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驻岁月:在马来西亚的日子

2015-09-29胡正跃

世界知识 2015年18期
关键词:使馆大使华人

胡正跃

2001年9月至2004年2月,我在马来西亚当大使。

马来西亚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常驻新加坡期间,我曾多次往访。槟城、云顶、马六甲、刁曼岛都去过,新山更是近在咫尺,有时周末还过去买菜。

没有正式递交国书就开始了大使生涯

1997年离开新加坡回北京后,我便出任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东南亚事务的副司长,前后多次随领导人访问马来西亚。在北京也参与接待过马最高元首和马哈蒂尔总理来访。在多边场合,中马两国领导人经常举行双边会晤,我们便有机会随团工作。那几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马来西亚又是重灾区,马哈蒂尔总理十分重视中国的作用。中马两国协调立场,着力推进多领域的互利合作,两国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我是2001年6月在华盛顿接到任命通知的。此前,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乔治城大学做访问学者,重点研究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接到通知后,我便匆匆收拾行囊,打道回府,做赴任准备。

就在我赴任前,美国发生了9.11事件,世界政治版图随之改变,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于9月19日从北京直飞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抵达时已是傍晚时分。我随即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强调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在任内全力以赴,为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做出贡献。

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坐落在吉隆坡市繁华的安邦路上,离著名的双峰塔仅几分钟车程。我们的邻居有好几家大使馆,包括泰国、英国和美国等。

中马两国于1974年正式建交,我是中国派驻马来西亚的第九任大使。使馆院子面积较大,有三万多平米,办公楼外观尚可,但楼宇设施已经陈旧,办公条件也比较落后。

由于马来西亚时任最高元首在新加坡养病,我和其他几个国家的新到任大使只好耐心等待。不过,马来西亚外交部很快安排我向其礼宾司司长递交了国书副本,这就意味着我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礼节性的拜会活动了。

此时离我国国庆招待会的日子越来越近。经与马来西亚外交部商量,我馆的招待会仍以代办名义发邀请,但活动进行到一半时,新大使可以到场与各方嘉宾见面。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马方办事的“灵活性”。这是一种典型的马来文化,凡事商量着办,让双方都能感受到舒适度。引申一点说,中马建交几十年来,两国关系总体在平稳中前进,没有遭遇过大起大落,这应该是与双方打交道的方式密切相关的。良好的沟通是最重要的相处之道,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这样。这是我就任驻马大使后的第一点感受。

递交国书后开始了密集的拜会活动

过了几周,马方决定由来自丁加奴州的代理最高元首端古·米詹出面接受国书,地点在皇宫。马来西亚官方派礼宾车到使馆迎接,要求我和随行人员着燕尾服提前一小时到场,先进行彩排,包括前行、后退多少步和呈递国书的动作等。值得肯定的是,马方要求先书面交换我的颂辞和最高元首的答辞,这样就使现场的活动轻松了许多,气氛更加亲切友好。

那次同我一起递交国书的有瑞典、西班牙、美国新任驻马大使。此后几年,我们几位在参加使团活动时也经常被安排在一起,成了很好的朋友。

递交国书后,我便开始了密集的正式拜会活动。我首先拜会了马外交部长和其他多个部门的内阁部长或副部长。各方对我的到任表示欢迎,介绍了对华合作的具体设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待。一圈拜会下来,我感到中马两国关系的基础很扎实,可推进的合作领域很广泛,两国正迎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除内阁部长外,我还见到了时任副总理巴达维。我在担任亚洲司副司长时接待的第一位到访外长便是巴达维先生。记得当时他们夫妇二人从韩国飞抵上海,我奉示专程到上海接机。此后在双边交往场合每次见面他都称我为老熟人。此次对我出任驻马大使,他表示欢迎,指示马外交部对我的工作给予充分支持。

时任国防部长纳吉布先生对华也比较了解,其父敦拉萨总理于1974年毅然决定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开启了东盟国家同中国建交的先河。纳吉布本人曾以国防部长、教育部长的身份多次访华,同我国教育部、国防部分别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对我的拜会及之后中国军方代表团的到访,他都给予了充分礼遇。每年开斋节他都邀请我出席他的家宴。

若干年后,巴达维和纳吉布分别当上了马来西亚第五、第六任总理,但在见到我时仍以“阁下”相称,并亲切地称我为马来西亚的老朋友。

当大使功夫在平时,出彩则在关键时刻

中马两国政党、议会交流很热络。马来西亚有个执政联盟即国民阵线,其中最大政党是以马来民族为主体的巫统,其次是以华人为主体的马华公会和民政党,此外还有以印度人为主体的国大党等。上述政党同中共都有正常交流。巫统每年一次的党代会都邀请中共派代表出席。作为大使,我并非代表团成员,但可与外交使团一起旁听大会的开、闭幕式。至于其他几个执政党,我们也利用拜年和出席相关活动等机会,尽量保持经常联系。

