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油尺上的刻度

2015-09-24李月清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11期
关键词:采收率储量利用率

油尺上的刻度

——我国石油产量2.1亿吨,其中生产自用227.3万吨,石油蒸发损耗量201.9万吨,商品率98.15%;我国天然气产量1329亿立方米,其中生产自用气量85.75亿立方米,天然气损耗量32.58亿立方米,商品率90.15%。

“油藏采收率是多少?油气回收率是多少?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是多少?油气资源‘三率’指标就像油尺上雕了刻度,精准衡量出石油企业油气资源开发状况。”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能源矿产“三率”调查与评价报告(石油、天然气、煤层气)》项目负责人彭元正介绍,油气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总体目标是查明我国境内截至2011年底已探明的原油、凝析油、溶解气、煤层气等油气资源的“三率”综合利用技术现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评价油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建立中国油气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数据库;总结节约与综合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为健全我国油气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国土资源部年初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石油产量2.1亿吨,其中生产自用227.3万吨,石油蒸发损耗量201.9万吨,商品率98.15%;我国天然气产量1329亿立方米,其中生产自用气量85.75亿立方米,天然气损耗量32.58亿立方米,商品率90.15%。

我国主要油气生产企业生产情况分别为:中国石油石油产量1.136亿吨,净增长104万吨,同比增长0.9%,生产自用油量101.91万吨,石油蒸发损耗量102.47万吨,商品率97.95%;天然气产量952亿立方米,净增长7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2%,生产自用气量62.51亿立方米,天然气损耗量21.42亿立方米,商品率87.15%。中国石化石油产量4378万吨,与去年持平,生产自用油量57.68万吨,石油蒸发损耗量96.04万吨,商品率96.95%;天然气产量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2%,生产自用气量11.62亿立方米,天然气损耗量3.63亿立方米,商品率89.38%。中国海油石油产量3955万吨,同比增长1.1%,生产自用油量20.96万吨,石油蒸发损耗量12.89万吨,商品率99.05%;天然气产量1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3.6%,生产自用气量7.83亿立方米,天然气损耗量8.34亿立方米,商品率93.15%。延长石油石油产量1255万吨,同比下降0.6%,生产自用油量24.35万吨,商品率98.65%,天然气产量6亿立方米。

总体而言,我国油气生产呈现的主要特点是主力油田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大庆、胜利、长庆等7大油田产量均超过1000万吨;三大气区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天然气产量增长均超过10%;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度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获得重大突破;油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指标水平不断提升,油气采收率、油气回收率、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指标水平均呈现向好趋势。

“过去我们除了油气采收率,其他资源利用方面不太重视。在我多年收集的资料中,仅发现一条有关石油企业商品率方面的数据。可对比储产量等数据,发现该数据统计值混乱且不合理。”张抗称,就是在官方公布的数据中,也时常出现这种现象。比如目前我国在煤层气统计中,简单地把地面钻井采气量与矿山排采气量和利用量相加,分别得到全国产量和利用量,这种统计法是不合理的。地面井采的煤层气几乎是纯甲烷,而矿山排采气(瓦斯)往往混有大量空气,二者不能混淆。况且,不同矿井不同时期排采的气中,甲烷含量相差很大,其利用价值也相差很大。

《中国页岩气资源调查报告》(2014)

“过去上面没有这方面要求,企业自然不重视,即便上市后披露年报时,对耗损率、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率也没有太细要求,有时候用‘其他损失’就可以敷衍。从生产上看,最初油企多因来不及铺设管线和安装利用设施而对井口油气‘一烧了之’。有些企业甚至因为油气达不到利用经济下限而任其长期放空燃烧。”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总经理邢景宝说,现在管理越来越细了,尺度越来越清晰,企业勘探开发时就要采收率、回收率、资源综合利用率通盘考虑。

