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安: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乡村

2015-09-26李克坚吉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江西农业 2015年10期
关键词:吉安县镇村全县

◇文/李克坚(吉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吉安:守住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乡村

◇文/李克坚(吉安县人民政府县长)

吉安县古称庐陵,地处江西省中部,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江南望郡”之美誉。县域面积2117平方公里,现辖13镇6乡、307个村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0万。近年来,吉安县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2014年,累计整合各类资金3.8亿元,重点建设了1068个美丽乡村建设点,涉及农户5.01万余户20余万人,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发展、功能完善、乡风文明、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葡萄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县,连续九年被评为省、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建设美丽乡村贵在“坚持”

坚持科学规划,彰显特色。2006年,县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全县1402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由县建设局聘请省规划设计院专家,对村庄控规等进行了规划设计。2014年,县财政又投入500万元,选准大气、简洁、生动的庐陵风格,邀请上海同济大学以及省、市专家对全县重点示范镇、镇村联动点和主要通道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同时,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按照“一村一社区”的模式,稳步推进全县1068个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坚持镇村联动,城乡统筹。按照“整洁有序、设施完善、民生配套、特色鲜明”的要求,重点打造了19个乡镇圩镇及镇村联动点,全县实现镇村联动建设全覆盖。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先拆后建”的规定,仅2013年,全县共拆除空心村20万余平方米。

坚持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吉安县积极探索推进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巩固横江葡萄、肉鸡、肉牛、生猪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高产油茶等新兴产业。县财政每年安排630余万元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76家,发展社员34669户,实现产值达7个多亿。发展“一村一品”村631个,占新农村村点数98%以上,农民参与度达95%以上。

坚持带状推进,示范引领。为适应镇村联动建设新形势、新要求,全县通过建设一条带,引领一整片,带动推进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生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2012年起,高标准打造了大广高速、105国道、敦永线主要通道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2013年,重点打造敦永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2014年重点打造了吉新公路沿线美丽乡村百里示范带建设;2015年着重建设吉福公路和高塘物流园至凤凰高新区沿线美丽乡村提升工程;到2016年,全县主要通道沿线村庄全部能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

坚持制度创新,长效管理。全县所有村点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选举威望高、影响大、责任心强、肯为群众办事的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达614人,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事会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村落社区机构,组建了“一组二队三会四室五中心”。同时,积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确保每个村点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长效机制。

坚持美化环境,巩固成果。2008年以来,按照“3+5”模式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全县建立垃圾分类屋215栋,建成垃圾处理中心1个、垃圾中转站4个、焚烧炉58个。县里每年落实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建立垃圾清扫、清运、回收制度和垃圾处理网络,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县19个乡镇均成立了城管中队和环卫所,聘请人员组建了专职管理和保洁队伍,对全县19个乡镇城管中队和环卫所的工作人员,定编不定人;对村庄保洁员,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安排低保待遇以保证保洁员的工资待遇。同时,结合森林乡村创建活动,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点的绿化力度,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的绿化格局。

坚持适度超前,稳步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启动奖优罚劣机制,按年终考核成绩,对倒数第一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制,并取消年度农业农村工作评先资格;坚持典型培育与面上工作、阶段成效与长远发展、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相结合,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价办法,每年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十佳精品点”等评选活动,组织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学习观摩,树立典型,带动发展。2015年,全县19个乡镇可达到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要求;全县20户以上实施了规划的村1402个,至2014年底已完成美丽乡村建设997个,按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推进,到2015年,全县100%的乡镇和50%的村庄可以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到2020年,全县100%的村庄可达到和谐秀美乡村的标准。

美丽乡村建设需突破的难题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

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没有建立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建设标准有待提高。较大部分的新农村建设点的建设工作主要还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推进不到位。

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强化村民自治,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积极、主动、全面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强化村民自治作用。

改进筹资方式,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每年财政预算专项安排美丽乡村建设管理资金;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管理,尽可能减少或者取消由乡镇按比例配套建设资金或向农民集资、摊派的做法。

注重因地制宜,努力保持农村原生态风貌。美丽乡村建设要尊重自然之美,充分发挥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使乡村重现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要注重发掘各村不同的生态、人文等特色,培育个性之美,实现“一村一品”,每个村都能展现自己独特的韵味,而不是建设成千村一面。

坚持长效保洁,全力巩固建设成果。美丽乡村建设要将创建与保护紧密结合,一方面要按照“六化一配套”的标准完成建设,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等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

加强软环境建设,着力培育农村文化。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美化等外在美,也要注重乡风文明等内在美,注重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继承发扬,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

猜你喜欢

吉安县镇村全县
基于SWOT分析的吉安县旅游发展研究
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的常熟实践
108个村子显露全新景象——石泉县“镇村工作一体化”产生多重效应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吉安县横江葡萄全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
吉安县退出贫困县 江西第二个脱贫摘帽贫困县
“三位一体”创新镇村治理机制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