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南极战略利益分析

2015-09-29王婉潞

世界知识 2015年18期
关键词:公域科研活动话语权

王婉潞

对于这个话题,我有三个最重要的感想。第一,中国可能是惟一没有明确的南极战略和南极利益的大国。第二,国外学者在分析各国南极利益的时候发现,谁在南极有什么利益并没有一个标准,所以就呈现一种比较武断的方式,他们认为什么是利益就是利益,但是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限定条件。第三,每当说到中国的南极利益时,人们总是说中国是为了南极的矿产资源才去南极,就是说,把南极跟中国三大核心利益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

但中国在南极的真正利益到底是什么?虽然南极是否属于全球公域至今并无定论,我们还是把它作为全球公域来看待。在全球公域中的利益跟主权国家体系并不相同,因为全球公域的公共属性它赋予了各国平等进入南极的机会,但也是因为公共属性,使得各国不能完全将自己的国力无限制地转化成权力。各个国家都有平等进入南极的机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进入南极,所以“能力”就成为公域利益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认为,对于全球公域中利益,内部来源是国家的需求,外部来源则是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制度。就南极国家利益的实现来看,至少有三个影响因素:国家能力、国家规则和国家间关系。根据这个分析框架来看,从1980年中国首次参与南极活动至今已经35年,其间有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1985年长城站建立,中国由此进入南极决策圈;二是2009年昆仑站建立,中国由此成为第六个在南极内陆建站的国家。在第一阶段,中国的目标就是进入南极决策圈。而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则是明显增强南极存在,扩大南极影响力。

然后就进一步可以依其重要性将中国的南极利益具体分为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科研利益和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首先就是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然后是获得南极事务的话语权、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并且推进南极治理、提供相应的国际公共产品。

安全利益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传统安全方面,比如说可以增强我国的远程投射能力;南极是所有近地卫星轨道的必经之地,如果想保护中国卫星网络的安全,也必须要关照到南极地区网络站的安全。非传统安全方面则主要体现在气候环境变化对中国可能带来的危害上。比如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等。

科研利益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获得南极事务的话语权,因为科研活动是整个《南极条约》体系中惟一一项得到肯定的活动,各国想进入南极,也只能通过南极科研活动。所以科研活动的作用首先是获得南极话语权。其次,南极科学集中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极端环境技术等大量前沿问题,并且由于南极研究具有独特性,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的学科,所以它也能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再次,因为南极地区条件恶劣,所以如果自主研发一些相应的设备,也能促进应用技术的发展。最后,在南极地区的投入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利益分为资源驱动和产业驱动两方面。资源驱动是因为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可以促进国内的经济转型,可以促进企业收益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中国首先要在科研方面有足够的应对。中国的南极科考专家指出,我们的南极科研水平还落后于一些其它国家。还有科学家认为,中国对南极的研究不如对北极,但对北极的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尽管有很多科研投入,但研究工作并不能跟上。所以如何加强南极科研是最主要的方面。其次,我国应该提出一个明确的南极战略。没有明确的南极战略,也是导致其他国家对我国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可能处于一种“话语权缺失”的状态,可能还在追求国际社会的承认。没有话语权,就谈不上参与南极治理。2014年初,我国“雪龙”号南极大救援成功,国内一片欢呼,但是国际上除了俄罗斯之外都没有对中国这次行动有任何赞赏,反而都是说中国来窃取南极的矿产资源。但是国内不仅相关媒体对此没有报道,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专家或者是官员在国际媒体上发表相应的回应,处于一种无声的状态。中国还没有强大到无视这种诋毁,所以中国要想进一步加强对南极的参与,首先要把话语权掌握在手中。

猜你喜欢

公域科研活动话语权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论“全球公域”治理困境及中国的治理话语权建构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