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45:史可法抗清与扬州十日

2015-09-29纪连海

公务员文萃 2015年9期
关键词:清军扬州

纪连海

走上政途

史可法,河南祥符(现在开封)人。非常好学,有一次进京赶考,因为穷住在一个破庙里,一边读书一边睡着了,有一篇写好了的文章放在桌上。当时正好东林党的著名人物左光斗也赶到这个庙里休息。左光斗看见这个人睡着了,悄悄拿起文章阅读,不禁爱不释手,感叹说,我的儿子不少,但都是窝囊废,将来能接我班的,能继承我事业的,就这个孩子。他解下自己所穿的皮衣,轻轻盖在这位年轻人的身上。从寺里僧人处得知,这个青年名叫史可法。

左光斗是干吗的呢?这次是调到北京主持科举考试去的。所以他把史可法叫醒,赶紧随我到北京考试去吧。这一考,史可法当然就考了第一,然后史可法在北京当了官。

后来,左光斗被阉党迫害,抓进了大牢。史可法想探监,人家阉党不干,最后史可法倾家荡产,把自己家卖了,换了点银子去送礼,这才见了一面。结果见了面,看到自己的老师由于受了火刑而面孔焦烂,膝下筋骨也脱露出来,抱着老师痛哭,我不出去了,我替你死。

这个时候左光斗说,傻孩子,人家正想把我们一网打尽,你不出去我抽你了。当时左光斗身上有手铐脚链,马上举起手砸向他,吓得史可法当时就跑。其实他不是吓的,是被老师的精神所感动,我必须得出去,忍辱负重。后来左光斗死了,阉党党人也死了,史可法成为了兵部尚书。

到了弘光政权时期,首次商议国策。此时,东林党内部也有了矛盾。一个说是大举北伐,一个说是稳住江北,保护江南。主张大举北伐的有刘宗周、陈子龙,主张我们应该不管南方,他打咱们,咱们也应该打他,先回打北京,再打东北,把满洲人彻底赶回关外。史可法当时不是这么想的,他认为我们要保护江南,而守住江南的前提是守住淮河到长江这一块。结果在讨论的时候,刘中周和陈子龙两个人听不下去史可法的话,一气之下辞职了,东林党内部分成两派。所以最后阉党取胜,史可法被派到扬州当督师。

史可法到扬州的时候,多尔衮给他来信招降,史可法马上就给多尔衮回了一封信,说了两个意思:第一,对于吴三桂邀请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替大明的先帝报仇一事表示万分感谢。第二,我宁死也不能归顺你,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江山社稷。我是大明朝的臣民,要对大明王朝尽忠。你看他还是很矛盾。

这个时候,史可法在南明政权中已是力不从心,被排挤出南京到扬州督师后,根本不能指挥四镇那些骄兵悍将,因此也无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史可法孤身一人守卫扬州,他在回复多尔衮的时候,已经对自己拒绝投降的立场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将是一种生死的选择。

1645年5月12日,豫亲王多铎进逼扬州,清军进至距离扬州北边20里处下营,史可法当时刚刚从南京渡江回到江北。第二天,5月13日,清军兵临城下,史可法马上调集各镇人马保卫扬州。但是谁都没有来,不但谁都没有来,还有人在这几天里不战而降。5月14日,四镇中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多铎投降,还有四镇总兵刘良佐也投降多铎。

必死决心

当时,清军兵临城下,扬州危在旦夕,后果不难预料。这时候的史可法是极为矛盾的。史可法连续给他的夫人写了两封信,一封信写道:“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在他死前四天写给妻子的第二封信写道:“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随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信中流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深深厌恶。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时局看得如此清楚。他知道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尊崇的南明朝廷,很快就要灭亡了。我们可以从信里看出,史可法当时一定是抱定了必死的信念。但是他这种必死的信念背后有些许的无奈。这个世界生亦无益,南明王朝赢了又如何呢?赢了也是一副破烂江山,活着还不如死了好。正是在这种绝望的情况中,史可法已经默默地准备着他的死。但无论如何,史可法准备即使去死,也不投降。由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雄之一。

