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出版业的救世主?

2015-09-25文|周

新产经 2015年1期
关键词:救世主童书出版业

文|周 炫

不少读者不是不买书,而是觉得无书可买。

距今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的士大夫们面对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掀起了一场注定难有结果的自我革新运动。一个半世纪年后的今天,更宏大的一场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酝酿并爆发——互联网、新媒体、3D打印……在无数被冲击被颠覆的行业里,传统图书出版业是其中最典型、也是现状最为凄凉者之一。对于传统出版而言,救世主到底在哪里?

2014年11月27日,FT中文网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童书,出版业的救世主?”文章的结尾,以不甚充足的底气,发出了“童书出版能否拯救风光不再的出版业”之问。

不知从何时起,“一枝独秀”成了无论何种媒体、什么论坛,在探讨中国少儿出版的时候使用最多的词汇。行业现状也似乎印证了这一论断。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有530多家出版少儿图书。以2011年为例,全国上报图书选题总量206720种,少儿类图书选题突破4万种,达到41664种,占总量的20%。3年以来,这个比例无疑呈现出增长态势。

童书出版兴旺自有其原因。首先,这个品种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孩子作为此类图书最终受众,对纸币的购买力尚缺乏足够的认知,而作为实际消费者的父母,由于经常忙于工作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区区几本童书何足以表达内疚之情?况且在呈病态趋同的社会价值观影响下,父母更容易选择“消费”的方式予以弥补,因此即便一本童书寥寥几页却价格不菲,父母也照单全收。

此外正如FT中文网文章所讲,“在触摸纸质书的现场感与网上购书的隔膜感之间,小朋友显而易见倾向于前者,因此每次在书报亭或者书店里抓到一本漫画书都有爱不释手之感”。因此孩子的购买欲望,往往是即兴式的,此注定了童书的购买行为,可以更多地发生于线下渠道,进而更大程度上规避了来自线上渠道的低价竞争。换言之,对于童书品类而言,线上线下渠道均有用武之地,这就使得童书的销售较其他品类具有明显的先天优势。

由于对儿童视力的担忧,购买者通常更偏向于购买纸质图书,而非电子图书。这也减少了这一品美的数字出版对纸质出版的冲击。毫无疑问,童书出版可算是自被称为“数字出版元年”的2010年以来,传统出版里未来发展势头最为良好的品种之一。

那么,单靠童书出版,能承担得起“拯救”的重担吗?似乎也并不容易。

且不论当前国内童书出版尚且“稚嫩”,似扛不起“拯救”大旗,即使童书出版链条已经臻于成熟,对于出版业来说,少儿读者留住了,其他年龄,其他类型的读者呢?这就如同一片森林里,如果只存活下那么几颗树苗,能指望这几棵树代替一整片森林的作用吗?退一万步讲,如果有一天,童书出版真的扛起了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线上线下书店出售的品类,至少一半面向低幼读者群,这只能说明已有众多图书品类走入了历史的尘埃,那才是对一个国家的图书出版业而言最为彻骨的凄凉。

在信息技术的大肆冲击下,行业逻辑变了,游戏规则变了,整个世界都变了,传统出版亦不能置身事外。一个半世纪前,蒸汽机一路轰鸣,工业文明势如破竹地杀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唯有跟上时代变革步伐者,才能争得继续生存的权利。洋务运动之败,或许正是由于未能适应逻辑和规则之变,仍在以老旧的思维方式应对新的问题。这就好比一棵树周围的水土环境从热带雨林变成了温带气候,根子变了,救树的人却只在枝叶上做文章,必然于事无补。

弗里德曼早就说过,世界是平的。凯文凯利也早就写下《失控》大作。对于这个比100年前更为复杂多变的世界,也正滋生着创新的爆发点。冯仑、王石、潘石屹等亦曾自嘲地说,对于互联网,房地产已经从“正室”变成“小三”。“搅局者”雷军投资的“小米公寓”不过是试水石头一颗。此刻似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在经历着同样残酷的考验。

每个行业都正在努力自救,传统出版也不例外。一个又一个的“集团军”被召笼成立,企图用规模和体制的力量去抗衡。用螳臂当车去形容这种自救行为,有些不忍。但是,这总让人回想起在冷兵器时代的夕阳中,用肉体和刀剑去抗衡火枪弹药的情形。即便你身法矫健,剑法凌厉,但是未等发起冲锋,一颗子弹就已射穿心脏,游戏结束了。

诺基亚曾以“科技以人为本”的宗旨傲视群雄,也因固执守旧而败走。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也改变生活。互联网时代,信息空前活跃地共享、传播,权威开始倒塌。传统出版躺在权威的神坛上已经太久,怠惰的习气尚未扫空,反倒是在烽火围城之下,有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之感,更有一种打了鸡血式的狂躁。走进书城,有多少书是跟风之作,有多少书从书名到内容到风格抄得差不多。不少读者不是不买书,而是觉得无书可买。

有人说,精耕细作就意味着丧失市场,甚至与时代脱节。此言差矣,扎实的态度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只能与浮躁的心态格格不入。精耕细作并不是传统出版的弱点,反而是其精髓所在。做《读库》的张立宪,今年已经是第九年,这9年里,他把《读库》的风格坚持到底,存活至今,还活得漂亮活得有滋有味。《读库》模式值得借鉴,但是也并非唯一路径。每种品类的出版物都有其读者,有为之愿意买单的人群,作为从业者,你如何将出版物做足水准,如何寻找到买单者,如何将出版物送到他们手中,这都是值得扎实研习的课题。互联网思维,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发挥作用。

假如,一名普通读者在互联网上游弋,突然发现有一个不知名的写手刚创作的一篇小说。读者看完第一章,觉得很欣赏,甚至断定这本小说全部创作完后,肯定有市场。读者是否能作为联合编辑或者说经纪人,参与到小说的编辑、营销甚至投资上来......

这样的想法,念头,太多太多。新的时代早已来临,如果还只是抱着陈旧的思维,变革的前景必然不甚乐观。唯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发挥传统优势的力量,才能在混乱的边缘滋生出最灿烂的火苗,怒放出最美丽的花朵。无论时代,不论行业,即使之于某一个体的人生道路,亦是如此。《国际歌》早就唱过,“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以此共勉。

猜你喜欢

救世主童书出版业
原创童书阅览室
新东方童书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AR童书热的冷思考
英文原版童书推荐(0~2岁)
中国『吃货』成美国龙虾小镇『救世主』
Apple Watch 2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