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预”探路,召唤高效课堂

2015-09-10朱玉静

考试周刊 2015年75期
关键词:建构家长过程

朱玉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因此,学生要想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预习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因为预习本身就是自学、主动的建构,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预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更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经过预习,才能真正提出自己感到有疑惑的问题,在听课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听课更具有针对性,听课的效率更高。

因此,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随着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的转变,传统的预习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新形势下,我们势必要重新思考该如何转变预习观念,建立与时俱进的语文学科有效预习模式。

一、挖掘资源,自主预习

预习,即课前自学,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模式很多,但首要形式还是以学生自身为主的预习,即自主预习。为了确保学生的自主预习能顺利进行,我们首先必须保证预习通道的畅通。

1.准备预习资料和字典,排除理解上的障碍。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预习习惯,开学伊始,我便精心挑选,让学生人手准备一份预习资料,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预习。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除此之外,我还尽量鼓励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在家中准备一本词典,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词典进行词语预习,让他们在课前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人力资源跟上,解决不时之需。在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力的配合则可能会更加高效。老师和家长也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和家长更加值得他们信任。他们的问题在老师和家长面前会更加快速、更加高效地解决,而且是有求必应的,是他们最快速、最方便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这一预习通道必须保证时刻畅通。

二、寻求协作,合作预习

有独立就一定要有合作,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可以丰富和加深个人理解。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要达到预习的最优化,还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预习,但合作预习不是简单的几人围坐在一起预习就行的。

1.要合理分组,优势互补。在排座位时,有意识地将思维活跃,有一定预习能力的学生分散到每个小组。每组前后桌4人为一个单位,基本上四个人的预习水平和思维能力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在预习时做到以点带面,优势互补。

2.要合理分工,明确目标。组员之间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分工,能力较弱的就让他完成一些最基本的预习,如查字典之类。而能力较强的就让他突破一些理解性的、概括性的难题。

3.要合理选人,张弛有度。在小组中要挑选能力强、有号召力的学生做小组长,这样就有利于合作的正常开展。预习的一开始时由各个同学分别完成各自任务,当这些分散的知识都已完成后,这就需要一个组织者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这时,每组要推选一名小组长就成为必然。

4.要合理竞争,激发热情。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坚持度和热情度都不会太持久。因此,我认为要在预习中引进竞争机制,这样才能调动他们预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指导,服务预习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也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专家型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跟学生一起组成的学习者共同体中,成为学生建构科学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和资源中介。因此,教师以指导者、服务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方法指导,有助于预习效果的强化。

1.明确预习难度,不宜过粗过细。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对学生和老师的束缚力都很小,属于一种“粗略型”的预习。老师大多数只布置一些读读课文、写写字词的作业,至于怎样读写,教师没有给予任何指导方法,学生更是处于一种应付状态,对于预习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不见任何预习效果,预习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对于预习,一定不能过于粗略,但也不宜过多过细,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课上就不能注意听讲了,时间久了会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

2.明确预习方法,循序渐进。语文预习不是读几遍课文、抄几遍生字这么简单。圈、点、批、注、质疑、问难、做笔记……这些都是预习方法,但方法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在课堂上预习,等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再逐步放手。

3.明确预习作业,把握方向。每堂课都有目标,预习也不例外。预习不能盲目,目标要明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一方向性的目标就要由教师通过预习作业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预习作业的引领下有目标、有方向地预习新知,不至于迷失方向。预习作业要经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精心准备出来的,既要有读写,又要有思考。

4.明确预习检查,及时掌控。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能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就无法正确进行预设、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我们要明确赏罚制度,对预习好的要多加表扬,不好的也要有适当惩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家长配合,保障预习

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老师和家长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三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使得学习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预习也是一种学习,因此,同样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没有持久性,因此在家中预习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一定的配合与支持。为了达到对家校的共同监督,我设计了一份预习表格,对预习情况进行评分。其中包含学生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和家长评。这就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严格监督学生在家中的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会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务必重视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把课改精神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猜你喜欢

建构家长过程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建构游戏玩不够
家长请吃药Ⅱ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