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吗?——基于城乡异质与地区差异

2015-09-26张朝洋

金融与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化利率

■张朝洋

一、引言

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建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紧锣密鼓,深化农村改革亦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理论上对利率市场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实证上对这种影响是否跟城乡异质与地区差异有关亦缺乏相应支持。于是,围绕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开展实证分析,重点探讨这种影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效对接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文献主要以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金融运行的关系为视角展开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视角,强调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影响。文献资料主要围绕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潜在风险、利率市场化不同时期的利率政策有效性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的正面效应来展开。例如:垄断的机构环境不适合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否则很可能出现利率一致性上浮和信贷集中现象,过早的利率市场化势必损害资金最终消费者的利益(陆磊,2001);管制利率条件下的利率调整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比较明显,但是对通胀和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谢平和袁沁敔,2003);贷款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形成贷款的风险定价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发育和金融创新,拉平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市场利率,奠定面向所有收入水平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张艳花,2007);等等。

第二类视角,强调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影响。文献资料主要围绕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机构定价行为、定价区间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来展开。例如:农信社涉农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偏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高于其他机构,贷款方式对贷款定价的影响大于风险提示的影响(孟建华,2006);城乡金融机构的定价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正规市场的信贷配给更为显著,农村地区的机构垄断导致风险定价没有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并未对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产生实际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约束因素包括对市场风险的估计不足,风险管理能力不高,资金定价能力较低,经营模式单一等(中国人民银行福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3);等等。

第三类视角,强调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农户金融主体的影响。文献资料主要围绕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贷配置效率、农户信贷供给和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来展开。例如:利率结构的扭曲造成了农村信贷资金外流和农村金融机构亏损,之后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和利率市场化的难度(徐忠和程恩江,2004);由于没有形成农村信贷利率的市场定价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并没有扩大农村信贷投放,反而加重了农村融资成本(周立和林荣华,2005);农信社放开贷款利率对各地农户经济福利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以放开利率管制为特征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可能给落后地区的农户带来更多的好处(易小兰和钟甫宁,2011);等等。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金融运行的关系问题上,尽管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是众学者都比较赞成利率市场化与农村金融之间存在某种影响机制的观点。从研究指标来看,现有研究主要以存贷款基准利率或虚拟变量来表征利率市场化,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利率市场化效果。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文献主要采用理论阐释和调查研究等分析方法,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异缺乏相应的实证支持。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强调贷款利率浮动对农村金融运行的影响,并没有将其纳入到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尝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一有益补充,从城乡异质和地区差异视角探讨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

(一)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和效率的影响。其一,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规模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存贷款和融资总量的影响。利率市场化通常导致实际利率明显上升,一般是从负值转为正值,会诱导储蓄者增强储蓄偏好,加上储蓄环境的改善、多样化的投资工具和风险防范手段以及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使储蓄的便利性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提高储蓄率的目的,并由此带动存贷款和融资总量的扩大。其二,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在整个金融市场的份额变化和银行业内部市场化结构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使银行至少能够提供与市场利率相当的收益率,有利于重新赢得原有客户的存款,一定程度上会弱化金融脱媒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业内部的竞争,最脆弱的银行会相继破产,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可能趋于降低。其三,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来看,主要体现为实现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打破城乡金融市场分割的局面,改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总体偏低的格局,促进利率水平合理回升、自由流动,增加资金有效需求并抑制部分过度需求,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主体影响的差异对比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市场化进度明显快于城市,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放松的幅度和力度都要大于城市,整体上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要低于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以及民间融资利率。其一,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贷款风险来看,其经营亏损、不良贷款率和道德风险不可小觑。例如:农村经济主体向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成本中,利息只占其中一部分;利率上浮并未有效发挥弥补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作用,严格的信贷条件依然是其甄别借款人的主要手段。其二,从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及其执行效果来看,放宽利率管制并不必然促进农村信用社市场化。例如:利率定价存在实施有利于内部人的定价行为,放宽利率管制有可能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有可能掩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其三,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满足和信贷配给情况来看,利率水平并未反映差异化的个体信用风险。例如:规模越大的农村信用社越有能力发放高利率贷款,小规模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总体偏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满足率较高、信贷配给较少而国有银行则反之,农村地区的信贷配给较少、民间融资价格较低而城镇地区则反之。