马来西亚议会分上、下两院,它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我们经常联络的对象。我在吉隆坡那几年,上院主席是华裔政治家丹斯里郑永森先生。他是马华元老,曾受敦拉萨委托带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马方欲建交的意愿。他也是我到任后第一位前来使馆出席晚宴的嘉宾。当时的下议院议长为扎希尔先生,他为人谦和,对华非常友善。有一次,我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到访,希望拜会马哈蒂尔总理。我直接向两位议长提出,会见时,两位议长均陪同出席,这是对我工作的很大支持。

我平常见到马哈蒂尔总理的机会也比较多。一是因为中国高级代表团来访较频繁,他都尽可能接见;二是使馆举办的很多节庆活动他都前来参加。更多的场合则是外国高级代表团到访的时候。马方的礼宾习惯,是凡有外国领导人到访,各国外交使节全体出席欢迎仪式,部分国家的大使还应邀出席欢迎晚宴,每次有十几位。而中国大使出席此类晚宴的频率相对较高。我猜可能是我国同各国的关系总体都不错,当然更是因为中马关系良好、中国国际地位重要所致。在国宴开始前,马方是要一一唱名的。每次见到马哈蒂尔总理夫妇笑容可掬地同来宾一一握手致意,我都从心底对这对老人充满敬意。

我在马来西亚当大使前后两年多时间,我认为办得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胡锦涛副主席(时任,一年之后出任中国国家主席)2002年4月访马,二是巴达维副总理(时任,一个多月后成为马来西亚第五任总理)2003年9月访华。两次访问都非常成功,为未来双边关系的稳定推进创造了条件。作为大使,我全程陪同了两位领导人互访,并就活动的策划等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得到国内采纳。由此,我感到,当大使功夫在平时,出彩则在关键时刻。

由于中国在东南亚的地位和影响,也由于中马关系的重要性,中国大使在外交使团中广受关注。无论是西方国家、非洲国家、中东地区国家还是东盟成员,都同我们有广泛接触。有时是探讨一些问题,有的纯属社交活动,以期增进了解和加深友谊。我有时也组织一些如10+1(东盟加中国)、10+3(东盟加中日韩)范围的活动,深受大家欢迎。那些年在吉隆坡认识的多国使节,有的后来在其他场合还碰到过,有的至今仍保持一定的联系。

华人已深深地融入当地社会

华人作为马来西亚大家庭的一员,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华人在当地的融入度已相当深。马来西亚华人有自己的政党,包括执政党和反对党。马内阁部长和副部长中都有华人代表。马来西亚华文中小学教育已非常成体系,应该是东南亚国家中最为扎实的。华文报刊十分发达,几家全国性的中文报纸在当地影响很大。华人在经济领域也比较成功,份量远超其他族群。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与中国大使馆的交往早已视为正常。同在新加坡一样,我在这里结识了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华侨。

林苍佑老先生出生在槟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重庆参加抗日爱国活动,曾担任过陈诚将军的英文秘书。抗战胜利后回到马来西亚,亲自创立了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民政党。他在槟城担任首席部长长达21年之久,其间成功带领当地民众实现经济转型,受到人们由衷的爱戴。我见到林老时他已80多岁,但精神抖擞,谈锋甚健,儒雅中透着一股豪气,领袖风采依旧。

任雨农先生是著名的华人教育家、书法家,祖籍湖南,年轻时只身到南洋闯荡。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华文教育和华文文学创作,其书法独树一帜,深受当地华人喜爱。他晚年十分眷恋祖籍国,常以诗词表达怀念之情。任老从九十二岁起,每年给我写一副春联,直到九十八岁。任老是我在世界各地结识的华人朋友中最为年长的一位。他于2009年底在槟城谢世,享年九十九岁。

做了一件有远见的事

在使馆内部建设方面,我在任内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将领事部搬出使馆。鉴于中马关系发展迅速,人员交流规模不断上升,使馆领事部房子太小,又面向大街,大量办证人员的摩托车差不多把使馆大门都堵上了。在征询国内同意后,我们很快在离使馆不远的地方租下一个大厅,并且雇佣了八位当地员工负责接案,彻底改变了办公条件,备受各界称赞。二是加高了围墙护栏,改造了办公大楼的电缆设备,雇佣了24小时值班保安,初步解决了十分紧迫的安全隐患问题。三是适度改造了使馆本部的对外活动场所。使馆的对外活动场所年久失修,为此,我找到马来西亚最有名的华人设计师帮忙设计,用几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改造。四是租用了一个大使官邸。我在大使任上时,中马建交已近三十年,我前面的八任大使都住在办公楼内,显然这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我到任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总算找到了一处合适的院落,且租金也在国内规定范围之内。我就下决心将它租了下来。经过一番装饰之后,正式对外启用。程永华大使接任后,又将该院子买了下来,成了宝贵的国有资产。回过头去看,租用上述官邸,大概是我任内所做的最有远见的一个决定。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离开驻马来西亚大使岗位已有11年了。这11年间,中马关系继续发展良好,我同马来西亚的各界朋友也保持着一定联系,对这个国家和人民仍怀有美好的感情。展望未来,我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马友好交往与合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猜你喜欢

使馆大使华人
何为“华人”?
我是菱大使
微笑大使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小狗大使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