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不回故乡就拍不到照片

2015-09-25巴义尔

中国摄影 2015年8期
关键词:摄影者摄影家少数民族

巴义尔

故乡这个词很容易打动人心,轻者神往,重者落泪。对于许多民族来讲,故乡这个词的浓度需要再加上若干个感叹号。

如果说“故乡”还部分地停留在意念层面上,那“故乡的路”就非常现实了。相应地,能否走以及怎样走故乡的路就成为一个问题。对摄影者来说,这两样是一回事儿:你不走回故乡就拍不到照片。

学会一点摄影知识之后,我们常常去拍摄别人的故乡,对自己的故乡则熟视无睹,任由自己的故乡被改变,被发展。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拍?让谁拍?拍什么?怎么拍?拍了以后怎么办……

拍摄记录是时代的需要,是摄影的本质功能:大家都要拍,但自己拍自己熟悉的故乡更有优势:拍你所真切感受到或你能感动到要拍的一切;尽快掌握并随时更新自己的拍摄技能:拍摄后让照片发挥最大综合效益而不仅仅是发表获奖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少数民族摄影者拍摄自己的故乡,这个命题的必要性是肯定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超过一亿的多民族大国来说,怎样评价这个行为的积极意义都不为过。我作为一个民族类的媒体工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少数民族是多么渴望被了解,又是多么地坐拥丰厚文化而鲜为人知。就国家层面而言,平等、团结、进步、繁荣是终极目标,但首先是需要相互了解,了解的途径就包括了摄影这样一个直观而强烈的方式。

中国的民族地区山清水秀,大地辽阔,民风质朴,人性显现。他们迎来的摄影家可能是百年前的传教士,也可能是近代的自由摄影者或者是官方的记者乃至一些有意无意的偶尔记录者。固然,他们都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资料,客观上也为该地区该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某种促进作用,但我们又何尝不更希望有当地的本土摄影家、本民族的摄影家来记录自己呢?

此故乡非彼故乡,乃是中国多民族的文化历史生产生活魂牵梦绕之地。在这里看到的作品,出自包括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拉祜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摄影家,表现内容也基本是他们本民族的当今生活状态。拍摄时间跨越了几十年,黑白彩色俱佳,数码胶片兼用,表现手法更是“有陈有新”。

著名摄影家朱宪民说,德戈金夫的《草原照相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的创作态度,画面很有时代感。摄影评论家鲍昆说,在艾热提·艾沙的镜头里,看不到任何的隔阂感和距离感。马鑫《她们的幸运果》有报道摄影的性质,而且做得非常完美,他把采摘幸运果和这些人群的关系、细节做得都非常到位。人类学学者朱靖江认为,作为一个本民族的成员,你最关心的是什么?你所关心的如何能用视觉语言表现出来?艾沙作为一个当地文化的拥有者,他是呈献给外面的人看,而不是外面的人往里看,所以我们觉得这种状态很舒服。策展人高波说,我看东西不管他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什么样的摄影语言,我只看影像本身能不能打动人。苏德夫的几张影像有一种情怀,他不是纯粹拍摄自然界、或者民族生态。

当然,故乡的变化或许不是我们的责任,其实也有很多人在关注故乡。对摄影界而言,图片的表现力更直观,也必须由摄影者“参与”才能完成关注。那日松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呼吁人们拍摄自己的故乡,让拍摄别人故乡的“炮队”也尝试用“摄影眼”重新发现自己的故乡,看看它是不是自己玩耍记忆中的故乡。如果说以前他就是优秀策展人的话,那么这次他就直接指导摄影了。

作为一名民族类媒体工作者,我曾经多次听到“民族摄影”这样的词汇,它不是简单的标签,而是“少数民族摄影者”、“少数民族内容”、“积极理性的关注”、“任何民族的摄影者都需要带着情感用心去拍”等概念的总和,但是这样的词汇并没有大面积地流传开来。张扬和扶持少数民族摄影师,才是“民族摄影”、“感恩故乡”、“文化复兴”等诸多理念的实在表现。

猜你喜欢

摄影者摄影家少数民族
冬日黄昏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北京科技大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大摄影家
大摄影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