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什么

2015-09-29王鸿刚

世界知识 2015年18期
关键词:秩序变革

王鸿刚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热议国际秩序变革,对中国的角色和主张极为重视,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猜测和担心。对此,中国应明确阐释自己的“国际秩序观”,清清楚楚地告诉全世界,中国是如何看待国际秩序的,又将如何运用自己不断增长的力量,建设性地维护和优化现有国际秩序,积极自信地引领舆论导向和变革方向,打消不必要的猜忌。

全球热议

当前世界各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讨论有如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全球都在热议,是当前各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以来,各界对国际秩序变革的关注不断升温:随着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以及包括俄格冲突、中美博弈、“阿拉伯之春”、“伊斯兰国”崛起、“乌克兰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令人深刻感受到世界的巨变;“一战爆发百年”、“二战结束70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更勾起各界对战争历史的回忆和世界未来的展望。迄今,国际秩序变革带来的大国关系失和、各国治理失据、地缘结构失衡、全球发展失速和热点问题失控,使各国普遍感到一场“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到来,并将深刻而全面地影响所有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二,议题广泛深入,根本问题是国际规则如何修订。除传统问题外,涉恐、涉核、涉病、涉气(变)、涉海、涉空、涉天、涉网等非常规问题层出不穷,成为牵引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或者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相互依赖和制约日益深化的产物,或者是多极化背景下更多国家进入“全球公域”的结果,或者是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问题在网空领域的新体现,均涉及如何“立规矩”、“分蛋糕”、“摊责任”的问题。兹事体大,各国均高度重视,唯恐在新一轮国际规则重塑中落后于人。

其三,各方心态不同,要形成共识和共同行动难度很大。美国将自己视为现有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对当今国际秩序之变深感忧虑,对别国的一举一动极为敏感,特别喜欢挑人毛病。欧洲则体现出明显的两面心态:既同美国一样对变化忧心忡忡,但也不忘从中挖掘机会,力争左右逢源。德国还专门新设了“国际秩序司”,以更好参与国际秩序变革。俄罗斯则似乎有些“愤世嫉俗”,对现有秩序公开表达不满,并积极呼吁构建新秩序。日本一直要摘掉“战败国”帽子,拼命强调其战后以来的“国际贡献”,极力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挤进国际社会“领导班子”。莫迪领导的印度更加雄心勃勃,不仅也想“入常”,而且还想用足自己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开拓更大国际空间。而其他国家则既想在变局中捞好处,又担心沦为牺牲品。总体看,各方对国际秩序的变革缺乏共识,目前正处于各自为战、固本护盘的状态,围绕国际秩序变革的博弈日益激烈。

其四,中国是关注焦点,但各方普遍摸不准中国的想法。迄今,中国的经济规模“坐二望一”,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全球第一,2014年达到27.8%; 同时推出“一带一路”重大构想,对外战略姿态日趋积极主动。各方对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地位作用、愿景主张极为重视,将中国视为引领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变量。但由于中国既是传统大国(“五常”之一),又是新兴大国;既是社会主义,又有市场经济;仍处“发展中”阶段,却已有“发达”特征;与美国既深度依赖,又激烈竞争。因此,各国普遍不解,这种多元定位将使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持何立场?中国的持续崛起与现有国际秩序之间,是相辅相成还是互不相容,是有助于世界稳定还是加剧动荡?

不进则退

这种对国际秩序的讨论并非只是说说而已,它直接涉及国际权力的重置和体制重组,将深刻影响中国的长远发展环境。当下的热烈讨论,折射出现有国际秩序确实已经难以为继,变革正实实在在地发生。自冷战结束以来的新一轮国际秩序变革,必定是深刻、全面、长期和激烈的进程,将决定21世纪的世界面貌,事关中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面对这一大变局,如果中国无所作为,很可能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原因在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实力虽强,对外格局亦渐显轮廓,但海外利益保护能力还比较弱,国际规则运用也未臻娴熟。如果国际秩序出现失序动荡,中国必然首当其冲,受害最重;而且,如果任凭别人胡乱猜测中国对国际秩序的看法,一旦做实负面印象,要费很大口舌进行解释;如果规则重塑的主导权被其他国家掌控,也必会严重削弱中国此前积累的战略优势。因此,如果中国能在这一大变局中奋发有为,则可能为未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外部环境。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国际秩序的稳定;那么,中国未来的战略机遇,则更多是从国际环境的变化中挖掘和捕捉的。

