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庆精神的传播方式探析

2015-09-17张云燕肖发生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传播方式

张云燕 肖发生

[摘要]大庆精神是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通过树立英雄楷模、由上而下倡导、制度保驾护航和利用文化载体等传播方式,贯穿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过程。同时渗透至几乎中国全部的工业领域。

[关键词]大庆精神;革命精神;传播方式

大庆精神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中逐步形成确立的,贯穿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主要过程。实际影响则溢出石油行业,而渗透至几乎全部的工业领域。在大庆精神的鼓舞下,我国石油工业迅速摆脱了“贫油中国”的帽子,也为其它工业领域注入了精神力量,在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自大庆精神作为专门概念确立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大庆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战线的主流思想进行大力地宣传,在各行业尤其是石油行业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探讨其传播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大庆精神,并对当代中国梦的实现有所助益。

一、树立英雄楷模

精神楷模是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树立楷模就是把那些最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念、集体精神风貌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给人们提供值得效法的榜样,引导人们主动追随这种精神。1964年4月20日,作为官方声音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标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长篇通讯,特别指出:“大庆人都被灌注了革命精神,他们的确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首次明确阐述了“大庆精神”的内涵,并号召学习大庆人的精神和可贵品质。通讯中提到的大庆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体现了拥有大庆精神的人的精神楷模作用。英雄楷模一直是弘扬大庆精神的首要方式。

铁人形象就是大庆精神英雄楷模的典型。而在学习大庆精神的过程中,铁人精神也是如影随形的。“爱国、创业、拼搏、求实、奉献”的大庆人在现实中即是铁人,而铁人就是大庆精神的典型化的人格体现。所谓铁人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1]艰苦创业是大庆精神的突出本色。铁人的榜样作用是大庆精神传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1960年2月,中央批复了石油部党组汇报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报告的逐层实施宛如一场会战拉开了序幕,中国石油工业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会战“确实打的很艰苦”。[2]数以千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专家(包括教授和博士),加上数以万计的职工和转业战士涌到了萨尔图草原。在这样一种艰苦的环境之下,又处在共和国特殊困难的非常时期,面临一场意义非凡的能源会战,恰逢其时地需要一个楷模、一位英雄来引导广大工人的世界观,引导大家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并将思想的光辉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工作成绩。铁人王进喜在会战之初即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和奋不顾身的工作热情,以及他努力践行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工作宣言,被石油会战工委敏锐发现并加以推广,逐步成为会战宣传领域的有力武器。王进喜也成为大庆会战中树立的首位标兵。会战工委以此为契机,在油田召开万人大会,开展“王铁人”运动,后来又发展了红旗手、红旗单位运动等等。这些活动始终以英雄楷模的形式鼓舞广大职工保持旺盛的斗志和饱满的激情,大庆油田会战也始终以高速度推进,历经三年半而圆满结束。 这一标志性的胜利成为我国石油工业崛起的象征。

因此,以英雄楷模的方式发挥大庆精神的示范作用,是大庆精神从构建基本内涵到丰富时代价值过程中一直首当其冲的传播模式。此后几十年,一批较有影响的先进典型陆续被树立:“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五面红旗”、六大标兵等等,他们是大庆精神的人格化代表,也不断诠释着英雄楷模是大庆精神之魂。

二、由上而下倡导

大庆精神形成于我国石油会战的特定历史时期,是共和国石油工人为推动中国工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凝聚而成的中国精神,也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其形成至今,不断地由上而下进行了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倡导和传播。

在石油企业外部,各级领导及相关机关多次倡导学习大庆精神。在石油会战伊始,面对环境艰苦、技术落后等客观挑战,组织者侧重精神因素的引导,统一思想,注意志气和士气的鼓舞:“会战一定要坚持,困难也一定要克服,浮肿病也一定要战胜。”[3]用战争时期不怕苦、不怕死,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由上而下,倡导克服困难的精神,极大程度上推进了石油会战的最终胜利。而大庆油田也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学习大庆油田的成功经验。1964年6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学习大庆精神。自此,“工业学大庆”的口号在全国传播开来。1977 年 4 月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大庆召开,大庆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广泛传播。

1981年9月,国家经委党组总结了学习大庆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肯定了大庆的成功模式,肯定了工业学大庆的运动主流,认为大庆精神“是中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表现,是需要大大提倡和发扬的。”。[4]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一报告,并指出“大庆不愧为我国工交战线的先进典型,大庆职工不愧为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5]”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大庆。1996 年,胡锦涛同志鼓励大庆油田要“珍惜大庆光荣史,再创大庆新辉煌”。2003 年,温家宝同志视察大庆时也指出:“要把大庆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正是在相关领导及机关的不断肯定和推动下,大庆精神迅速传播,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大庆精神在石油企业内部的传播,也在微观的层面进行了更细微具体的倡导,并逐步固化为企业的制度文化。如领导者在树立英雄楷模的同时,也比较重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会战初期,“工人身上有多少泥,干部身上有多少泥。”据1962年统计,经常参加劳动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91.5%,平均每月劳动6天以上,多的达到10天以上。1963年9、10月份,在会战工地施工紧张时,3000多名机关干部在泥水里突击挖土方17万立方米。[6]领导干部,甚至会战机关的领导不仅亲临现场,也常同机关干部一起参加劳动。不仅对于现场情况有深刻的了解,也为群众树立了榜样,促成了各项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领导干部的示范与践行,诠释了铁人精神的普遍存在才是真正的大庆精神。