我国油气工业链中不重视“三率”统计研究现象正在成为过去时。今后,将从基础统计开始,在统一口径下落实各生产单位内部油气使用量、放空量及其他损耗量,从而获得准确的、可供下游市场参考的商品气量,进而研究影响我国油气“三率”的主要原因。在缺乏系统翔实的数据之前,本文主要参考《能源矿产“三率”调查与评价报告》,以及井口原油回收率、历年管线出口门站出气量及LNG再气化后进入地方管网数量,初步形成全国油气商品率初步数据。考虑到我国企业在提高油气采收率时较少使用回注天然气方法,在缺乏可靠数据时,仅以加权平均方法修正其商品率误差。因为放空天然气不能列为商品气,甚至不应计入产量,所以也没有在统计利用率时将其列入其中。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开发油田592个,已开发地质储量255亿吨,储量动用程度76.41%,平均采收率29.35%,平均商品率97.76%。已开发气田197个,已开发地质储量4.75万亿立方米,平均动用程度56.86%,平均采收率59.6%,平均商品率87.92%。已开发煤层气田3个,已开发地质储量335亿立方米,储量动用程度10.52%,平均采收率50.72%,商品率78.62%。

我国凝析油探明地质储量4.15亿吨,其中中国石油探明地质储量3.39亿吨,占比81.79%;中国石化探明地质储量3833.8万吨,占比9.2%;中国海油探明地质储量3730.2万吨,占比8.98%。截至2014年,我国溶解气探明地质储量1.932万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石油占比65.66%,中国石化占比22.89%,中国海油占比8.05%,延长石油占比3.41%。目前我国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3163.46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石油占比84.5%,中联煤占比15.5%。

石油共伴生气资源为溶解气,它可以在原油开发中同步开采。但根据“三率”相关文件规定,利用率是指累计采出量与累计探明储量的百分比,因而,资源利用率实际上等于地质储量的采出程度。

在二氧化碳综合利用率方面,截至2012年,我国二氧化碳探明地质储量1692.35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1035.61亿立方米,经济可采储量724.6亿立方米。其中,中国石油探明二氧化碳地质储量533.42亿立方米,占比31.52;年产量12.03亿立方米,占比42.3%;综合利用率6.86%。中国石化探明二氧化碳地质储量567.46亿立方米,占比34.53;年产量9.3亿立方米,占比32.9%;综合利用率2.65%。中国海油探明二氧化碳地质储量601.32亿立方米,占比51.23;年产量6.6亿立方米,占比23.7%;综合利用率5.87%。

我国二氧化碳产区主要分布在长岭、普光、元坝、建南等气田及松南火山岩气藏中,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采出的二氧化碳主要利用方式是回注驱油,而中国海油采出的二氧化碳主要是销售。中国石油长岭气田产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利用,实现了零排放;中国石化松南气田产出的二氧化碳随气田开发得到利用,但普光气田的二氧化碳及伴生气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元坝、普光气田尚处于开发中,二氧化碳利用率也不高。

石油资源是国家宝贵财富,也是石油公司最重要的资产。高效利用油气资源有三层含义:一是资源量增长,由资源量到储量再到产量都有较高的转化速度;二是有尽可能高的采收率和商品率;三是安全、环保,整个上游业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次国家层面建立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标准体系和约束激励机制,标志着油气工业进入一个精细化新时代,而要落实油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最低指标要求,一是由国家牵头,组织石油企业开展油气田共伴生气资源调查,落实资源品位、储量规模,研究共伴生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艺技术,推动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二是在制定储量分类标准时,主要遵从SPE储量分类标准,这有利于我国油气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经营活动,更准确地对油气储量进行评估。三是加大油气资源回收率调查评价工作力度,查明工艺空间和技术潜力。四是加强老油区综合研究与整体评价,着重解决制约油气采收率的技术难题。五是针对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地质复杂性和难采性,加强地质理论研究、富集易采区预测技术攻关。六是开展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引进、示范和推广及相关技术规范与标准研制等,加强公益性、基础性资料的社会化服务。

而石油企业要实现油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最低指标要求,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随着国内主力油田进入中后开采期,单井产量持续下降,新发现油气储量80%以上品质差、难动用。经济高效地开发低压低渗油气藏、边际断块油气藏、薄层油藏等难采区块,对提高采收率,及其系列配套工艺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受国际油价、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周期等因素影响,石油企业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服务、材料、劳动力等各项成本持续增加,这些成本都会以DD&A(折旧、摊销与递延)等形式体现到桶油成本中。成本刚性增长,利润大幅下降,对企业安全高效地降低单位成本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围绕油气资源“三率”指标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展攻关,集中力量研发一批能源节约技术、污染物零排放技术、共伴生综合利用技术、油气回收技术等,都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必须逐一破解的严峻课题。

猜你喜欢

采收率储量利用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2019 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2008~2017年我国新增石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