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ICC与外周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效果比较

2015-09-11刘建利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22期
关键词:化疗肿瘤

刘建利等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肿瘤科2013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恶性肿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ICC置管组53例,外周静脉置管组52例。观察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保留时间及化疗药物刺激所致外渗及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PICC置管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3%(50/53),外周静脉置管组为82.7%(43/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组的置管保留时间为(112.57±6.91)d,长于外周静脉置管组的(1.7±1.1)d (P<0.01);PICC置管组的化疗药物刺激所致不同程度的外渗及静脉炎发生率为0,外周静脉置管组为48.1%(25/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PICC置管安全可靠,可提高护理质量,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较为理想的静脉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PICC;外周静脉置管;肿瘤;化疗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180-03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反复周期性的化疗对血管损害较大,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致使血管多处闭塞,容易引起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给肿瘤患者带来损伤和痛苦,因此针对肿瘤患者化疗的输液方式评估及选择是肿瘤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之一[1-2]。正确的选择不仅可保证化疗周期性进展和化疗效果,还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3-4]。目前,临床上首选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给药[5-6],但外周静脉给药仍是较常用的给药途径,为了进一步探讨PIC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优势,将本院肿瘤科分别采用PICC置管和静脉置管穿刺途径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效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肿瘤科2013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49例,女56例;年龄19~77岁,平均(57.45±6.12)岁;其中肺癌32例,直肠癌27例,乳腺癌15例,胃癌10例,子宫癌8例,淋巴瘤8例,骨肉瘤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PICC置管组(n=53)、外周静脉置管组(n=52)。所有入选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正常。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恶性肿瘤类型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置管步骤

1.2.1 操作前准备

化疗前完善常规检查,由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行化疗知识宣教,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PICC穿刺前对患者及家属解释目的,操作大概流程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过分紧张情绪。PICC置管材料为巴德三向瓣膜式4 Fr导管,长度为60 cm。穿刺时选择上肢较粗直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本次研究组PICC置管患者均置管于左右贵要静脉,乳腺癌患者避穿刺患侧肢体。外周静脉置管置于左右手背或左右侧上肢浅表静脉穿刺置管,留置针材质为威高洁瑞公司生产的留置针,型号24G×19 mm/Z-G。

1.2.2 操作方法

1.2.2.1 PICC置管 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测量患者插管部位到上腔静脉的长度,患者臂与穿刺点成90°角,测量至穿刺点至胸锁关节以后向下至第3肋间。皮肤消毒,戴无菌手套,患者臂下铺无菌治疗巾,以穿刺点为中心,碘伏棉球螺旋式消毒上下各10 cm左右到臂缘,消毒3次。更换无菌手套,铺无菌治疗巾,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肝素帽及穿刺针,导管侵入生理盐水中。铺无菌孔巾,暴露预定穿刺部位,由助手在距离预定穿刺点12 cm左右扎止血带,以充盈血管。更换针套,穿刺静脉,见回血,向前推进插管鞘,使之进入血管。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推进导管至所需长度。回撤插管鞘,注入生理盐水,患者诉无不适,再次消毒穿刺点以10 cm×12 cm的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松紧适宜。做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定位置,才可进行输液或化疗。

1.2.2.2 外周静脉置管 选择手背或前臂弹性好、粗直、易于固定、活动方便的浅静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操作者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15°~30°,针尖斜面朝上从血管上方穿刺进针,见回血后,降低持针角度,将软管送入静脉内,同时退出针芯,再次消毒穿刺点后用6 cm×7 cm的3M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采用4 ml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12.5 U/ml)封管。

1.3 观察指标

两种置管方式的穿刺成功率,记录两组的置管保留时间,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PICC置管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3%(50/53),3例失败后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外周静脉置管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2.7%(43/52),其余9例接受再次或多次置管。两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穿刺所致穿刺部位血肿、空气栓塞等相关并发症。

2.2 两组置管保留时间的比较

PICC置管组的置管保留时间为11~286 d,平均(112.57±6.91)d,其中有31例患者经管静脉化疗共58个疗程,13例患者因病情进展死亡后拔管。外周静脉置管留管时间1~5 d,平均(1.7±1.1)d,两组的置管保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猜你喜欢

化疗肿瘤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骨肉瘤的放疗和化疗
跟踪导练(二)(3)
ceRNA与肿瘤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床旁无导航穿刺确诊巨大上纵隔肿瘤1例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5年征订启事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