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学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2015-09-10李作为

考试周刊 2015年82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教学

李作为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经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它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能力,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呢?

1.激发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兴趣盎然地学习,还是索然寡味地应付,收到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因此加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生物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以平静的心态微笑着走进教室,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老师都不随意肯定或否定,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真正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展开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打消一切顾虑,这样学习动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小组,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促进兴趣的发展,更能促进能力的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生物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学得积极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播种理想,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

人没有理想,就如同在黑夜中行走,易迷失方向。中学生正处在多梦的年龄,更是播种崇高理想塑造生命基础的年龄。根据这一生理特点,可对学生进行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活动,给他们讲科学家从小立志的故事。如给他们讲科学家童第周的故事: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他18岁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开始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但他相信水滴石穿的道理,以惊人的毅力抓紧时间刻苦学习。经过努力,到高三期末考试时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在讲到维生素这部分知识时讲述了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家中贫困,为了实现当个医生救治成百上千的病人的愿望,认真研究古代医书,熟读各种书籍,并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他发现有钱人常常得脚气病,而穷人常常得夜盲症,就比较穷人富人的饮食习惯,得出得脚气病是因为食物中缺少米糠和麦麸,这些食品中含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维生素B1,得夜盲症是因为饮食中缺少肉类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脚气病的人,比国外早一千年左右。伟人的事迹,使学生深受感动和鼓励。我以“我的理想是 ”为题,请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当成座右铭,贴在生物教科书的封面上,以此激励他们自己奋发学习。

3.精心设疑,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创新意识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书本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斟酌,大胆质疑,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创新学习的关键在于“问题”意识,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才可能实现创新。“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建立课堂教学的“情绪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巧设疑问,即经常给学生“找麻烦”,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诱导学生进入质疑状态,以便达到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在讲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中复杂反射时,我引用了学生熟知的成语典故“望梅止渴”,提出:人望梅止渴的生理机制是什么?学生带着揭开疑问的好奇心而认真听课,课堂教学因此而异彩纷呈,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4.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看做是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学习的主人。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就要多关心后进生,用爱心开启他们的心灵之窗;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表扬、鼓励带进课堂;变课堂“一言堂”为“群言堂”,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学生一定会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陈献章说得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个机会,除了对敢于发问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还应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抓住机会小题大做,鼓励所有学生提问,一旦有学生提出古怪幼稚可笑的问题,甚至错误的问题,也决不能取笑学生,批评学生。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有个学生探究的结果是鼠妇爬向有光的一侧。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你能实事求是地汇报结果很可贵。”然后帮助他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善意地解释引导,保护学生质疑的勇气。

5.留一片空间,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给空间就是给发展。课改实践证明:只有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自学指导,引导学生会找重点,做记号,会提问题;加强学生对图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如进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只是提出几个问题,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联系植物部分生态平衡有关知识分析资料,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凡是学生通过自学搞懂的知识,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6.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制造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可运用演讲、讨论、辩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收集材料,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解答了自己的疑问,同时在解决其他同学的问题时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自然而然,学生会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于是形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如学习转基因技术时,对学生提出:“转基因产品安全?”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等其传媒查找资料,然后集体讨论演讲,学生明白了人类一定能圆满地解决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又如:学习克隆技术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国际舆论支持克隆人的研究,我们可能面临哪些社会问题?你赞同克隆人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自主查找资料与讨论,明白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之争一旦得到正确解决,必将促使克隆技术迅猛发展,为人类及整个生物圈作出巨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求知兴趣,让其得求知方法,使其亲历求知过程,促其在求知中“自主”,教师都尽可以大胆探索,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得以体现,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教学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