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绿色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5-09-10魏淑娟

考试周刊 2015年98期

魏淑娟

摘 要: “绿色语文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倡导绿色教学,推动教师角色转变,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以实现教育工作者由“经师”向“人师”的转变为研究目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使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使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的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健全发展。

关键词: 绿色语文 个人素养 课堂主导

三尺讲台,站上去很容易,可真正要站好、站住脚,让台下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放心,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从教八年,在不断学习和磨炼的过程中,我认为我才理解了“语文教师”的含义,即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精神素质和境界全面提高,为学生打下“终身发展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最终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和个性的健全发展,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的使命。

一、提高个人素养,深厚教师文化底蕴,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有这么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储备一桶水。话很质朴,却道出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教师的个人素养和知识储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素,课堂展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应该包括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文化底蕴。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教师上,所以教师的角色转变很关键,同时评价体系也处于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地位。绿色语文,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化的良性探索方式,不仅要给学生自由探索和发现的空间,更要将老师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将陷于“成绩论”“分数论”中的教师解放出来,回归最本真最质朴的教育者身份。通过多年教学,我更是对这个道理感触深刻。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传承文化和教授知识的重要载体,对教师的个人要求较高,只有教师的知识量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课堂上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教学。并且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已经不局限于单一途径,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很大。所以,要驾驭好一堂课,真正交给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充足,教师要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也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所以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让书籍成为精神的粮食,不断充实自己,在阅读中体悟圣贤的思想,聆听哲人的教诲,汲取知识的养分,从而充实心灵,让个体的生命在阅读中充实,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在阅读中感触经典、品读美文,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以身作则,更好地指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

二、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是“奠基工程的基石”、“基础的基础”,是“人的教育”,绿色语文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落实这一理念,就要从课堂入手,从教师的思维入手,教学应该学会做减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仅仅局限于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和读读课文,更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养的体现,注重通过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见地、有深度,这才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中的一种,在生活上是必要生活中的一种。”既然可以成为生活的一种,就可以生活化的教授,这就需要教师的付出和组织,为学生搭建好展现的舞台,做好架构工作,那么学生自然会跟进,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最大限度地开发潜能。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引导方法。比如文化课学生和特长生,教学时要有区别。文化课的学生比较传统,文化底子较好,接受能力强,倾向于教师讲,自己在课堂上默默地写。教师要多设计学生活动,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要让学生动嘴,将他们掌握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另外,还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变得轻松。特长生比较另类,崇尚个性,思维具有跳跃性,但是定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所以需要教师多引导,上课内容要更灵活,对教材做有针对性的取舍,教学设计要由易到难,有渐进性、过渡性和区分度,这样在不损伤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适应的过程,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如此,一个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个性不同,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好“备学生”工作,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海德格尔说过:人应当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绿色语文”既是诗意的教授语文,又是对语文学科“语文”与“人文”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还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属性,我们期待让语文永远伴随人生、让人生永远离不开语文,这就是“绿色语文”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钰﹒语文教学的思考.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0).

[3]张向东﹒当前语文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教育,2010.

[4]徐余忠.绿色语文:理念与生命的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5(22).

[5]陈穆.对“绿色校园”理念的定位及教育环境创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22).

[6]王树云.营造教师的绿色心态[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11).

[7]臧三虎.情境教学是作文的“绿色通道”[J].甘肃教育,2008(11).

[8]张若鸣.论绿色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