应该看到,中国在此轮国际秩序变革中有明显的优势,有能力引领变革方向,造福国际社会。首先,中国的分量重。中国是当前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最大变量,地位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变革的方向。中国说什么,各方都很注意听。其次,可调动的资源多。当前中国正处于上升轨道,未来还有很大潜力,搞好自己的发展,就会产生对外部世界的强大牵引,中国手中的政策工具也将日趋丰富。再次,各方对中国都有正面期待。美国经受不起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代价,想要继续将中国融入现有体系,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其他主要大国各有难处,在很多领域需要借重中国;亚非拉各国更希望中国为其出头,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特别是,中共18大以来中国内外开局相当不错。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精心运筹各方面战略,使得国际社会各方均对我“高看一眼”。这种势头为下一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也要看到,身份多元和角色模糊也可能削弱中国的道义形象,挤压中国的发展空间,抑制中国的引领能力。对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和主张,当前已出现多种猜测:有观点认为中国将“抱残守缺”,维护既得利益,反对任何变革,并以中国“反对安理会改革”为证;有观点称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认为中国将“正面挑战”国际秩序,并以南海问题为例,将中国的正常维权说成“挑战国际法”;有观点认为中国将“独善其身”,污蔑“一带一路”最终将发展为“新殖民主义”;还有观点认为中国将“另搞一套”,并以“亚投行”、“金砖行”为例,说中国挖现有国际秩序墙脚,将造成两套体系并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对中国了解比较有限的国家,很容易跟着负面舆论跑,不自觉地“往坏处想”。尤其是,少数反华势力借机大搞“妖魔化”,败坏中国名声:少数西方人士将中国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偷换成对国际秩序的威胁,称中国必然给当今世界带来动乱;周边一些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的某些政客,竟不负责任地将中国比作“一战前的德国”。总之,中国的多元身份和角色,用好了是巨大优势,用不好则可能成为包袱。

提出“中国方案”

今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对国际秩序而言是重要的历史节点,各方非常希望能听到中国对国际秩序变革的明确解读和自身主张的权威阐释。我们应立足变革大势,摸准各方心思,巧用多元角色,正面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深入阐释国家战略走向及未来国际愿景,力争聚同化异,更加积极和自信地引领国际舆论导向和秩序变革方向。

具体可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深入阐释“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奠定总基调。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广“命运共同体”理念,效果不错。应继续以此为基调阐释我们对国际秩序的总体看法,并结合联合国安全、发展、人权三大领域工作,倡导在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指引下,共建人类“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对当前中国的战略思路与布局做进一步说明。利用各种多边场合,积极宣介“中国梦”、“两个百年”、“三个自信”、“四个全面”等理念对带动各国共同发展、推动世界和平繁荣的积极意义。进一步说明我们倡导的“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行的背景、目的与具体设计,突出其开放性、共赢性和兼容性,呼吁各国积极参与、搞好对接。

妥善处理中国作为“现秩序维护者”和“新秩序推动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明确强调中国是“战后秩序”的维护者,坚决捍卫“主权独立”、“各国平等”、“集体安全”、“发展和安全并重”的战后秩序基本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任何否认、歪曲、篡改二战历史的图谋。另一方面,着力强调国际秩序变化的客观必然性,顺应多数国家的求变心理,呼吁各国合力推动各项改革措施,在尊重各国意愿、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战后国际秩序。

主动提出国际秩序变革的“中国方案”。倡导按照提高效率、提振权威、扩大参与、有助公平的原则,积极推动联合国的整体改革;本着基于共识、利于团结、便于工作的原则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推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投入;强调中国对推动落实“后2015发展议程”的意愿和贡献,并探索“一带一路”与联合国相关议程的对接和并进。同时,呼吁各国加大投入力度,共同应对涉病、涉核、涉恐、涉网、涉海、涉气(变)等全球治理难题。

猜你喜欢

秩序变革
打击恶意抢注商标 让市场竞争更有秩序
秩序与自由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孤独与秩序
变革开始了
海尔变革
夺变革先机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