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平凡美国人的哀歌

2015-09-15林俊颖

时代人物 2015年8期
关键词:福克纳心灵小说

林俊颖

在国外,人们纷纷举起《斯通纳》的封面与自己的头像重合进行拍照,这既是一种行为艺术,也暗示了照片后的每个人可能都有着与斯通纳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精神世界。

书名《斯通纳》STONER,主人翁的姓氏,是STONE+ER的组合,相当鲜明的隐喻,石头般的人。以木石形容人,在中英文的语意,都是讥贬。作者约翰·威廉斯(1922-1994)确实是为一块顽石般的寻常人物威廉·斯通纳立传,小说一开始寥寥数行交代了他味同嚼蜡的一生事迹,最后一章则写他癌症死前的顿悟。这样一个生于1891年,卒于1956年的虚构人物,固然如同千万人中的一个取样,却具备了诸多作为美国人的典型元素——出身稼穑艰辛的农家,“少也贱故多能鄙事”,19岁有幸进大学,20岁必修英国文学概论,一开始有如鸭子听雷,然而他坚如岩石的意志与倔强,再因为莎士比亚的一首诗被猛烈撞击出火花,从此彻底改变了一生。

某种程度,乍看这也是个白手起家的美国梦,斯通纳以半工半读、自给自足的苦读获致学位,穷人翻身,证明知识就是力量,他不但借之改造自己成为厕身学院的知识分子,更顺利地打造了他的婚姻、家庭,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这样的人生,很难说他不成功,或不具起码的励志意义。

但,诚如昆德拉所言,小说是复杂的精神,事情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复杂。《斯通纳》远不是一本单纯的美国梦小说,篇幅1/3之后,我们眼睁睁看着斯通纳一步步戴上自制的桎梏,走进自己的囚笼,心中不断浮起问号。疑惑在于,同理,任教于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的某一大学城,在那二战结束后貌似和平的时代,即便彼时方兴未艾的反战、黑人民权运动、嬉皮风潮也都一如远方的雷声,一个已有妻女与房子且收入稳定的斯通纳能有什么惊涛骇浪的人生戏剧呢?反过来说,他有什么能耐炮制令人瞠目结舌的悲剧呢?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无从释疑的是,既不是心智未开、也不是中产阶级的边缘人或畸零人,面对所有来自婚姻、职场的横逆、欺压、侵凌甚至掠夺,他为什么始终束手不反抗、不试图化解?当一生中唯有的一次真爱降临,即便是婚外情,他饱尝其甜美且珍爱之,又为什么还是束手不护卫、不争取?

很难说他怯懦,我们自始至终感受的是刀枪不入、火不能烧的顽石一块,在人伦与人际的罗网中,他以不辩解、不抵抗、逆来顺受般的不作为摆出存在的姿态。他确实像神话里的美杜莎,眼光触及的皆化为石头。

《斯通纳》是否是伟大的悲剧?不论答案为何,无疑的,这是一个平凡人的普通一生的琐碎悲剧,完全与厄普代克笔下力必多(libido)含量与其身高成正比的“兔子”背道而驰,“去”英雄,“去”美国梦。现在回看,在复杂深沉的福克纳之后,二战之后,冷战年代为主场域,地理上集中在中西部与南方,美国小说是有一小支“去”英雄也“去”美国梦的系谱,包括《斯通纳》的作者约翰·威廉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卡森·麦卡勒斯,《好人难寻》的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思家饭店的晚餐》的作者安妮·泰勒虽是生于1941年也可囊括进来。雷蒙德·卡佛则在气息上相互呼应。

这一支小说系谱所呈现的美国人心灵图像,读来令人恍惚愁闷甚至哀伤,福克纳在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致答谢词,无疑是其最高的精神指导。这篇精简的讲词,从写作到小说的无用之用,福克纳提供了智慧结晶般的箴言——纵然这一份夫子自道是如此正大光明:“(写作)这份工作是把人的一生,耗费在人类心灵的困顿和劳苦之中,既不为浮名,也不因虚利,而是以人的心灵作为原料,试图创造出某些未曾有过的事物来。”人类心灵的自我矛盾冲突,“才是美好作品的可能出处,因为只有矛盾冲突的心灵才真正值得一写,值得我们为之呕心,为之沥血。”

我宁愿相信这是小说家灵台清明必须发出的警语,这隐隐然是福克纳文学信念的踵继者,“斯通纳”这凡夫俗子挫败,“在于重新唤醒人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悲悯和牺牲这些人类昔日一度拥有的荣光”,最后一章他的死亡,毕竟是徐缓且庄严的,生命彻底燃烧之后并非烟消云散,这位一生浸淫拉丁文的石头人有他微若晨星的觉悟,“斯通纳”当然知道阿波罗神殿的德尔菲神谕,“认识你自己”的真義,小说至此也是最后一行,意在文字之外,尽在灰烬上浮现。

猜你喜欢

福克纳心灵小说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倾斜(小说)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