由于扬州城墙高峻,清军的攻城大炮还没有运到之时,多铎并没有下令立即进攻。他先后连续写信五封,派人招降史可法。史可法都是马上当众撕毁烧掉,严词拒绝,给多铎回信:“从来降将无伸膝之日,逃兵无回颈之时。”

虽然史可法死志已决,但是他的手下并不是这样,陆续有人出城逃跑。总兵李凄凤和监军高歧凤带着本部人马,出城向清军投降。面对这些人的出城逃跑,史可法怎么做呢?他开了一个会,集合全体官兵,训话。“此吾死所也,公等何为,如欲富贵,请各自便”。我是要死在扬州这儿,你们要想富贵赶紧走,我一个都不留。然后竟然以倘若阻止他们出城投降恐生内变为理由,听之任之,不加禁止。你别说,他说完还真有走的,陆陆续续人是越来越少,城里的守卫力量就更加薄弱了。

史可法将与扬州共存亡,但史可法已经无法保住扬州,扬州城已经是危急万分。到5月19日深夜,清兵用红衣大炮轰塌城墙,“城上鼎沸,势遂不支”。5月20日,史可法正指挥军民堵缺口,大批清兵已经蜂拥着冲进扬州城来。史可法眼看扬州城已经没法再守,拔出佩刀就要往自己的脖子上举刀自刎,随从的将领们上前把这个刀给抢了下来。部下把他连拉带拽带到小东门。清兵冲进来,看见史可法穿着明朝官员的装束,就吆喝着问他是谁。史可法怕清军伤害别人,就高声说:“我就是史督师,你们快杀我吧!”说实话,人家也不想再留你了,写了那么多信,你也不投降。于是史可法遇害,死时44岁。同时很多人殉难。

史可法死了,清军进入了扬州城,在这种情况之下,扬州城绝大多数人依然没有选择投降。

扬州十日

清军很生气,当时清军的首领多铎也非常生气,你这么一个小城凭什么抵抗我?于是就有了恼羞成怒下令屠城的“扬州十日”。

有史籍记载,十天之间,前后杀戮人数约八十万人。有的人不相信,说这个“扬州十日”真假不好说。扬州有八十万人?持怀疑态度,认为这都是野史。我倒相信正史,可中国哪一部正史是真的百分之百可信的?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以外,几乎全部遭遇屠杀,“城中积尸如乱麻”。王秀楚依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对清军自5月20日至5月25日在扬州的暴行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如5月22日,“杀声遍至,刀环响处,怆呼乱起,齐声乞命者或数十人或百余人;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匐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直到5月26日才安官置吏,“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

扬州八十万人殉难,一方面体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史可法是一个民族英雄,但是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史可法还是稍微欠缺了点。

所以在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史可法,你的在天之灵看到正是因为你的抵抗,你所在的城市有八十万人,随你而去,你忍心吗?但问题不能这么说,这么说的话,那我们心甘情愿当亡国奴就完了。我们要问,这八十万人在追随史可法去的时候他们有怨言吗?没有怨言。

当时,还有一件事。史可法有个养子史德威。当时也想在战争中突围,没有突围成,被人抓住了。抓住以后,豫亲王多铎命令前面杀死高杰的许定国审问史德威。当时,清兵从史德威的身上搜出一封信,是史可法亲笔写给多铎的信:“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实有余恨。得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余愿足矣。”多铎当时看到这封信非常感慨,说不能杀史德威,他还有一个事未了,让他把他爸爸埋了。因此史德威访遍了扬州城,想找史可法的骸骨。可死了八十万人啊,哪儿找你爹的骸骨去?最后史德威无奈,只能回到自己家,找了几件史可法将军穿的衣服,用过的笏板,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这就是现在还保存的史可法的衣冠冢,没有尸首。

扬州城破后不久,弘光帝逃至芜湖靖国公黄得功军营中。刘良佐在降清后,亲自带兵捉拿弘光皇帝。1645年6月15日,清军俘获逃奔的弘光帝朱由崧,弘光帝抓住之后被杀。

(摘自《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猜你喜欢

清军扬州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郑成功兵围南京城
呼玛河围困战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扬州绒花”
遣怀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