三、制度保驾护航

树立和传播大庆精神的初始目的就是保证石油会战的顺利完成。在实际中,大庆人不仅坚持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内涵,更讲究科学方法,注重实效,把精神层面的内容上升为制度文化,通过规范企业内部微观组织,以各项管理制度为载体,系统科学地解读了大庆精神。

在大庆油田会战时期,大庆石油职工,始终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指导,坚持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实践出发的观点,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积极探索和掌握油田开发的客观规律。大庆油田在进入正规开发建设阶段之后,为了把规模化的人力资源和生产建设中的其他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建立起正常的生产秩序,就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大庆油田最早建成投产的“中一注水站”在1962年出现管理问题而全部烧毁,围绕这一案例,大庆会战工委发动群众展开大讨论,揭露矛盾和问题,查隐患,堵漏洞。根据广泛讨论并经过深入分析,会战工委决定,在全区1471个基层生产单位中,以岗位工人自检为主,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同时,把岗位责任制执行的成效,加入考核机制,让其成为评比先进和奖励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陆续形成7大相关生产制度,包括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维修保养制、水质化验质量负责制、岗位练兵制、安全生产制、班组经济核算制等。大庆油田以生产为中心,对于各个岗位上的工人除要求良好的职业精神,还要求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大庆油田工人初期多是解放军复员的普通战士,技术水平低,不能完全适应油田开发建设的艰巨任务。为此,油田展开了岗位练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加强生产建设的基本功练习,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训练,要求工人做到“四懂”、“三会”,了解并维护仪器设备等设施。对于关键生产岗位,不仅要求工人有责任心,还必须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大庆石油会战时对会战队伍提出的行为规范浓缩为五个“硬”标准——即人人出手过得硬,事事做到规格化,项项工程质量优,台台在用设备好,处处注意勤俭节约。这些制度体现了大庆精神不仅是英雄无畏的,同时更是科学有效的。制度的建设使大庆精神不仅有传统的拼搏内涵,也与现代企业精神相去不远,或者说大庆精神本来就是属于现代企业的,具有兼容时代的价值。

此外,大庆油田坚持对职工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制度化教育,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员工职业教育的主线,不仅将历史文化固化为职业认同,更是在落实这一认同中完成了企业的文化组织使命,无疑是符合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高明之举。一批批员工在制度文化中感受历史,产生了对大庆精神的自然认同,保证了各项企业制度的顺利推进。而制度本身也为大庆精神的传播形成保障,使大庆精神这个历史现象、文化结晶能够一以贯之地直指人心。精神和制度相辅相成,大庆精神的生命力才长盛不衰。制度特征是大庆精神的鲜明气象。

四、利用文化载体

在大庆精神的传播中,各类现代文化载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播、报纸、书籍、影视、诗歌等多种方式传播使石油精神广为传唱。

在石油会战期间,大庆就注重宣传工作。当时,广播站每天都播放 ‘大庆人之歌这样的歌曲,很多都是石油工人创作并传唱的,之后《战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转载并传播。“会战时期的大庆石油歌曲产生的精神凝聚性,或它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凝聚性,会使它具有一种空前的协调组织功能,能把人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振奋起来、凝聚起来。”[7]

为配合全国工业学大庆群众运动,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编辑出版了很多大庆歌曲。如《大庆儿歌》、《大庆战歌》、《大庆旗飘飘》歌曲选等作品,不仅描述了各界人学习大庆的精神,也反映了学习铁人精神、继承会战优良传统的时代朝气。

此外,还有以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形式展现的大庆精神作品。作品《大庆工人赞》组画、《创业年代》大庆速写、《大庆雕塑选》画片等展示了大庆油田艰苦奋斗的场景。为了弘扬和传播大庆精神,各单位还编写了《高举大庆红旗》、《煤矿盛开大庆花》等学习资料弘扬大庆精神。《铁人》、《奠基者》、《铁人王进喜》等诗歌影视作品则再现了当年石油会战宏大的历史画卷。

大庆精神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意志和对未来的基本态度,是新中国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中国梦的局部体现。因此,当下继续弘扬大庆精神,仍然有其时代的意义,并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借鉴上不无价值。

[注释]

[1]<大庆精神>编写组.大庆精神.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99.

[2]余秋里在中央机关17级以上干部大会上的报告.王昆.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第一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651.

[3]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馆藏资料.王昆.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第一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330.

[4]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王昆.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第二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73.

[5]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的通知.王昆.大庆油田五十年文史资料汇编(第二卷).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271.

[6] 余秋里.余秋里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858.

[7] 李轶男.大庆石油歌曲在会战时期的传播与发展[J].艺术研究.2015(01).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传播方式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现代木刻与中国艺术传播方式的革新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
当代俄罗斯政治信息传播方式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