1日,于1931年5月31日毕业,以龙云为团长,共有登记在册教官人数115人,学员1095人,分步、骑、炮、工、宪兵、经理、交通等七科教学,其中步科888人,骑科28人,炮科32人,工科40人,宪兵科31人,经理科39人,交通科37人。

第二十一期开班于1930年4月1日,于1932年8月30日毕业,以龙云为团长,共有登记教官108人,学员672人,分步、炮、工等三科教学,其中步科515人,炮科78人,工科79人。

教导团三期(第二十二期)开办于1932年4月1日,于1935年1月31日毕业,以龙云为团长,共有登记在册教官114人,学员517人,分步、炮、工、航空等四科教学,其中步科273人,炮科61人,工科155人,航空科28人。

三、治学特点

根据同学录、入伍生记等相关史料,可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治学特点总结概括如下:

(一)从治学思想上看,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坚忍刻苦”为治学思想,提出“爱国”、“革命”、“振兴中华”等治学理念。关于“坚忍刻苦”治学思想,是这样记载的:“夫坚忍刻苦者,为学之要,立身之本;军人之生活,坚忍刻苦之生活;军人之修养,坚忍刻苦之成绩实验也”。关于“爱国”、“革命”、“振兴中华”等治学理念,是这样记载的:一是爱国,“当此外患内讧、波谲云诡之际,欲免除奴隶牛马之惨,不能不惟我军人是赖”。[二是革命,“虽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训,然前途未艾,祖鞭当着,发扬光大固在青年,要亦有充分之学识,精密之训练,方可语此。”三是振兴中华,“兹国难日亟,正英雄用武之秋,自宜声应气求,团结一致,共御侮以图存,抒难而兴邦,行见光我民族,耀我神州”。

(二)从日常管理上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以第十三期学员日常管理为例。为了让该期学员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云南陆军讲武堂专门设置了3章10节11表66款规定,对学员进行监管。3章为规则、琐记、表册。10节以杂项规则、值日勤务、卫兵定则、武器使用规则等为代表。11表以风纪卫兵报告表、时间基准表、学术预定计划表、学科预定计划表等代表。66款规定有以下5大类:1、公共场所管理规定,19款;2、日常活动管理规定,8款;3、值班管理规定,18款;4、物品使用管理规定,19款;5、检查规定,2款。

(三)从教学安排上,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学安排可谓是紧凑合理。以十三期教学周时间安排为例,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十三期教学周时间安排为:周一至周五为学员正常上课时间,早5点起床,晚8点半休息。上课时间每天必须分早晚进行两次共2小时的学科学习,两次共2小时的术科学习,两次共4个半小时的操场操练。除此以外,根据学习安排,还会安排夜课或夜间演习。周六为教官检查学习成果时间,周日为休息时间。

(四)从学期设置上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期设置可谓是合理科学。以第十二期普通班学期设置为例。十二期普通班两年半的学习生涯被安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入伍期,又称脱胎换骨期,学时约6个月。本阶段主要是对从未接触过军事领域学员进行基本军事素养的教育,使之初步具备作为军人应有的面貌和素质。第二阶段为学习期,又称入校期,学时约1年。本阶段主要是对学员进行公共学科和专业兵科教学,使之初步掌握作为初级军官应有的军事理论知识。第三阶段实习期,又称见习期,学时约8个月。本阶段主要是将学员派至滇军部队当差,使之将前一阶段学习到的军事理论知识化为实践。

(五)从课程编排上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课程设置可谓是专业科学。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在校期间既需要学习普通学科课程,即公共科目,又需要学习步、骑、炮、工等四大兵科的专业学科课程。公共科目分基本军事学科和应用军事学科。基本军事学科有9门课程,应用军事学科有4门课程。四大兵科的专业学科课程又可分为学科和术科。步科学科课程有6门,术科课程有8门;骑科学科课程有8门,术科课程有11门;炮科学科课程有5门,术科课程有11门;工科学科课程有11门,术科课程有12门。

四、深远影响

尽管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办学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有迹可查教官及学员人数不到万人,但这所军校仍然走出了一大批风流人物。他们对中国革命史、军校史、抗战史,亚洲殖民地解放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在云南辛亥起义中成为其中主力军。1915底为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组成护国,打响了护国讨袁战争的第一枪。据战后统计,护国前三军营长以上军职中,云南陆军讲武堂占据比例达85.5%。

(二)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1924~1927年)云南陆军讲武堂以王柏龄、林振雄、帅崇兴、刘耀扬、叶剑英、徐成章为代表的师生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建设,他们先后成为黄埔军校的重要教官,并对这所被誉为国共两党“将校摇篮”的学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年)在敌后战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学员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第十二期学员叶剑英担任八路军参谋长,第十七期学员周保中担任东北抗日联军军长,他们积极出谋划策,指挥部队主动出击,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正面战场,云南省政府主席,第四期学员龙云先后派出以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的滇军部队出省抗战。抗战八年,以唐淮源、寸性奇、陈钟书、王甲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首批抗日英烈)为代表的数千讲武堂师生,长期奋战于抗日前线,并最终为国捐躯。

(四)朝鲜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员亦积极参与其中。第十二期学员李范奭、十七期学员崔庸健作为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核心成员长期活跃于我国东北和朝鲜境内,抗击日军。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1945年8月15日朝鲜获得解放,1948年8月15日、9月9日,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别在朝鲜半岛两端建国,李范奭担任大韩民国第一任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崔庸健担任朝鲜人民军总司令。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责任编辑:胡越

猜你喜欢

讲武堂区队学制
冯庸毕业学校考证
国有煤矿基层区队“微腐败”的治理和预防
“癸卯学制”与晚清女子教育
新形势下煤炭区队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大学推出“弹性学制”值得期待
清末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创办时间与创办者诸家观点辩证
“讲武堂”里抓李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