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讨—以“煤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为例

2015-09-27王东东刘海燕吕大炜王平丽李增学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课程

王东东,刘海燕, 吕大炜,王平丽,李增学

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讨—以“煤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为例

王东东,刘海燕, 吕大炜,王平丽,李增学

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本文针对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方式的局限性,以“煤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为例,进行了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考试改革探索。考试改革试点证明,开放型的“多环节、综合性”的“煤地质学”考核模式,可以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向知识构建型和应用创新型转变。考试改革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系统化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强化了学生的实验实践技能,增强了学生查阅文献、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

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煤地质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考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的教育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亟须进行大力的调整。积极开展考试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一轮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的考试模式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考核体系,是高校改革非常重要的阵地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反之,则对教学起到禁锢作用。因此,亟须加强高校的考试改革研究,充分发挥考试对教与学的积极促进作用[1]。

一、 传统考试的局限性

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大都是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来指导生产实践,需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考试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限制了对学生此方面能力的考查。其主要局限性如下[2-4]:

1.考试形式单一化

高校期末考试大多采用一张试卷定成绩的闭卷笔试,形式太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2.考试范围局限化

考试内容往往局限在课本之内,且历年考点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这在无形中促使学生死读课本[5],把全部注意力和学习时间都花费在有限的课本知识里,更有甚者死记硬背不求甚解,造成了学生求知欲降低、阅读范围局限、知识覆盖面狭窄的后果。且考试命题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考试时间单一化

在课程结束之后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不能合理地评价学生平时知识掌握情况,导致了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仅凭暂时的、机械的记忆力就可以取得高分,其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缺乏科学性,更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4.客观性试题偏多,讲究“标准答案”

课程结课考试试卷的客观性试题比例较大,且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唯一性,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检验学生知识结构整体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上,越来越偏离了科学评价的本质,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6-8]。

5.容易诱发舞弊情节

由于考试知识点较固定,且以客观题目为主,会诱发学生平时学习的惰性,而在考试前就本课程所谓的“重点”死记硬背,容易诱发舞弊行为,且屡禁不绝。

以理工科专业课“煤地质学”为例,以往的考试模式为闭卷考试,主要题型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由于课程的知识点有限,考试题目尽量涵盖课程的核心内容,导致历年考试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且大部分试题为客观题,答案较为固定,仅最后的论述题给学生留了一些发挥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虽然上述考试命题方式容易把握评判标准,也便于教师批阅试卷,但在引导学生学习观念方面,具有诸多负面影响。对“煤地质学”课程而言,由于煤的形成、聚积、保存、演化等过程较复杂,往往因地质环境不同而异,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传统的考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和发散式思维,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考试改革方案初探

高等院校理工科传统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考试模式亟须改变。将“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的“多环节、综合性”考核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煤地质学”课程为例,这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煤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即基础知识要扎实;掌握煤岩(手标本和煤薄片)的基本观测、鉴定、描述的方法和技能,即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体系,即有一定的理论广度;还要具备融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基于此,山东科技大学煤地质学教研室对“煤地质学”的考试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通过一定的前期调研,决定将考核内容划分为3部分,即开卷考试、实验测验和科技小论文撰写。本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为3部分成绩的总和。

(1)开卷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独立、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知识的能力,可带参考书但不允许讨论;本部分有10个题目,5道论述题和5道读图题(图1),试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核心内容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并对多门先修相关学课程进行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考核[9];学生选取其中5道题作答,学生在选题和答题时都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本部分考试时间为2小时,占总考核成绩的60%。

图1 “煤地质学”开卷考试试题和科技小论文选题示例

(2)实验测试。主要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测评,主要体现在实验报告的撰写上;本课程包括3个实验环节(10学时),即煤的物理性质观察(手标本)、宏观煤岩类型观测(手标本)和显微煤岩类型观测(煤薄片),要求学生描述8种常见煤类的物理特征并作出匹配的素描,主要考察学生的细致观察、描述和素描技能;评分采用五级赋分法,3个环节得分取均值即为实验测试的综合成绩,本部分占总考核成绩的15%。

(3)科技小论文撰写。首先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课程的兴趣点、学科前沿热点或煤矿生产实践等初拟题目,任课老师汇总协调并审批通过后,每人1个题目,开展科技小论文写作(图1);写作时间为1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论文的章节安排、格式要求等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并且公布研究成果的基本科研技能;评分采用五级赋分法,本部分占总考核成绩的25%。

