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心品味生活,妙笔书写真情

2015-09-10郭秋兰

考试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美的文章作文

郭秋兰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高级心智活动,写作能力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写作综合性强、智能水平高,其形成和发展才比较缓慢,培养难度比较大。一些学生谈作文色变,作文课上“横眉冷对作文纸,俯首咬坏钢笔头”的现象极为普遍,很多学生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缺少真情实感。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我根据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爱心,提高品质

文如其人,高品位的文章应是高品位的人写出来的。语文教学兼负德育任务,教师首先应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有爱心、有责任感、是非分明的人,学生才能在文章中宣扬真、善、美,文章才能有热情、有亮色,才能如心灵一样阳光灿烂。如何培养爱心、提高品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小事、做好小事。上午最后一节课,我给学生留作业:记录回家后你的第一个动作、第一句话,妈妈的第一个动作、第一句话。下午课上同学们发言,大多数同学到家后第一个动作是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说的话是“累死了”、“饿了”、“我想吃饭”,而妈妈直奔厨房,开始做饭,有的还提着菜、馒头等,第一句话是“想吃什么”、“饿了吧”,等等。通过对比,让孩子感受妈妈的辛苦。通过系列活动教育、影响他们,提高他们的品位。学生有了美的心灵,文章才会充满人性之美,才有了美的灵魂。

二、细品生活,获取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作文言不由衷、无病呻吟,拼、凑、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好的素材。好的素材从哪里来?其实学生平凡普通的生活就是素材的宝库。家庭、学校、朋友、老师、电视、网络,大千世界的许多事都叩击着他们的心弦,牵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为什么常常面对作文纸却内心茫然呢?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关注。教师要做的是教他们睁开眼睛、竖起耳朵,用眼、用心观察和品味,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属于自己的认识与感受。细心观察,孩子们发现:春天小草初生时并非嫩绿一片,而是羞涩地隐藏在枯草底下;秋天白杨的叶子也不是金黄色,落地时依然是骄傲的绿色;原来母亲虽有皱纹但并不衰老,依然漂亮;自己晚回家几分钟,父母担忧的神情、急切的问话中满含亲情。留心生活,用心感受,写自己真实的发现与感受,文章肯定新颖独特。

三、放开手脚,大胆发挥

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是因为对老师的命题不感兴趣,作文要求让他们感到畏手畏脚。要想让学生写好,首先应让学生爱写、敢写、有话可写,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寫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形式自由。例如,学完《给女儿的一封信》,我让学生写随笔。孩子们敞开心扉,尽情发表对爱情的真实见解。练笔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早恋教育。每周日让学生写周记,所见所闻所感俱可。平时练笔写多了,再写命题作文,就不会再编造,形式上放手,主题上应放手。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假若有所表白,必须合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当是不倾吐不舒快,必须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于性情的自然。这种要求即是求诚。学生作文,只要不是反动消极,就应肯定赞扬,而不应要求“全国河山一片红”。写真自我、抒真性情的文章才能是佳作。

四、日积月累,强化理论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平日必须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开头、结尾、照应、衔接,如何画龙点睛,等等,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学习课文时渗透。学《春》,学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使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真实细腻再现当时的情形。第二,结合范文、美文总结归纳,让学生熟记于心。例如,我给学生总结的巧妙拟题法:(1)套用法,如《乐在“棋”中》;(2)比喻法,如《家—爱的港湾》;(3)拟人法,如《让生命飘出幽香》;(4)反问法,如《心事与谁说?》;(5)对偶法,如《善待顺境,挑战逆境》等。巧妙开头五法:(1)巧设悬念,吸引读者;(2)开门见山,亮明主题;(3)景物描写,烘托氛围;(4)巧妙引用,突出主题;(5)突出矛盾,渲染气氛。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语言功底,才能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精雕细琢成精品文章。

细心品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出新颖鲜活的材料,理论熟记于心,材料巧妙处理,自然能写出优秀习作。

猜你喜欢

美的文章作文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