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和谐教学诸要素的探析

2015-09-10甄秀玲

考试周刊 2015年57期
关键词:探析要素

甄秀玲

摘    要: 本文通过探究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及其他教学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思想及实施策略,使教师能够“教好”,学生能够“学好”,促进教与学顺利进行,旨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能够和谐发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和谐教学    要素    探析

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王敏勤,1998)。教学过程可以看做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要想增强教学效果,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调控课堂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和谐状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文对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物之间的和谐,以及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人与人的和谐

(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认为平等、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有助于师生身心健康”(陈平文,2006)。师生关系是否融洽与和谐,直接关系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希望教师和学生是学习方面的合作伙伴,希望教师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尊重和信任,希望学生给予教师教学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尊重学生差异,充分体现民主性、公平性的特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营造积极活跃、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以此促进师生用心、用情进行对话与交流,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尊重彼此人格和权利。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克服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学生与学生的和谐

和谐教学中,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应该针对问题由“和谐”到“不和谐”,最后在更高层面达到新的“和谐”。也就是说,针对同一个问题,在起初没有深度探讨的前提下,学生没有意见和分歧的和谐状态,然而,随着知识积累及对问题的深思,不同学生会有不同见解,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对问题的看法体现暂时不和谐状态。最后,在学生激烈讨论之后,对同一个问题形成统一看法,达到再次和谐状态。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制定富有启发性的多层次学习目标,提供非封闭式的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不同内容进行学习,以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实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会出现自主、互助的学习情景,因此有利于引导学习能力相当、兴趣相同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差异大、兴趣不同的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过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个体及集体向更好方向发展。弱者应该向强者学习,强者应该多帮助弱者,相互合作与交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能忽略,学生之间应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共同发展局面,对学生学习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人与物的和谐

(一)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和谐

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有整体把握,对课堂教学内容要了然于胸,而且能恰当、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做到二者之间的和谐。备课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不同,准确把握教材深度和广度,适度降低内容难度。讲解时要详略得当、条理清楚、重难点突出、精讲精练。

(二)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和谐

学生与学习内容的和谐,关键在于学生应了解熟悉教学内容,然后有所理解与把握,最后对教学内容有思想、有疑问。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还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知识,提高自己。首先,学生应该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结起来,利用已有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对新知识的消化理解。其次,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新知识图式。最后,在对教学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带着疑问去听课、去学习、去理解,抓住问题核心,解决问题,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与教学策略的和谐

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按一定教学模式或程序授课。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可以按照备课时预定的思路和教学程度上课,不能漫无边际地随谈杂谈。但这并不代表讲授教材内容时,必须按一个模式用同一种方法千篇一律,机械式地照搬,而且教学策略要适合学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适时灵活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熟练地驾驭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的学习教学手段,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传授相关知识,也可以培养与锻炼学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四)学生与学习策略的和谐

学生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和谐,实质是学生对教师应用的教学策略能够适应,能够理解,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服务。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参与程度等特点,设计相应教学策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尽可能采用多层次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度。但并不是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学生要考虑教师怎样教,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具体情况怎样学,才能达到理想学习效果。

三、其他因素的和谐

(一)认知与体验的和谐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接受性间接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式学习,要将已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顺利将二者衔接融合,变为有意义学习,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与重组。因而,教师组织的教学内容应该条理化、清晰化,变间接的接受性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方便学生认知,使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久保存下来。认知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再认知的初始阶段。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间阶段与思想感悟;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感悟,是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后升华的产物。在这样的和谐教学中,学生深刻地理解教学主要内容,不断通过体验改变原有认知,达到新认知,促进学生学习。

(二)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和谐

教材知识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主线,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思想、发展智力的重要渠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凭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课外知识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负担,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教材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和谐,可以变单调的有限知识为结构合理的趣味性知识;可以使知识之间相互贯通,发挥触类旁通的作用。教材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理解,理解越深刻,知识掌握越清晰,所学知识越容易为自己长远发展服务,同时教材知识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爱好。课外知识帮助教材知识的理解内化,教材知识有利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理解升华。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将教材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

(三)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目标的和谐

情感态度目标是评价学生发展的维度之一,既丰富教学目标体系,又注重人的体验与社会性功能(刘琳,2009)。知识、能力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还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情感价值目标是课堂保持生命力的关键,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知识是情感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积累,情感与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情感价值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发挥正向或者负向促进作用,只有这“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和谐发展,才能共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及其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可以使教学处于和谐平衡的教学环境之中,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可以顺应人的本性,实现教学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勤.和谐教学的基本原理[J].山东教育科研,1998(2):18.

[2]陈平文.和谐教学的原理与实施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6(3):65.

[3]刘琳.和谐教学的建构[J].研究前言,2009(6):12.

[4]胡吉明,苏曰兰,宋光新,孙永强.浅谈和谐教学及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2000.

猜你喜欢

探析要素
探析高层建筑暖通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VR阅读探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基于CAD/CAM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