三、考试改革试点信息反馈与修订

将本课程考试改革方案应用于本科生“煤地质学”学习效果考察中,并组织学生及时反馈本次改革的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而及时修订、完善考试模式。考试改革试点结束后,统计学生的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次课程考试改革较为成功(表1)。

表1 考试改革试点学生考试成绩统计表

本次考试成绩,优秀率(成绩在90~100分)较高,可能反映了教师对初次考试改革评分标准把握不准;不及格率(成绩低于60分)为零,可能反映了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中弱项与强项并存的特点。

通过对30名学生进行考试改革信息跟踪调查,93%的同学支持这种考试改革,认为本次考试相比传统的考试模式有诸多优点,利大于弊,但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7%的同学认为本次考试改革存在诸多不足,整体弊大于利。

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本次考试改革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非以前的死记硬背;(2)加强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而非以前的碎片化;(3)加强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4)强化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5)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将学生考试舞弊的概率降到了极低。

本次考试改革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不利于考核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2)与考试改革相匹配的教学改革不同步,开卷考试题型设置有些单调;(3)开卷答题时间太短,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4)题目相对较少,同学成绩可能会两极分化。

对任课教师而言,开卷考试题目的设置是很大的挑战,既要紧扣本课程内容,又要综合性强,还不能难度太大,题型又要丰富多样;题型的开放性使得题目没有固定答案,给评卷带来很大困难;此外,还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此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如多举行案例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科技小论文题目的选取与论文的评阅,要求任课老师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亦需要十分的耐心与细心。

鉴于上述信息反馈和自我剖析,煤田地质教研室对“煤地质学”考试模式进行了修订(表2):(1)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基础知识闭卷考试、综合应用知识开卷考试、课堂实验实践评估和科技小文撰写评估,分别占总测评成绩的20%、40%、15%、25%。(2)大力丰富综合应用开卷考试部分的题型,如增加与本课程相关的思考题、社会热点剖析题等;增大选题空间,如10道题选做3道题等,不设标准参考答案,仅设参考答题要点。(3)采用弹性考试时间,如考试时间2~4小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4)挖掘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点、研究热点、前沿科学问题等,提前设置科技小论文题目库,方便学生选题。(5)与考试相适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进行相应的课堂理论教学体系、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10-11],善于引导、启发,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能力,大力强化案例分析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12]。虽然增加考试环节使老师的拟题、评卷等工作量成倍增加,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益的。

表2 修订后的考试改革方案

通过上述开放型“多环节、综合性”考试模式的引导,转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向与方法,由原来的知识吸收型教育逐渐转变为知识构建型和应用创新型教育。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力争使学生既能系统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又能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既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既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又能快速地调研、分析并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

四、结论

课程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通过对“煤地质学”课程考试模式进行探索式改革,将以死记硬背为主的考试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的“多环节、综合性”考试模式,其宗旨是强化了学生知识构架的系统化,增强了学生查阅资料、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实验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的改革探讨,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最终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1] 石裹莹,刘远海.地方高校考试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2):194-196.

[2] 陆根书.学习风格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7(4):44-48.

[3] 张尚锋. 《普通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3,10(31):167-169.

[4] 汪永英,韩冬荟,孟琳,等.高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5):218-221.

[5] 徐双荣.论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局限性及改革方向[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36-37.

[6] 娄卫诗,魏亚平.从“快餐记忆”透视高等教育课程考试制度改革[J].教育界,2011(27):109,162.

[7] 张小玲,谢雪松,武利,等.专业自学型课程的考核方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96.

[8] 梁冬玲,邵新妍,周佳,等.关于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197.

[9] 吕大炜,王东东,李增学,等.“多学科一体化”地质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以“岩相古地理”教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4(4):112-117.

[10] 李增学,刘海燕,刘莹,等.“煤地质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1):114-118.

[11] 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探讨“煤地质学”课程丰富实践教学的方法[J].山东煤炭科技,2011(1):141-142.

[12] 刘海燕,李增学,吕大炜.“煤地质学”课程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13(1):159-160.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bject; coal geology; specialized course;examination reform

G642

A

1006-9372(2015)04-0116-04

2015-04-26;

2015-05-18。

山东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13RCJJ008);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KDYC15005)。

王东东,男,讲师,主要从事煤地质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王东东,刘海燕, 吕大炜,等.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讨—以“煤地质学”课程考试改革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116-119.

Title: Discuss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xamination Reform in College ——Taking the Examination Reform of Coal Geology Course for an Example

Author(s): WANG Dong-dong, LIU Hai-yan, LV Dai-wei, WANG Ping-li, LI Zeng-xue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