(三)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从微观层面的银行发展来看,其一,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银行绩效,但是这种正面效应可能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通过改变银行间的市场竞争行为对银行绩效产生影响,但是市场竞争并不是总能促进银行绩效的改善;银行在经济转轨时期比较注重经营的稳健性,对利率市场化的反应并不特别敏感,时滞也比较长;虽然短期内存贷利差扩大会提高银行绩效,但是长期来看银行在留住优质大客户的压力下将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其二,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陡增,中小银行可能出现倒闭潮。主要原因在于:贷款利率上升导致部分优质的风险规避型客户退出市场,留在市场上的高风险借款者增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剧,贷款质量呈现下降态势;随着利率管制的解除,部分信用程度较低的中小银行与大银行的差距会凸显出来,竞争力弱的银行将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市场。其三,利率市场化将迫使银行调整经营策略,非利息收入成为新增长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调整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以对冲息差缩窄对银行业务的冲击;二是改变发展模式,尝试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31个省际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区间为2005~2013年。在数据预处理方面对样本宽度和拟合要求进行了适当倾斜,主要包括:(1)采用数串前向预测、数串后续预测和参照相近地区的变量对比关系等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插值处理;(2)采用微观研究中的缩尾处理方法,将分位数位于1%以下、99%以上的观测值分别用1%和99%分位数进行替换,以控制极端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本文的农村金融数据来自Wind咨询、EPS中国区域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历年《地区统计年鉴》,农村经济数据来自EPS中国区域数据库,票据贴现利率来自历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各省报告》,贷款利率浮动数据来自Wind咨询。

(二)变量定义与描述

表1给出了变量定义与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利率市场化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和贷款利率上浮区间占比来表征;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市值根据省份汇总得到;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筹资额根据首发和增发筹资额汇总得到。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①限于篇幅,本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未能给出,留存备索。,农村金融规模的地区悬殊较大,且大部分低于平均值水平;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差异比规模差异更加明显,绝大多数地区的金融结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金融效率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大致呈现均匀分布特征。相比而言,农村居民收入、农村抚养比率和贷款利率浮动的变化比较平缓;农村通货膨胀和票据贴现利率的标准差明显大于其他变量,整体波动较大。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三)模型与估计方法

本文在设计模型时主要参考了Nicholas(2009)提出的金融深化模型。在对该模型进行适当改进的同时,出于数据可得性、研究侧重点等方面考虑对相关变量的定义进行合理修正,从而可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在模型设计上,主要基于如下考虑:其一,虽然很难找到合适的变量来表征农村金融发展,但是选取若干变量分别从农村金融的规模、结构和效率方面有针对性地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情况是比较可行的;其二,票据贴现利率是各金融机构参照Shibor利率并结合本机构贴现规模和贴现企业情况确定的,市场化水平较高,比以往研究中采用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更能有效地反映利率市场化信息;其三,存贷款利率允许的浮动范围是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方面,但由于存款利率浮动容易引起利率违规、高息揽存等行为,故而考虑使用贷款利率浮动程度来表征利率市场化信息。模型形式如下:

RFDt=β0+β1RRUt+β2INFt+β3RDRt+β4BDRt+β5IRFt+β6RFDt-1+et

其中,RFD表示农村金融发展,分别以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RFS)、结构(RFC)和效率(RFE)指标作为替代变量;RRI表示农村居民收入;INF为农村通货膨胀;RDR表示农村抚养比率;BDR表示票据贴现利率;IRF表示贷款利率浮动。票据贴现利率和贷款利率浮动的系数预期为正,且是显著的,则可以作为利率市场化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证据。其他变量的理论解释为:农村通货膨胀的系数预期为正,反映了通货膨胀对不同货币因素的影响;农村抚养比率的系数预期为负,用来检验金融储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系数预期为正,主要源于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观点。本文的模型估计采用广义矩方法(GMM),工具变量为解释变量的滞后一项或二项。相对传统的估计方法,GMM并不关注随机误差项的准确分布信息,且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有助于缓解模型内生性问题,得到的参数估计更有效。

四、实证分析

(一)总体评估结果与分析

采用省际层面的农村全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得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总体评估结果(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规模、结构、效率与其滞后项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显示农村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来看,票据贴现利率和贷款利率浮动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方向都为正,且对农村金融规模的影响是显著的,可见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层面,尚未对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另外,从其他变量的影响来看,回归结果与理论预期基本吻合,即: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会在总量层面增加农村金融供给,但是并不显著有益于农村金融的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农村通货膨胀会对农村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农村金融效率;农村抚养比率会对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习惯产生显著影响,较高的农村抚养比率不利于做大农村金融总量和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表2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总体评估回归结果

(二)城乡对比结果与分析

采用省际层面的城乡全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得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城乡对比结果(见表3)。从回归结果来看,以加强票据贴现利率市场引导为特征的利率市场化影响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的显著程度明显低于对城市金融结构和效率的影响,以放松贷款利率管制为特征的利率市场化影响农村金融规模的作用力度明显小于对城市金融规模的影响。综合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效果明显弱于城市。另外,从其他变量的影响来看,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的影响明显弱于城市居民收入对城市金融结构和效率的影响;农村通货膨胀的放大对农村金融规模的正向作用明显弱于城市通货膨胀对城市金融规模的影响;抚养比率在农村地区对金融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明显小于在城市地区,显著程度也更低。

表3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城乡对比回归结果

(三)地区对比结果与分析

采用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农村子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得到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地区对比结果(见表4)。从回归结果来看,票据贴现利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都不显著,贷款利率浮动虽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也不显著,但是对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规模和效率的影响却是显著的,表明利率市场化显著促进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另外,从其他变量的影响来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情况。即: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农村金融总量的上升,对增加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村金融规模都是有利的;农村通货膨胀对优化农村金融资产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的作用尤为显著;农村抚养比率会对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规模和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4 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的地区对比回归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金融深化模型为基础构建利率市场化-农村金融发展模型,选取2005~2013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城乡异质与地区差异视角实证检验了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层面,尚未对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从城乡差异来看,市场利率水平影响农村金融结构和效率的显著程度较低,利率浮动程度影响农村金融规模的作用力度较小,整体上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弱;从地区差异来看,利率市场化显著促进了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总量增加和效率提升,但是对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农村利率市场化助推农村金融发展升级。

第一,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升级。无论是金融机构过去采取的严格的贷款利率管制政策,还是现在允许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其目标都是为了支持 “三农”发展,加大对具有有效需求农户的信贷供给。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确实在当初为实现政策目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如果放在当前很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背景下则可能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掣肘。利率政策只有与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才能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必要结合地区特点,如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农村信用社服务半径等因素来探讨某地是否适合以及适合在多大程度上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二,坚持农村金融结构调整与农村利率市场化并进,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红利的最大化。相比城市金融组织体系,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总量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应注重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促进农村金融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信社、农行、农发行、邮储等涉农机构改革,增强资金实力,加快业务转型;二是培育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主体,提高村镇银行的民营资本持股比例,鼓励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加快推进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组织试点;三是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农村金融中介体系,不断完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

第三,以产业扶持政策协调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探索开办涉农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拓展涉农保险保单的质押范围,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农户金融主体投资“信贷+保险”等新产品;二是拓展农村信贷担保抵押品范围,开展农用机具、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深化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农业订单贷款管理制度;三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征集体系,搭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信用信息评价活动,健全农户政策支持措施。

[1]陆磊.市场结构和价格管制: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评析[J].金融研究,2001,(4):46~57.

[2]孟建华.金融企业性质、法人治理与贷款定价——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政策执行效果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4):185~191.

[3]谢平,袁沁敔.我国近年利率政策的效果分析[J].金融研究,2003,(5):1~13.

[4]徐忠,程恩江.利率政策、农村金融机构行为与农村信贷短缺[J].金融研究,2004,(12):34~44.

[5]易小兰,钟甫宁.农户贷款利率改革的福利分析——以江苏、河南与甘肃农村信用社为例[J].农村经济问题,2011,(4):42~48.

[6]张艳花.农村地区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基于实践的讨论[J].中国金融,2007,(13):69~76.

[7]周立,林荣华.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闽东地区调查与垄断市场分析[J].财贸经济,2005,(5):7~13.

[8]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盲从与理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的现实思考[J].金融研究,2003,(9):107~113.

[9]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市场分割与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的体制及经济效应[J].金融研究,2006,(1):127~138.

[10]Nicholas M.Odhiambo,2009.Interest Rate Reforms,Financial Deepen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Keny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he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Vol.43,No.1,pp.295~313.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市场化利率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下定额的再认识与建议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